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崩盘,重蹈日本覆辙,或许将成为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发布时间:2025-08-15 14:30 浏览量:3
十年前,越南还是不少投资人口中的“东南亚黑马”。人口近亿,年轻劳动力充足,工资低、税收优惠多,外资一看就心动。
可如今的越南,却面临着外资撤离、债务高企的严峻挑战,IMF已将其风险评级上调至"高风险"。
有人说,这画面像极了上世纪的日本。那么,越南真会成为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吗?
2022年3月,美联储按下了加息按钮。
这个看似普通的货币政策调整,却像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掀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美联储为了控制国内飙升的通胀,开启了一场"史诗级加息",利率从接近零一路飙升到5.25%-5.5%的高位。
对美国来说,这是给过热经济踩刹车。
对全球来说,这就是超级抽水机。
美元是全球贸易的硬通货,国际贸易一半以上用美元结算,各国外汇储备也大多是美元资产。
美国利息一涨,全世界的美元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拼命往华盛顿跑,因为在美国存钱能拿到更高收益。
越南偏偏是最依赖美元的国家之一。
它的经济就像一辆靠美元"加油"的汽车,工厂要靠出口产品赚美元,赚来的美元要用来进口德国机床、中国钢材、沙特石油。
更要命的是,还要靠这些美元吸引外资建厂、修公路港口,整个经济运转都离不开美元输血。
现在美元被美国吸走了,越南手里的美元一下子不够用了。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越南盾贬值。
一家越南服装厂的老板最有发言权,原本进口1吨中国棉花要花1万美元,相当于227万越南盾。
到2025年,同样1吨棉花得花260万越南盾,成本平白涨了15%。
工厂要么提高出口价格,可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多的是,涨价意味着丢订单。
要么咬牙自己扛,可利润本来就薄,扛着扛着就扛不住了。
于是,工厂开工率一路往下掉,从高峰期的95%跌到如今的40%。
越南统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全国制造业平均开工率不足60%。
胡志明市的劳务市场里,找工作的人比岗位多出好几倍,曾经月薪能到300美元的技术工,现在200美元都没人要。
越南的经济结构有多脆弱?
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三星一家公司,贡献了越南GDP的20%。
外资在越南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接近50%,这种深度绑定在外资涌入的黄金期确实带来了高速增长。
大量低端制造业订单从中国转移而来,依托欧美的关税优惠,越南出口数据一路飘红。
GDP增速常年维持在7-8%的高位,仿佛走上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发展快车道。
但这条路的根基,却暗藏着致命隐患。
越南的产业链始终停留在组装加工环节,核心零部件和大宗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
这种"大进大出"的模式看似创造了繁荣,可真正留在国内的利润少得可怜。
就拿手机制造来说,屏幕来自韩国,芯片来自台湾,电池来自中国,越南只负责最后一步组装。
赚的钱可能只有整个产业链利润的5%。
一旦上游零件涨价或断供,整个工厂就得停工。
2024年就发生过一次,中国某港口因疫情停运,越南的手机组装厂缺了零件,整整停了半个月。
基础设施的滞后更让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在越南北宁工业区,每周停两三次电是常事,工厂只能自己买发电机,成本又上去了。
胡志明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还不到深圳港的十分之一,大船进不来,货物得靠小船转运。
从越南北方到南方,高速公路没几条,卡车跑一趟要两天,在中国可能半天就到。
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加起来就成了制造业的"拦路虎"。
更严重的是债务问题,越南外债规模已占到GDP的70%,其中美元债的规模是外汇储备的两倍。
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直言:"这样的债务结构在美元收紧周期中极其危险。"
2025年有一批美元债到期,可手里的美元连利息都快付不起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将如今的越南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提并论,并非危言耸听。
1985年9月,美国、日本、德国等五国在纽约广场酒店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核心就是逼着日元升值,当时1美元能换240日元,协议签完没多久就变成120日元。
这对日本来说,等于出口商品价格一夜之间翻倍,原本卖100美元的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突然涨到200美元。
为了保住经济,日本政府开始"放水",降低利息让企业和老百姓更容易借钱。
结果钱没流进实体经济,反而一窝蜂冲进了股市和房地产。
那时候的日本,一套东京的房子能买下整个美国加州,股市里随便买只股票都能赚钱。
到了1990年,日本银行突然加息,这层泡沫一下被戳破了。
股市跌了一半,房价跌得更惨,银行里全是收不回来的坏账,无数企业倒闭。
从那以后,日本经济低迷了二十年,被称为"失落的二十年"。
现在的越南,就像缩小版的广场协议后的日本。
它同样依赖出口,同样被外部金融环境牵着鼻子走,甚至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更严重。
但越南和日本的差异也很明显。
日本当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技术积累,即便遭遇危机,还有索尼、丰田这些核心企业撑着。
越南的制造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旦外资撤离,整个生产体系就可能陷入瘫痪。
更关键的是,越南面临的外部环境比当年的日本更加复杂。
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在加速,各国都在寻求产业链的安全与自主,越南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吸引力正在下降。
2024年开始,三星宣布把部分手机生产线搬到墨西哥,英特尔也把芯片封装厂的新产能投向了拉美。
这些外资撤离的背后,是美元短缺的现实。
它们在越南赚的钱是越南盾,要换成美元才能汇回本国,可现在换美元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
不如干脆把工厂搬到离美国更近、美元更方便流通的地方。
外资一走,越南的产业链为三星做配套的零件厂没了订单,一环扣一环,整个制造业生态迅速恶化。
站在十字路口的越南,往前看是日本"失落二十年"的老路。
往后退,回到过去靠低成本吸引投资的模式,可成本优势正被墨西哥、印度抢走。
而且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眼下最现实的办法,是抱紧中国这根"救命稻草"。
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稳定的"供应商"和"买家"。
越南缺的钢材、电子产品大多从中国进口,越南出口的农产品、服装很大一部分也卖到中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愿意借钱给越南搞基建,还签了10项合作协议。
从跨境铁路到支付系统对接,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比如中越跨境铁路,修通后越南货物可以直接通过铁路运到中国,再转往欧洲,比现在靠海运节省一半时间。
中国提供的低息贷款,利率比国际银行低不少,还能用人民币结算,不用再为换美元发愁。
但这些合作只能帮越南喘口气,治标不治本。越南真正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底气"。
日本当年泡沫破裂后,还能靠索尼、丰田这些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撑着。
越南呢?除了外资工厂,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本土企业,更别说自主技术了。
要改变这种局面,越南得做两件事。
一是补全产业链,扶持本土企业搞研发,从组装往上游的零部件、原材料延伸。
二是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和更多国家用本币结算,减少外债尤其是美元债的规模。
但这两件事哪一件都不容易。
补产业链需要钱、技术和时间,越南政府本来就缺钱,外资又在撤,能投到研发上的钱少得可怜。
摆脱美元依赖更难,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短期内改不了。
除非像中国一样,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和贸易规模,才能推动本币结算。
但留给越南的时间真的不多了,美联储虽然可能放缓加息,但美元霸权的影响还在。
国际资本的眼睛还盯着它的优质资产,一旦债务违约,这些资产就可能被低价抄底。
经济发展如盖房子,靠借来的砖头和别人的双手,或许能盖得又快又高,但根基不牢,一阵风就能吹倒。
越南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也积累了别人几十年才会遇到的问题。现在,是时候停下来想想怎么把地基打牢了。
历史的十字路口就在眼前,是重蹈覆辙还是另辟蹊径?越南的选择,或许也是所有追求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