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县域第一大站!海安唯一的高铁站,海安站!

发布时间:2025-08-14 13:09  浏览量:9

轨道延伸,站点更迭,在江苏南通地区,这些年来高铁网络密布,客货流动繁忙,几乎每个县都曾分得自己的份额。县城层层铺设高铁站,像棋盘一般。如皋有如皋站、如皋南、如皋西,海门有两座,启东、如东也都不甘落后。只有海安,二十年里就只推一颗棋子——海安站。怎么看也有点轴。

将所有线路合拢到一个站,这不是随手一画。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盐通高铁,四条主干道,线与线相连,像是家族族谱,把海安站推到了苏东铁路枢纽的最前排。这个站规模直逼省会城市,好像不太合理,但偏偏就发生了。消息传出,不少铁路爱好者念叨,你说这么多县能做到吗?有点不服吧!

1998年秋,海安站破土动工。那个年代还没什么高铁。新长铁路是第一批大型干线之一,为了这条线,海安人整整等了五年。2003年建成,先开货运,接着是客运。彼时县城破旧,站房远不像今天这样高大,要客流没客流,货车进站也不多。有人问,这样一个地方值得投资吗?没人知道答案。

开通那一年,站名本以为顺理成章叫“海安站”。谁会想到,遥远的广东徐闻一个海边小镇同名。海安港旁边就有个海安站,占了名字。江苏这边最后叫了“海安县站”。听起来怪拗口,可也只能认。站房墙上贴上了新牌子,半数外地人都觉得怪,不知道还以为买错了票?

第二年,宁启铁路正式通车。海安首次有了直奔南京的班次,县城人说终于能见世面。那一年全线动车停海安。反倒其他几个县,经常被忽略。海安人说我们站规模大,怎么能不停。不是看不起别人,就是心里那点优越感,挡不住,人都有。

到了2008年,海安洋口港铁路开建。港口要发展,铁路跟上。2014年通了,难得一遇。前两年客运试跑,结果几个节假日下来,站内空荡荡,没人买票。不得不承认,客流做不起来。专做货运,铁路线安静得很。站长说不着急,慢慢看局势。

宁启线复线电气化,海安站扩建到了9000平方米。苏东最大二级编组站的头衔坐实了,这事不少铁路圈里人都讨论过。2015年新站房投入使用,紧跟着动车上线。从此火车呼啸而过,再不是“老四慢”,年轻人兴奋了,老一辈则说变化太快,不太习惯。

盐通高铁2018年通车把海安站推到顶峰。五台三十七线,数据摆在那里,全国县级都很少有。有点过于豪华。那年,海安撤县改市。城市气质变了一截。可站名却还叫“海安县站”,看着矛盾,这一改名势在必行。

前后几回协商,广东那边也正好改了名字,“海安站”变成了“徐闻站”。机会来了。海安市政府递交了改名申请,很快通过。2018年8月20日,站房上的“海安县站”牌子拆了,变成“海安”。有点像拿回失落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运气吧!新火车票上,终归是“南京→海安”,改名后不少人感叹,比“海安县站”顺耳多了。

高铁浪潮再起。北沿江高铁选择站点,海安曾力争上游。南北两条备选方案,交叉讨论,对错谁又能说清?海安出人出力,方案最终还是折中,没选海安这条线。地理、经济、人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算盘。最终如皋成了最大赢家,不仅主线经过,还增添西站。这一局海安彻底失利,站场规模错失扩张机会。看未来十年,恐怕只能维持现状了。

但失望并没有把海安按住。四条铁路齐头并进,站场依旧气派。从新长到宁启,再到海洋线和盐通高铁,没有分站,全都靠一个海安站。站内调度频繁。管理方说这样集中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但也有人质疑,为何不像其他县分散站点?

现实操作是,这种集中管理好处不少,编组方便、客货分流及时。每年货运数据显示,海安站货物吞吐量居苏中第一。省交通厅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海安站客流较前年增长14.7%。这批数据不光江苏省看,全国同行也会讨论。有人觉得站场容量已经达到天花板了,不如分站应对未来需求。也不无道理。

这里面还有个奇怪的地方。从1998年到现在,各项铁路项目谈判,海安政府总是坚持所有铁路都走主站。外头都说这是懒政,实际上市区内部意见复杂,怕一分就散,站场管理也就乱了。有人支持分站,有人坚决反对。到现在站场还是如故,估计以后也难动摇。

站场演变的历史里还有不少边角料。比如早期站房扩建,施工方就曾建议多设几个小站,离市区近,也方便老百姓。结果这个建议被否决。房产商倒是乐了,周边房价涨了,谁家孩子上班出行也方便。若是分散了,商业利益就不一样了。这样“全合一”的站场模式,也算得上一种地区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海安站每年的维护投入居高不下。市财政不少人员吐槽运营费用冗余。技术人员解释,集中站场维护效率高,减少人员冗余。可反过来看,城市扩展速度难预测,等哪天人口激增,站场容量吃紧怎么办?也许要冒一定的风险了。

有人说,现在大多数高铁站都趋于分散。江苏如皋、启东如此,山东、河北也多数县城采取多站点模式。可海安偏偏逆势而行,几十年坚持一条主线,是谨慎还是保守?这事没人讲得清。规划者又说,统一站场可以提升县域枢纽效应。这几年招商引资,铁路就是重要宣传点。

但也有反过来讲的。这种模式真的适合未来发展吗?如果新线路规划需要增设站点,市区面积又有限,外延又局限,很可能带来交通拥堵,站场运力瓶颈。城市人口变化,经济结构,也都要考虑。讲究一点,也许得走多元化路线了。

说到这儿,不禁让人琢磨,究竟是谁决定了现在的海安站规模?当地政府规划还是铁路总公司主导?信息公开渠道显示,各级多次参与,但最终拍板还是铁总。近年来新规划未曾涉及分站布局,说明高层对现有站场模式并无异议。但底层声音始终没有被完全采纳。

看似完美的站场布局,其实暗藏着不少风险。2022年春季,海安站一度因长三角货运高峰期承载量临近红线,数次出现堵点。紧急增派调度人员,才算化解。站内部分设备老化,扩容计划也因预算搁浅。市政说要争取上级资金,铁总回复“继续维持现状”。有时,不完美也是一种常态。

现实里,海安站的气派确实名副其实,规模优势依然明显。铁路部门年终报告,吐槽站场资源用到极限。但地方官员说,“我们只有这一个站,还能怎么折腾?”普通市民想着,以后有啥新高铁能不能再给海安一个站,谁说了算,反正也不是自己。

其实如果说未来还会有新铁路,那海安站大概率要继续维持“全城一站”传统,反正多年来已经习惯。偶尔有人提议分站,也被轻描淡写否了。车站还是那个样子,日复一日,别家张三李四进进出出,也都成了习惯。

**无论是错失机遇还是把握现在,海安站都在江苏县城火车站里撑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城小站,社会变迁。未来轮到谁进谁退,还不好说。反正海安还在路上,现在这样也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