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一湖、一渠乌鲁木齐“三水”共绘生态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15 13:00  浏览量:2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乌鲁木齐的大地上,水磨河水面波光粼粼,野鸭悠然嬉戏;柴窝堡湖平静如镜,芦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和平渠水流潺潺,滋养着两岸的绿植……

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

治国必先治水,兴疆必先兴水。从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到构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从河(湖)长制全面推行,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70年历史巨变,70年治水兴疆,天山南北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生动实践比比皆是。

水之变、业之变,绿水青山被唤回。在今天的乌鲁木齐,水磨河、柴窝堡湖、和平渠等正以全新的姿态,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新画卷。

治水 齐抓共管,一河清水绕城来

8月的水磨河,流水潺潺,凉风习习,成群野鸭或追逐嬉水,或低头觅食。而岸边,老人、孩子们散步游玩,一幅水清岸绿、人鸟和谐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那条美丽的水磨河又回来了!”沿河路锦绣山庄小区居民李建新漫步河边,发出这样的感叹。

8月13日傍晚,水磨河滨河景观带,小朋友在戏水玩耍。 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水磨河,作为乌鲁木齐市唯一的四季常流河,曾因流域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染废水私排乱排问题突出,河道淤积严重、河滨生态空间被侵占,水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加剧。

李建新回忆,最早的时候河水清清的,自己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来河边玩。但后来,河边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水也浑浊了。一到夏天,蚊虫肆虐,根本无法靠近。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2012年,乌鲁木齐市全面启动水磨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还清净于自然。

打好碧水攻坚战,重点在保护,要点在治理。从治水工作开始之初,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就意识到斩断污染源,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之策。

8月12日,水磨河滨河景观带,河道清理员买买提·买买提敏在清理河道垃圾。“看着环境越来越好,我感到特别自豪。”买买提·买买提敏说。 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在治理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污水排放问题。”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局水磨沟区分局局长张超亚说,政府投入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河流全流域污水“零排放”,改善了水磨河水质。

在截污控源、精细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举措加速推进的同时,乌鲁木齐市区两级及相关部门同步做好“扩水”和“增绿”文章,实现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提质升级;推进市级重点工程水磨河(水磨沟区段)景观改造工程,打造“一河、五段、二十四景”的景观风貌 ,形成自然与城市共生、历史与文化交融、绿色与健康引领的城市滨水公共绿色空间。

“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以前躲着河走,现在围着河聚。”在岸边散步的潘文感慨,道出了水磨河从“城市边缘”到“城市客厅”的华丽蝶变。

可喜的是,随着综合治理不断推进,水磨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生态系统的活力重新焕发。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成群的野鸭、白鹭等水鸟嬉戏觅食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鸟类专家马鸣说,野生鸟类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充当着自然环境的指示物种。越来越多的水鸟在水磨河栖息,充分证明了这里的水质及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水磨河滨河景观带,鸭子悠然地在水边觅食,岸边的芦苇随风轻摆,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倒影,与鸭子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5月28日摄) 记者雷婷摄

然而,改变并没有停止。水磨沟区园林管理局(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高坤说,改造完成后,也在持续进行树木管养修剪、病虫害防治、垃圾清理以及日常设施设备维护与监管,推动水磨河(水磨沟区段)水质持续改善、稳定向好。

“每天都要走几个来回!别说垃圾,水里漂浮的杂草也得捞起来!”作为水磨河巡河大军中的一员,王文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巡河发现问题,做好日常管理。同时,发动更多群众,全民共治共守。

因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等方面治理成效显著,对周边和上下游河湖等区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2024年,水磨河还入选了自治区首批“美丽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成为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治理一张亮丽名片。

一条河的“生态观”,又何尝不是一座城的“生态观”。

乌鲁木齐坚持“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原则,完成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减少工业污染排放;全面取缔市属范围内的“十小”企业,有效遏制“小散乱污”企业的污染问题;实现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集中治理,提升工业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水平;建成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在此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4年1月至12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乌鲁木齐市在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前30个城市中位列第13名。与2023年同期相比,排名攀升了16个位次。

护水 标本兼治,恢复生态享红利

远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皑皑山巅倒映在澄澈的湖面上,与近处摇曳的大片芦苇构成冰与绿的交响。风起,芦苇荡翻涌着翡翠般的波浪,细长的叶片沙沙作响,惊起红脚鹬、黑翅长脚鹬、毛脚燕、赤麻鸭等钻进钻出,时不时还发出鸟鸣声……

这里是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郊的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第100个国家湿地公园。其主体柴窝堡湖,也是乌鲁木齐最大的淡水湖。

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芦苇摇曳,水鸟云集。通讯员谭蕊摄

然而,如今的盛景在十年前很难见到。

“因各种原因,2014年柴窝堡湖湖水面积一度缩减至0.18平方公里。”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干部王维俊说。

欠下的“环境债”,该咋还?乌鲁木齐痛定思痛,推出限采地下水、关停农用机井、休耕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种植生态防风林、启动引水补湖工程……

啃下“硬骨头”,才能打好攻坚战。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两级政府及水务、农业、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也在联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的工程相继实施。

2017年以来,我市实施柴窝堡湖草本沼泽湿地恢复、退化土地修复和植被封育等多个工程;2020年达坂城区完成柴源村至柴窝堡辣子鸡一条街排水管网建设等项目,实现柴窝堡湖周边污水零排放,还划定了禁养区、进行砂坑治理等,持续改善柴窝堡湖水质……

