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大了!“武大川大,一律不要!”杨景媛让武大学子为自己愚蠢买单
发布时间:2025-08-15 11:57 浏览量:2
“武大、川大,一律不要!”
这八个字,不是什么网络骂战,而是某集团高层群聊里白纸黑字的“红头文件”。更狠的是,后面还补了一句:“误招祸患无穷,HR轻则降级,重则免职。”
好家伙,这不是招人,是搞“血统审查”。你学历再高、能力再强,只要毕业证上印着“武汉大学”或“四川大学”,对不起,简历直接进碎纸机。
这哪是招聘?这是现代职场版的“株连九族”。
事情的导火索,是武大那场持续一年多的“图书馆事件”:杨景媛实名举报肖同学x骚扰,校方火速处分,舆论沸腾。
可法院一审判决,却认定其“诬告”,证据不足,败诉收场。更让公众愤怒的是,当事人拒不道歉,甚至被曝出“炫耀胜诉”的言论。
一时间,武大声誉受损,公众情绪反噬。
可问题来了——愤怒的对象,不该是那个具体的人吗?怎么最后,整个武大毕业生都成了“失信群体”?
更离谱的是,川大也被“顺手拉黑”。
理由是去年张薇,地铁诬陷农民工偷拍事件。同样是个人行为,同样是校方处理引发争议,结果两所985名校,双双被贴上“诚信存疑”的标签,集体打入招聘冷宫。
于是,HR们开始“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武大的?不要。”
“川大的?也不要。”
“你们学校最近新闻挺多啊,我们压力也大。”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系统性误伤。
就像上学时,一个人迟到,全班罚站。老师省事了,可全班同学的委屈,谁来买单?
说白了,企业搞“连坐式招聘”,本质是懒政。筛选简历千千万,一个个看太费劲。不如搞个“黑名单”,一键过滤,效率拉满。
过去是“非985不收”,现在是“武大川大不要”。从“唯学历”到“唯舆情”,变的只是标准,不变的是粗暴与偏见。
每所学校都有优秀学生,也都会有“害群之马”。清华有朱令案,北大有弑母案,难道也要全国企业集体拉黑清北?显然荒谬。可为什么到了武大、川大,就成了“整体失信”?
这背后,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个体错误集体化。
企业不怕错杀,因为“风险转嫁”给了学校;HR不怕冤枉,因为“上面有令”。至于那个被拒之门外的武大硕士,他的清白与努力,在“大局”面前,轻如鸿毛。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一边高喊“不要武大川大”,一边又把“985毕业”写进招聘要求。
合着你们要的不是人才,是“无瑕血统”?可人间哪有完美的学校?哪所大学能保证几万名学生个个道德完人?
我国《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明白白写着: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以毕业院校为由拒绝应聘者,尤其是因个别事件对整所学校“封杀”,已涉嫌违法。这不是“企业自主权”,这是打着效率旗号的集体霸凌。
企业有权筛选人才,但无权制造“出身原罪”。
你可以质疑某个候选人的品行,但不能因为“武大出过诬告案”,就认定“所有武大学生都不诚信”。这跟因为“浙江出过杀妻案”,就拒绝所有浙江人,有什么区别?
更讽刺的是,这些企业自己就未必干净。哪个集团敢说自己内部从未出过贪腐、性骚扰、造假事件?如果按“连坐”逻辑,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该被拉黑一遍?
最无辜的,是那些寒窗苦读、品学兼优的毕业生。
他们在实验室熬过通宵,在图书馆刷过千篇论文,只为拿到一份理想offer。可最终,HR一句“你们学校最近有点敏感”,就把他们拒之门外。
有网友吐槽:“我武大毕业,HR一听学校,直接说‘不用谈了’。”
另一人苦笑:“我川大硕士,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就因为张薇那件事?”
他们没参与事件,没发表过言论,甚至当时还在外地读书。可他们,却要为学校的声誉危机买单。
这不公平。也不该是这个社会的常态。
企业要规避风险,完全可以加强背景调查、面试评估、试用期考核。而不是搞“一刀切”的地域歧视、院校歧视、性别歧视。
真正优秀的企业,招的是“人”,不是“标签”。他们知道,武大有诬告者,也有优秀专家梅新育;川大有张薇,也有无数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
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看似“高效”,实则愚蠢。它错失的,可能是一个未来的CEO、科学家、工程师。
最后想说:学校可以有污点,但学生不该被“连坐”。企业可以谨慎,但不能偏执。
毕竟,一个靠“拉黑”来管理风险的公司,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 上一篇:8月17日来上海书城听大作家讲小故事
- 下一篇:可笑的“假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