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处,换了人间

发布时间:2025-08-15 12:42  浏览量:3

原载于《常德日报》2025年8月15日4—5版

在这里,清明时节,手捧鲜花的人们肃立默哀;在这里,中秋月圆,音乐声声传递对烈士的怀念;在这里,岁首元旦,孩子们用诗歌表达对英雄的敬意……这里,就是常德市武陵区建设路与青年路交会处的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80多年前守护这座城池的勇士而建。

常德素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之称,是当时湖南省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不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是中国西南大后方物资、弹药运输的战略要冲,日军对此势在必得。1943年的冬天,比以往的每一个冬天更加寒冷,日军先后突破了外部防线,兵锋直指常德城。这座有着两千余年建城史的湘西北古城,沦为了炮火硝烟的战场,一场场炮声震天的争夺战中,一场场白刃见血的肉搏战中,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死守国土。

航拍河洑山麓、渐水河边的狮子口碉堡。刘浩 摄

今天,战争已经过去80多年,常德儿女昂首奋进,沅澧大地日新月异,常德不仅摘取了多顶国家级桂冠,还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黄金地段。然而,沅澧流域两岸那些静默无言的战争遗址,德山和河洑山上的碉堡、暗堡遗迹和城内的一些战争遗存,构成了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常德人民无法忘怀的历史伤痛。

8月6日,行走在常德河洑山的林荫道上,体感温度比市中心城区低了不少,浓密的大树遮挡了炽烈的阳光,枝叶间传来或远或近的鸟鸣和蝉鸣,因天热而烦闷的心立即安静下来。那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们,那些时常往来于此的人们,是否知道这清幽静谧的公园80多年前曾经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美女峰地堡静卧在绿树之下、青草之间,地堡上铭刻的文字其实是一段惨烈的历史。

河洑山和德山都是常德城的天然屏障,日军夺取常德城必先攻克这两座不高的山。当然,在如今的常德人心中,它们早已成为巍峨高山,有着难以逾越的高度。

河洑山上的美女峰地堡及掩体

河洑山上的美女峰地堡及掩体

河洑山是常德城西郊外的制高点,也是日军原定进攻常德的必经之地。1943年11月20日,2000余名日军向河洑山发起进攻。在这之前,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171团2营营长阮志芳就率500余官兵抓紧修筑工事,顺着蜿蜒山势,将战壕、地堡和掩体连在了一起。面对敌军的火炮、机枪、毒气、飞机,阮志芳与全体将士庄严宣誓:“一息尚存,决不使敌侵占河洑,战至一人一枪,不弃一寸国土!”因为士兵数量与武器装备的悬殊,河洑山终陷敌手,但那铿锵的誓言,仍然穿透了八十载风霜尘土,回响在常德人耳畔。

今天的河洑山已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森林公园,四时风光皆有特色,是市民郊游踏青的首选地之一。我们向美女峰地堡慢慢靠近的途中,见几名男子也上山寻访战争遗迹。山上的中共常德市委党校,高大的树木掩映着朴实的建筑,每年都有数批党员干部和专业人才在此提升自己。几百米外,长张高速常德西收费站进出的车辆不断,从这里进入后可以驶上长张、二广、杭瑞多条高速公路。

从河洑山向德山行进,需要穿过柳叶大道和常德大道。香樟、杨柳、樱花、桃树与两旁林立的高楼,让柳叶大道成为了景观大道,每年三四月间,玉兰、樱花、桃花次第绽放,央媒、省媒以及游客纷纷把目光投注于此,拍摄壮观的“樱花大道”“桃花长廊”。就在记者从西向东穿越这条道路的此时,紫薇盛开,车流如水,红绿灯的背景是蓝天白云,长街的尽头是“中国城市第一湖”的柳叶湖,是不少国内外重要赛事的舞台和赛场。

张惠民上校殉国处

孤峰公园散葬烈士墓

有些烈士连姓名都没能留下

在德山之上的孤峰公园,伞是多余的。顺着林间小道向前缓步而行,只见道路两旁大树高举,茂密的枝叶间露出一小片一小片湛蓝的天空。道旁的墓碑不时闪入眼前:张惠民上校殉国处,孤峰公园散葬烈士墓,无名烈士之墓。30多座分布在山间的烈士墓和几座尚存的碉堡,提醒我们这里80多年前曾是一座战场。今日,战场已成公园,成为周边居民的登高之地、散心之所。

常德会战幸存者之一、抗日英雄吴淞在2013年接受《常德晚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回忆当年的战斗场景:1943年11月28日,国民革命军第10军所属的3个师日夜兼程4天,到达常德外围,与日军展开血战。吴淞所在的第3师为右纵队向德山进发,战斗十分惨烈,9团团长张惠民冲在一线,被日军的飞机扫射,全身都是弹孔。第10军以惨重代价攻克德山,伤亡者众,3师9团3营最终只幸存3人,吴淞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阵亡者太多,只能将营长级别以上的烈士运往长沙安葬,营以下的牺牲者就地安葬在德山之上。吴淞后来又历经过入狱出狱,于1999年剃度出家,法名释来空。2010年他来到德山乾明寺,日日为长眠于此的战友诵经。2017年8月1日,95岁的释来空逝世,骨灰一半被其后人带回长沙,一半安葬在德山继续与战友作伴。

