听说要和中国打关税战,在座的欧洲领导人,没一个人敢吱声
发布时间:2025-08-15 11:18 浏览量:6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在一次尴尬的记者提问中“神吐槽”了欧洲各国领导人,称当他在G7会议上问他们是否愿意对中国加200%的二级关税时,所有人都选择了“集体沉默”,目光转向了自己的鞋子。这个爆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深思:为什么欧洲领导人面对关税战的时候集体“哑口无言”?他们真的比美国“怂”吗?
这背后的真相,比表面更复杂。简言之,这是一次“贸易战的勇气测试”,也是一次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缩影。本文将带你深度剖析这场“看得见的风暴”,一探欧洲为何不敢对中国下重手,美国为何口蜜腹剑,以及这场国际贸易角力的未来走向。
【特朗普和贝森特一起参加了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七国集团(G7)会议】
先说最炸裂的场面:2025年6月,加拿大温哥华,七国集团(G7)峰会期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他当时问欧洲领导人:“你们是否愿意对中国加征200%的二级关税?”
答案是——沉默+低头躲避目光。
这情景,堪比职场开会时老板忽然提问“谁愿意加班”的瞬间,大家悄悄拿手机假装忙。
贝森特这番话,虽有夸张,但暴露了两个重要信号:
美国在贸易制裁上采取极端强硬的立场,希望通过二级关税锁死中俄关系。欧洲对此明显畏缩,既不敢全面对中国开刀,也不愿跟美国完全唱同调。欧盟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复杂共生体”**。2019年开始,欧洲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等少数几类产品启动了临时反补贴税,但面对整体中国庞大的出口机器,欧盟心里有数——加关税就像用长剑砍自己的手。
数据显示:
2024年,欧盟从中国进口总额达到近7000亿美元。电动车加征关税后,仅占其对华出口的0.2%,说明欧盟“开刀”部位很有限。此外,欧盟内部决策机制复杂,针对全方位对华关税,超高门槛的表决机制让任何大范围加税计划几乎不可能通过。
因此,欧盟是在用“有限竞争+大范围依赖”的模式,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间摸索生存之道。
对美国而言,二级关税是特朗普和拜登政府用来谈判筹码的重要武器。议会里关于对印度征收25%的二级关税还在摇摆,针对中国的更是遥遥无期。
如果真心要打,早就推动立法通过了,何必拖到参议院休会,等到9月?
金融数据揭示:
2025年美国对中国的最高关税依旧停留在近年来设定的30%关税上,针对俄油采取的二级关税至今悬而未决。美国想打“嘴仗”,实质是不敢动真格的,要和中国进行全面经济对抗的代价太大。
贝森特的这番怼欧洲,很多人看成是政治卖力表演,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特普会”制造气氛,同时向俄罗斯示威。
他的指责说欧洲“只会拖后腿”,恰恰忽略了美国在欧盟对俄制裁方面的落后已有多时。
举个例子:
欧盟已经实施了第18轮对俄制裁,重点针对俄“影子舰队”——隐形运输俄油的船队。同期美国对部分制裁却保持了沉默,没跟上。所以,美国官员“勇敢”的姿态,更像是用力过猛的喊话,想秀肌肉又不想搬砖的尴尬。
三、全球制裁格局中的“权力游戏”:欧洲不敢、美国不会,谁是“真勇士”?当下全球贸易的戏码,曼妙得很。欧洲不愿得罪中国的“底线”,美国不愿主动升级贸易战的“心态”。
这场“二级关税”的游戏,就像一场高风险扑克牌局:
欧洲不敢把中国推入全面的贸易战漩涡,恐怕经济打击自伤。美国嘴上喊着“对中国二级关税”,实际上在拖皮条、下旱棋。据2025年国际贸易中心(ITC)报告,全球供应链依然错综复杂,任何一方的大动作,都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压力,谁都不想轻易开锅盖。
贝森特“怼欧洲”更像是为了刺激盟友“上道”,让美国能在即将到来的峰会和与俄、华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如果单看人物,这是一场政治话术和权力修辞的精彩展示。
特朗普,表面上是“硬汉”,但在俄油和中美贸易等问题上常常骑墙,跟印度、美欧谈判时出尔反尔,显示他更多是政治博弈的高手,而非坚定的经济斗士。贝森特,曾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如今入局政治圈,迅速学会了“MagA”派系的嘴炮艺术,拼命拉拢特朗普风格,同时批评欧洲力度不够。两者既是盟友,也是推脱责任的高手,共同制造对外的“强硬”表象,实际上内部各怀心思。
从最近的各项信号来看,全面对中国加征二级关税的可能性极低,原因如下:
经济成本巨大,全球供应链过于依赖中国产品,动辄极高的关税会推高物价,增加通胀压力。政治阻力强大,欧盟多数成员国反对打全面贸易战,担心损害自身利益。美国内争不断,国会中的各种利益集团和政治派系使得重大贸易法案难以快速推进。相反,我们更可能看到:
针对个别行业或产品的有限关税和技术限制,比如半导体、关键材料。基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的组合拳,比如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加严,而非简单的关税。国际贸易中的“灰色地带”增多,多边谈判继续,双边关系复杂化。再者,欧盟内部经济复苏不稳,能源价格震荡,通胀居高不下,都使他们不敢随便和中国“叫板”。
今天的全球经济舞台,是一个多极交织,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的场域。贸易战如同一把双刃剑,挥舞时要慎重。
贝森特的那句“欧洲领导人低头不语”,虽然有些言过其实,却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在全球强国的博弈里,真有“勇敢”和“怂”的区别,但更多时候是理性与妥协的选择。
当美国喊着“要对中国200%二级关税”时,欧洲在想的是“我们能不能过这个关,别伤到自己”。
这背后,是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必然,是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写照,也是政治与经济博弈的复杂交织。
未来,这场“关税战”会如何走下去?是否会引发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组?欧洲会否继续在中美之间摇摆?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分享你的看法!你觉得美国这样喊喊大风,欧洲真的“怂”吗?还是他们另有深意?贸易战中,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你怎么看这场贸易博弈?美国喊出大关税,欧洲真的不敢反击?欢迎在评论区“开炮”,一起聊聊这盘全球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