王维俊说,在各方的努力下,柴窝堡湖湖面逐年增大,如今湖水面积在20平方公里左右。

往日美景的恢复,也迎来野生动物的回归。观测统计,伴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以鸟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在柴窝堡湖畔、湿地频频“亮相”,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在达坂城柴窝堡落户安家、繁衍生息。现在,柴窝堡湖区域分布的植物488种,野生脊椎动物5纲32目69科252种。

绿水青山从来不是沉默的风景,而是会呼吸、能生长的金山银山。

湖边长大的柴窝堡街道柴源村村民赛热克·胡斯曼,最了解这里如何从生机勃发到严重退化,再到缓慢恢复的历程。

“村里人大都在湖边放牧、种地。为了保护柴窝堡湖,要休耕禁牧,我们得把家搬离湖边。”赛热克·胡斯曼说,当时不理解,但如今再看,柴窝堡湖有草有水,大群的鸟也回来了,收入还高了。

“政府按每亩地每年每人480元进行休耕补贴。我家有近30亩地,一年就有一万多元的补贴。我还被安置在湿地公园管理处上班,一年收入比以前多了。”赛热克·胡斯曼不仅算着自家的账,村里人的变化也看在眼里。

在距离柴窝堡湖5公里的314国道边,一排排新建的安居房是柴源村的新址。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村里不少人跑运输,有的还开起了辣子鸡店、发展林果经济……

“收入都比以前高。”赛热克·胡斯曼说。

柴窝堡湖的华美变身是乌鲁木齐河湖及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缩影。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注重改善水生态系统;控制用水总量、严控地下水超采、实施柴窝堡湖生态保护、东道海子水体内源治理、白鸟湖湿地自然保护等;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持之以恒做好水资源保护各项工作……

乌鲁木齐市持续强化治理保护,切实打好碧水保卫战,逐步改善水体环境,提升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推动更多河湖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柴窝堡湖,风力发电机矗立旷野,清澈水域与繁茂植被相融。 资料图片

活水 引源养水,水清景美一城诗

每年夏季,穿城而过的和平渠,流水潺潺。

“渠水还是那么清,但意义大不同了,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脉动。”曾担任和平渠珠江路至广汇桥之间渠段的巡护员的齐善福说。

穿城而过的和平渠,是一条军民共筑的人工渠。从灌溉生命线到生态景观带,它见证着乌鲁木齐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居共乐的温情记忆。

特别是2003年,“长藤结瓜”式的生态改造让和平渠焕发新生。

“滨河园”“和平园”“绿水园”“风华园”“泰和园”沿渠而建,21个标段的绿化水系改造,让宽水面、缓流速的水流在市区穿行,“水绕城、路环城、绿满城”的景观系统,让这座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有了滨水的灵动感。

和平渠百商·百乐苑段,渠水流淌而过。(4月27日摄) 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世纪星小区居民王永全记得,那时候,每到夏天,渠边的戏水玩具摊、纳凉的小板凳、孩子们的欢笑声,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人总是逐水而居,一座城市里的人们生活幸福与否,也和水息息相关。沿河滩快速路穿城而过的和平渠,担负着城市防洪、输水灌溉等重要功能,对调节城市气候和美化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王永全记忆中不同的是,这几年,流淌的和平渠水让人熟悉却又有些许不同。

得益于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一期工程的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经泵站提升,跨越城市南北注入渠道,实现了“北水南调”的循环奇迹,保障了和平渠景观用水。

当然,在充分保障和平渠景观用水的同时,再生水扬水一期工程也可满足米东区、水磨沟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高新区(新市区)及沿线公园等地绿化用水需求。

齐善福说,一座城市有了水便有了韵味,穿城而过的和平渠水,带来的不仅仅是心情的惬意,还是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8月5日,和平渠珠江路立交桥段,一名少年在步道散步。 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在乌鲁木齐,再生水的“身影”正逐渐出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大街小巷“奔忙”的洒水车,公园绿地上的喷灌设施,工厂车间里的冷却用水……水正以新面貌赋予这片土地新气象。经冬历春,持续滋养愈加美丽的城市。

受地理和降水等自然条件限制,乌鲁木齐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疆、全国平均水平。多利用一份再生水,就会少用一份洁净水。

把废水“吃干榨净”,让再生水成为“第二水源”,是乌鲁木齐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

依托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管网建设,乌鲁木齐向技术要水、靠技术节水,让越来越多的污水成为再生水,并被广泛利用。

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再生水利用率已经达到了47%。今年,乌鲁木齐还将加快再生水利用“应用尽用、应替尽替”,力争再生水利用率达50%。

如今,漫步和平渠畔,荒滩已成商圈,砖房变作新居。市民吐尔逊汗·阿不列孜的丈夫曾骑车七小时巡渠,而现在,智能监测系统守护着每一段水流。

年过八旬的市民陶显志的小孙子在渠边玩水枪时,或许不懂爷爷口中“爬犁运石”的艰辛,却能在绿树繁花中感受幸福的滋味。

城市因水而生,文明因水而兴。今天,当微风吹过水面,泛起的涟漪里,有乌鲁木齐过去的奋斗,更有未来的希望。#乌鲁木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