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实践丨走进抗战胜利受降地芷江
发布时间:2025-08-15 11:47 浏览量:2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芷江,一座因战争闻名、和平而兴的革命英雄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21日,日本侵略者于芷江投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走进湖南芷江,开展实践调研、青年宣讲等活动,缅怀先烈、矢志复兴。
在记忆里沉淀赤心
八十载光阴流过,英雄忠骨已经长眠黄土,战火硝烟也已湮远模糊。唯有从斑驳的家书,后人的追忆,泛黄的档案中,方可真实地感受战争的冲击,触摸历史的余温。同学们走访相关人员,重拾那段记忆,这是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生动一课。
🌟
“红色家书”的跨时空对话:
走访汪定炳烈士亲属张雪竹女士
汪定炳(1920年-1941年),湖南芷江人,抗日烈士。1938年5月毅然离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敌工部、第五团担任敌工股长,深入日军占须区侦察敌情,转战铜陵、繁昌、宣城等地打击侵略者。1941年8月在安徽繁昌侦察时被俘,受酷刑仍坚贞不屈,最终被日军用煤油焚烧牺牲,年仅21岁。从军四年间,他在皖南多地给家人写下30封家书,成为留存至今的精神信物。
“我在遥远的前线为国家及民族解放在战斗着!”访谈中,汪定炳弟媳张雪竹女士轻声念起家书里的句子,眼中泛起泪光。从1938年那个清晨的离别聊起,张女士回忆着家人对汪定炳参军的复杂心情——既有不舍,更敬佩他“宁为救国死,不为亡国奴”的志向。国难当头,他毅然弃笔从军,挺膺担当。
谈及烈士对家人的影响,张雪竹女士难掩自豪:“他让弟弟妹妹‘向光明大路前进’,我丈夫后来入党,一辈子都记着大哥的话;家里的姑娘们也都早早读书学文化,谁也不敢辜负他那句‘新中国要靠我们建设’的嘱托”。
访谈尾声,张雪竹女士寄语青年学子,重温汪定炳家书中的期许:“要向光明的大路走,立出我们伟大的志向……将来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是须我们来建设的……”老巷深处,烽火家书的温度仍在传递,红色信仰在对话中生生不息。
张雪竹女士向同学们赠书合影
左右更多
🌟
抗战精神的传承:
对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扎根文博事业37年的馆长吴建宏,用一个个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人大青年们打开了触摸历史的窗口。
1987年,21岁的吴建宏从水泥厂调到受降纪念坊做勤杂工,彼时这里仅有几间小木屋、一块石碑和十几件文物。目睹历史遗存后,他暗下决心“要保护好这些宝贝,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白天向讲解员请教,夜晚啃读抗战书籍,从“门外汉”成长为能客串讲解的行家里手。如今,场馆已成为年参访超200万人次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藏文物扩充至上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36件,每一件都凝结着他踏遍海内外征集的心血。
访谈中,吴馆长特别提及了找回日本芷江投降原始视频的经历:那段尘封近70年、时长20多分钟的影像,记录了1945年今井武夫签字投降的珍贵瞬间。“为了找它,跑了多少路都记不清了……看到画面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他说,文物是让历史“开口说话”的载体。除了征集文物,他更致力于让抗战精神走出展馆:组织编写《芷江受降》等书籍,服务数千个研学团队、直接教育30多万人次;推动“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举办,让这座“受降城”成为连接世界的和平纽带。“宣传抗战故事,是为了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谈及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意义,吴馆长语气凝重而坚定:“还原历史,是为了让青年一代知道,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更是要以史为鉴,珍惜、维护世界和平。”他对青年们寄语:“传承抗战精神,要先读懂历史——读懂那些文物背后的牺牲与坚守,才能明白每个青年肩头的分量。”他希望青年们能“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像当年的抗战先辈一样,在各自岗位上担当作为。“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把每件小事做好,就是对伟大精神的最好传承。”
同学们聆听吴馆长对青年的寄语
在行走中砥砺初心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对青年学子的谆谆寄语。在芷江,同学们参观纪念馆、陵园,在课堂与书本之外切身感受历史现场,在行走中观察、聆听、学习,在这片英雄热土上体悟革命精神、时代精神。
🌟
胜利的见证,历史的选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受降纪念馆与飞虎队纪念馆