当年的战火与硝烟,热血与牺牲,如今只剩下道旁的几座墓碑、树下的几座碉堡,与苍翠的大山为伴,听沅水东流的声响。德山之上大树遍布,一个人伸开双臂无法合围的树就有几百棵,人们一直相信,这些树颀长高大,是因为烈士英灵的护卫。2017年4月,常德市对孤峰公园进行提质改造,摆在改造方案第一条的,是烈士墓碑和沿路大树的保护。改造队伍进驻的第一件事,是覆盖道路旁边的墓碑墓地,给路旁的大树包上铁皮,以免进场的大型机械磕碰到墓碑和树皮。时间改变着土地的面貌,如今,孤峰公园与沅江风光带德山段浑然一体,孤峰塔、仰止亭、楚望亭、临睨亭面目一新,公园内的步行道平缓舒适,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游人不断。记者在公园里看到一波波游人来去,他们步履轻盈,面带微笑,愉快的聊天声被风吹散到林间。

行走在孤峰公园内,不时与游人擦肩而过

行走在孤峰公园内,不时与游人擦肩而过

站在孤峰塔上极目远眺,脚下的长河与远处的高楼如在画中,这片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后来者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现在,“桃花源里 灵醒常德”已为越来越多人知晓。

德山和河洑山的相继失守,使得常德城直接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之下。常德城内的守军和居民利用城内的碉堡、建筑物和巷道,进行了顽强抵抗。炮火过处,常德城内的许多标志性建筑被炸毁,街道上到处都是尸体和残骸。然而,守军继续战斗,直到弹尽、粮绝、身死。

初秋的常德依旧热气蒸腾,几座碉堡静静矗立在街角巷陌,如同被时光雕塑的战士。这就是常德会战碉堡群,是1943年常德会战留下的战争遗存,是2011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记者也在残垣弹孔中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聆听到了穿越八十载的炮火回声。

在城东的武陵区启明街道皇经阁社区,记者穿过一个清新雅致的农家小院,就看到立于路旁的岩包碉堡。

扼守常德东门的岩包碉堡

岩包碉堡全称为常德东郊岩包抗日碉堡,属于常德会战碉堡群中的一处。1943年的常德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169团1营营长杨维钧率300兵士,扼守常德城东新民桥、指路碑、皇木关、叶家岗、岩包一线,阻击4000多日寇进攻东城门。岩包碉堡曾在阵地争夺战中5次易手,可见当时战争之惨烈。碉堡正面和侧面有数个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弹孔,那是炮火留在碉堡身体上的伤痕,历经8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然清晰可见。

午后的居民区静谧无人,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岩包碉堡身后是一栋白色二层小楼,而它早已与这栋小楼的围墙融为一体。碉堡的一侧是居民家的车库,车库内停着一辆白色越野车;一侧是一平方米左右的菜园,豆角藤沿着碉堡爬到了顶端。绿色的杂草和树苗,从碉堡与路面的缝隙中钻了出来。面朝人行道的漏斗状射击孔里,也有树苗顽强地生长着;菜园一侧的射击孔,则被用红砖封了起来。射击孔外,当年曾是尸山血海的战场,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宽阔的双拥路上车来车往,湖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内一派忙碌景象。

与岩包碉堡一同守护常德东城门的还有城壕湾碉堡,它静卧在城壕湾古玩文化街内,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

城壕湾碉堡

城壕湾古玩文化街

从建设路拐入城壕湾古玩文化街,走过一段不太平整的青石板路,在一丛丛怒放的三角梅旁,我们看到了庄严肃穆的城壕湾碉堡。城壕即护城河,历史上的东门城壕湾是古城常德主要的商贸集散地,各种美食吸引着居民和商贾闻香而来。然而,1943年冬天的炮火,将这一带的房屋尽数摧毁,曾经富庶热闹的家园变成了断壁残垣。城壕湾碉堡是169团官兵保卫常德城的重要堡垒,169团团长柴意新率部守卫常德东门城墙,指挥官兵殊死搏杀。东城门失守之后,残酷的巷战旋即开始,战士们的身体成为了盾牌。

城壕湾碉堡后面有一块灰白色的浮雕,雕刻着战争之前城壕湾附近民众的生活片段,浮雕的上半部分已被藤蔓覆盖,在阳光下透出阵阵凉意。如今的城壕湾,是一条隐藏在现代城市里的复古街道,古城墙和古玩店、藏品店一起,见证着时代滚滚向前。

从城壕湾古玩文化街的另一出口走出,沿着人民路西行。这条常德老城区的主要街道,路旁店铺大开,往来车流不断,行人熙熙攘攘,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而当年,这里是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兴街口的中央银行、百街口的亚洲旅社、大兴街的华晶玻璃厂都曾是守军的重要据点,柴意新团长依靠这些据点与敌人展开巷战,成功掩护了师长余程万突围。

