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资产→金收益,人均收入翻10倍+!
发布时间:2025-08-15 11:43 浏览量:2
凌晨四点,崇州的田野虫鸣未歇。
25岁的陕西姑娘冯睿妤站在田埂上,一旁的植保无人机旋翼不停搅动潮湿的空气。这位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刚刚完成“跨界”,成为“科技粮农”。
她专注地在平板电脑上完成田间管理航线的规划后,通过遥控指挥植保无人机腾空飞起、药剂化作细雾精准洒向拔节孕穗的水稻......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便开启了她一天的农技工作。
得益于合作社与农科院合作的智慧农业AI决策系统,农田里的土壤传感器数据正实时转化为科学的种植方案。“土壤有机质提升了15%,化肥农药用量反而减少了30%”,冯睿妤抬头望向作业的无人机。科技的翅膀,正悄然托举起这片古老的稻田。
土地的重生
十年前,崇州的农田面临着产量与收益失衡的困局:每寸土地都在产粮,却产不出富足。转变始于对土地价值的重新发现——农田不仅是粮仓,更是活的生态细胞。
通过“多规合一”的规划“针线”,崇州将25.7万亩农田、73个林盘和1300亩湿地有机缝合,形成“生态锦缎”。四条景观轴线如同绿色动脉,串联起散落的大田景观、特色林盘与湿地公园。
田埂上“田长制”的标牌与空中无人机遥相呼应,织就全天候监护网。当90.14%的基本农田披上高标准“绿装”,土壤的呼吸变得深沉有力。
驻村规划师带着“村庄发展诊断书”走遍乡野,稻乡环线两侧的川西民居在“修旧如旧”中焕发新生——每一处改造方案都精准对应村庄肌理,73个修复林盘留存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人与土地绵延的共生智慧。
价值的绽放
价值的绽放,在崇州的田野上呈现出多元形态。在白头镇五星村,风吹稻浪,丰收在望。但五星村的丰收账本,早已超越了秋季的粮仓。
每年三月伊始,
千亩油菜花海在春风中翻涌,
花田中央的火锅升腾起独特的人间烟火。
当农田变身为“稻田咖啡”和“星空民宿”,生态景观便无缝转化为消费场景。70家民宿并非简单的建筑增量,而是产业链条的延伸节点:田里的香米酿成米酒,油菜花海中的火锅宴成为都市人向往的精神驿站。
五星村党委书记抚摸着田埂上的蜗牛雕塑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个象征'慢生活'的符号,见证的却是村庄惊人的发展加速度。十年前,我们村人均收入4800元,现在翻了十倍不止。”
在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水稻用色彩讲述新的故事:不同色系稻株编织的立体熊猫怀抱“天府粮仓”字样,农田化身为巨型大地艺术馆。
58公里稻乡环线串起低空观光航线与田园糖酒会,当央视镜头在此聚焦,成千上万名蜂拥而至的游客用脚步完成了价值投票,崇州的农田完成了从单一生产空间到多维生态剧场的蜕变。
这不是简单的旅游数据,而是生态价值的经济显化。
人才的沃土
冯睿妤的选择,深刻映照着这片田野日益强劲的人才磁力。她身后是崇州精心构筑的人才生态体系:设立500万元专项人才激励资金,对高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创业补贴,先后吸引220余名像冯睿妤一样的专业人才扎根乡村,“乡村CEO”“田园设计师”等新职业在沃土上破土而出。
22名乡村发展顾问建言献策,27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带着创新机制扎根村庄,数字农业等12个总投资28.6亿元的产才融合项目加速落地生根。“群雁栖乡、英才兴农”的生动局面加速形成。
更深层的变革,在土壤之下悄然发生。当传感器阵列成为农田的神经末梢,AI算法将海量数据转化为精准的种植决策,“七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正在重塑土地的生命力。
随之而来的是农民收入的显著跃升。2024年,崇州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百万以上“富裕村”5个,500万元以上“典范村”2个,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持续缩小至1.54:1。
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崇州探索“大美农田+”模式的深层价值——当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当传统农耕插上科技翅膀,城乡居民共享的不只是经济收益的增长,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这组数字,正是崇州用绿色画笔在乡村振兴答卷上勾勒出的最美公约数,见证着“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的双向奔赴。
田野的哲学
立秋的风掠过稻田,沉甸甸的稻穗低吟着丰收的序曲。在这片扎实践行“两山”理念的沃土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再是此消彼长的单选题。
73座修复林盘珍藏着川西乡愁的密码,而“多规合一”的蓝图正勾勒着未来可持续的轮廓。最美的答案已然呈现:让生态保护内化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让丰饶的土地不仅产出粮食,更持续释放生态、经济与人文交融的综合价值,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 上一篇:红桥人遛腿儿都来这→
- 下一篇:华伦天奴首席执行官因个人原因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