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一行奉令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在华兵力部署图并接受三军缴械投降命令。“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此建“受降纪念坊”,成为中国抗战胜利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跨“金水桥”后,中国的“凯旋门”——受降纪念坊便映入眼帘。
实践队成员们循着“胜利的见证”主题展线,参观馆内五大主题展览,深刻领会芷江为何是“历史的选择”,对伟大抗战精神内核也有了更深理解。
走出展览馆,实践队成员们登上和平台阶,排列成象征抗日战争胜利的V字阵型,齐诵《致敬雪峰山》,先辈在烽火中的坚守与吾辈沐浴的和平星光,在激昂的声浪中交织共振。
随后,实践队成员前往飞虎队纪念馆参观,飞虎队曾驻扎在芷江多年,以血肉之躯在亚洲空中筑起“反法西斯屏障”,填补中国空中抗战关键拼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
巍巍陵园奠忠魂:
上坪红军烈士陵园
上坪红军烈士陵园,一座距离1936年便水战役旧址仅1公里的墓园,安葬着180多位红军烈士的忠骨。松柏青青,忠魂不朽,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庄严肃穆,无声地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陵园9座红军墓碑上的的红五星,记载着他们生前的英勇与不屈:“这座安葬的是红四师参谋长金承忠烈士,25岁牺牲时,距离战友们玩笑‘打胜仗后喝酒’不过十几分钟;那座安葬的是牺牲时仅24岁的四师十一团团长覃耀楚,还有朱少伯团长……剩下的6座,连名字都没留下,却用生命守住了红军西进的通道。”1936年新年伊始,红二、六军团在便水战役中与敌激战三天两夜,千余敌军被歼,而金承忠、覃耀楚等年轻指挥员却永远倒在了雪峰山的冰雪里。
祭扫仪式在纪念碑前庄重举行。队员们手捧白菊,缓缓献于墓前,随后全体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的入党誓词响彻山谷,与89年前红军战士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热血的嘶吼呐喊隔空共鸣。
同学们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离开陵园后,实践队成员沿着上坪红军烈士纪念碑旁的山坡来到长征路旧址。“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便水战役前线战壕的雕塑旁,大家齐声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同学们来到长征路旧址
在讲述中走入人心
百姓宣讲、社区宣讲是讲师团思政实践的鲜活注脚:以言为媒,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血脉传承化作可感的生活实践,是讲师团行走中国大地的期待与使命。同学们结合芷江历史文化背景与沿途所知所学所想展开宣讲,在古城烟火中完成了一次青年与大地的深度相拥。
芷江“全民来参与 芷江更美丽”文明实践活动的百姓宣讲环节中,延河讲师团成员张令以“吴玉章家书《哭吾妻游丙莲》”为主题进行宣讲
延河讲师团成员卢蓉冰以“从领袖情怀到芷江古韵”为主题开展社区宣讲,为街坊邻里铺开了一幅文化传承的生动画卷
延河讲师团成员曹桐桐在怀化学院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中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进行示范宣讲
抗战胜利的史诗与民族特色的底蕴相交融,历史坐标的厚重与创新宣讲的活力相碰撞。从人大校史到总书记的人民观、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再到芷江文化传承,同学们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向大家讲革命前辈的理想与坚守,讲老物件的乡愁与老手艺的新生,台下掌声与议论声交织,在对人大老校长吴玉章与妻子游丙莲的家国故事的感慨感动里,在“该把抗战故事编成快板”的声音里,信仰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芷江县委宣传部为“延河讲师团”颁发“芷音有你”特约宣讲团聘书
潕水流过千年风雨,芷江见证一城英豪。从抗日烽火中走来,胜利与和平历经血与火的洗礼,重逾千钧,时代的重任将由青年承担,吾辈自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芷江这座英雄城市,人大青年以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为精神圣地,以百姓宣讲台为互动课堂,以非遗传承地为鲜活教材,缅怀先烈,用生动故事唤醒红色记忆,不忘历史,以时代精神赓续抗战荣光,让和平薪火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历史昭昭未远,英雄浩气长存,在民族复兴征程上,人大青年将以矢志不渝的初心与躬身实践的担当,书写青春华章,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