沅安路与北风坡路交会处,弹孔遍布的大西门碉堡静静站在街头。

大西门碉堡

蓝天下的渔父阁

这是离沅水最近的一座碉堡,十米外就是沅水长堤,暖色调的渔父阁在蓝天下一派安然。1943年,为了防守大西门及沿江一线,守城士兵在城墙外北风坡上修筑了这一工事,受弹面厚度为50厘米至80厘米。常德城区沦陷之前,大西门碉堡一直在守军的控制之中。多年前,作家何顿曾在岳父的带领下看过大西门碉堡,那时他才知道,常德并不是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而是曾经浴血厮杀的战场。后来,何顿在《抵抗者》《湖南骡子》《黄埔四期》《来生再见》等抗战题材的小说中写到过常德会战。

穿过渔父阁,只见沅水平阔,大西门轮渡码头前,一艘白色客船正向对岸驶去。有市民驻足观看的常德诗墙,以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选刻了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200多首,被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称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艺术形式,时常可见游客来此参观、学生来此研学。

下午6时许,淡橘色的余晖打在老西门的矮城墙遗址上,让深灰色的城墙顿时有了一种肃穆之感。矮城墙遗址旁边,孤单地站立着一座碉堡。走进碉堡内部,射击孔和弹匣格清晰可见,而浑厚的墙体,则是采用当时同盟国援助的高标号水泥掺以碎石浇筑,即便如此,碉堡受弹面也有着深度近十厘米的弹孔。

位于老西门的矮城墙碉堡

矮城墙碉堡内部

碉堡上的弹孔

碉堡上的弹孔

在今天的老西门,很容易与自己的内心相遇。寻找现代的人,可能会遇见历史。寻找美景的人,可能会遇到美食。这是因为,经过2011年的棚户区改造后,朴素的居民楼与现代城市文化街区融为一体,老西门俨然成为“常德的城市会客厅”之一。在这里,护城河、情景水街、窨子屋、钵子菜博物馆、老西门剧场、抗战遗址、止间书店像电影镜头一般闪现在记者眼前,护城河里有小船在清理水面,花桥上有人在拍照,一位老人坐在树荫下阅读报纸,还有食物香气从不知哪个门店里飘了出来,这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

以白马湖命名的碉堡有两座,一座是位于湖南文理学院内的白马湖碉堡,是当年防守西郊白马湖通往桃源、临澧一线的外围重要阵地;一座是位于白马湖文化公园内的白马湖北碉堡,当年170团1连官兵凭借此处碉堡和沿白马湖构筑的野战工事,抗击来自西北方向的日军,三天三夜打退了日军的轮番进攻,最后壮烈殉国。

在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场西侧,白马湖碉堡被铁栏杆围了起来,近旁湖水泛着粼粼波光,柳叶在风中飘飞。每年考入这里的新生,都会站在碉堡前,接受一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爱国主义教育。201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王伟民来到常德,走访了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及几座重要的抗战碉堡,称“常德不仅是座英雄城,更是座胜利城”。在他看来,在武器装备并不先进的1943年,碉堡是极其重要的防御工具,抗战精神也需要通过物来传承,“留到今天,这些固有的、已存的、真实的碉堡,会默默地告诉你一切,人们也会通过这些来传承历史”。

位于白马湖文化公园内的白马湖北碉堡

白马湖文化公园音乐喷泉广场

夕阳的余晖落在穿紫河上,落在白马湖文化公园的音乐喷泉广场上。广场上的游廊里,有人休息,有人闲聊,也有人推着婴儿车缓缓走过。游廊西侧尽头,白马湖北碉堡立于灌木丛中,旁边一棵香樟树枝繁叶茂,一棵粉色的紫薇开得正好。

常德会战经过

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纠集约10万兵力,由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为指挥官,向湘西北战略要地常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集中第六、第九战区16个军43个师约21万人,在孙连仲、王耀武等将领指挥下迎战,常德因其连接川渝的交通枢纽地位及“抗战后方生命线”的战略价值,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11月初,日军分三路进攻,西路暖水街、石门等地战斗尤为惨烈。石门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第73军以弱势兵力与敌周旋,多数官兵阵亡。至11月18日,日军逼近常德城,外围防线逐步失守,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阻击,迟滞敌军进攻并造成重大消耗。

此时驻防常德的是以勇猛善战著称,代号“虎贲”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该师官兵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

日军出动飞机130余架,对常德城发动猛攻,57师官兵在弹药、口粮耗尽的情况下仍死守不退。南门防线几度易手,水星楼阵地激战两天两夜,士兵以肉身对抗敌军火力。经浴血奋战,57师从8000人锐减至200人,约6000官兵阵亡。12月,余程万被迫撤离,常德城沦陷。

余程万部突围时,国民革命军第10军、第58军正日夜兼程从东南方驰援常德,第74军51师、58师也拼命从西北方进逼常德城,并于12月2日攻到河洑一带。12月8日,58军收复德山,9日,其便衣队首先攻进常德城,11日完全收复常德城。57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16天时间,为各路援军赢得了宝贵的战机。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常德日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