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忘?
发布时间:2025-08-15 12:58 浏览量:6
“请让老祖母的心获得治愈……”菲律宾马帕尼克村十位年过九旬的老祖母颤抖的歌声,穿透了八十年的时空阻隔,直击每个有良知者的心灵。
2025年8月14日,第13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仅剩7人。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加速消失的群体,一段被刻意淡化的历史,一场被拖延太久的正义。
当小瑞奶奶带着未获道歉的遗憾离世,当菲律宾“慰安妇”维权活动屡遭日方阻挠,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对历史罪行的拖延认错,本身就是一种延续的暴力。
时间是最无情的审判者。随着最后一批亲历者逐渐离世,“慰安妇”问题正面临从“活历史”向“纯历史”转变的关键节点。
据统计,二战期间约有40万名亚洲女性被强征为“慰安妇”,其中中国受害者达20万之众。
然而时至今日,日本政府不仅未对这些暴行做出正式道歉和赔偿,反而通过教科书修改、舆论引导等手段,系统性淡化这段历史。
这种态度无异于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当幸存者不得不在生命最后时光里,仍要为自己遭受的苦难争取最基本的承认时,这种精神折磨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肉体痛苦。
历史正义的拖延兑现,制造了一种荒诞的时间悖论。
一方面,日本政府以时间久远和证据不足为由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时间流逝导致见证者减少的客观现实,进一步削弱追责的可能性。
这种策略在菲律宾“慰安妇”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日方一边拒绝承认强征约1000名菲律宾妇女的事实,一边又对菲方维权活动百般阻挠。这种悖论本质上是一种拖延战术,企图通过时间的自然力量消解历史责任。然而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对历史罪行的遗忘,就是对新罪行的邀请。”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慰安妇”问题在东亚各国呈现出不同的解决路径?
德国对纳粹罪行的彻底清算与日本对战争责任的暧昧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战后国际秩序安排的不同。
冷战格局下,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清算并不彻底,大量战犯甚至重返政坛。这种不彻底的正义埋下了今天历史认知分歧的种子。
而在东亚地区内部,各国对日索赔的立场和力度也各不相同,反映出战后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但无论政治格局如何变化,受害者的个体伤痛不应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近年来,从中国受害者子女在国内法院提起诉讼,到韩国民众在日本使馆前设立“慰安妇”少女像,民间社会的记忆保存行动正在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究历史责任,更在于构建一种反遗忘的政治。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理论告诉我们,当活生生的记忆逐渐消失时,档案、纪念碑、博物馆等物质载体就成为抵抗遗忘的关键堡垒。东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的证言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陈列,正是这样的记忆之场,它们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慰安妇”问题远非简单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是一面映照当代人权观念与历史伦理的多棱镜。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将“慰安妇”制度定性为“战争性奴役制度”,指出其严重违反国际人权法。从这个角度看,对“慰安妇”问题的态度,实际上是对普世人权价值观的试金石。日本作为自称的“民主国家”,若继续回避这一历史污点,不仅伤害受害者感情,更损害其国际形象和道德信誉。
历史不会因时间褪色,正义不应因拖延缺席。那些颤抖的歌声、未闭的双眼、未获回应的控诉,都在叩问人类的集体良知。
在最后几位幸存者尚在人世的宝贵时间里,国际社会应当形成更大合力,推动日本政府直面历史。
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奠基真正的和解;不是为了清算过去,而是为了捍卫普世的人道价值。唯有如此,“老祖母的心”才可能获得治愈,历史的伤口才能真正结痂。
当正义被拖延得太久,它本身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暴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并解决的历史伦理困境。
- 上一篇:大宋定南方:南汉、南唐的兴衰与覆灭
- 下一篇:皮薄馅多湖南小笼包,早餐点心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