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高手风筝结缘云端炫技竞技交流传承文化中国潮玩越玩越带劲
发布时间:2025-08-15 08:00 浏览量:6
翩翩飞舞的蝴蝶、巨大的软体鳐鱼、活泼可爱的小哪吒……近日,顺义区北务镇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风筝盛会。碧蓝的天空下,色彩斑斓的风筝争奇斗艳,京津冀三地的风筝高手“花式炫技”,尽显绝活。多彩的风筝不仅让风有了形状,也串联起三地传统文化交流的情谊。
“北务杯”京津冀风筝邀请赛已举办了十五届。每年吸引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业风筝代表队同场竞技,同时也吸引了众多风筝爱好者踊跃参与。大家因风筝而结缘,以蓝天为幕、以长线为笔,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竞技中传承技艺,共同推进三地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风筝情 交流传承
全国闻名
河北高手练就独门绝技
“快看老鹰!跟真的一样。”一只在空中翱翔的盘鹰风筝吸引了全场目光。只见放飞者一手稳握线轴,手腕灵动翻飞,风筝便在空中划出一个漂亮的圆弧,仿佛真鹰掠空,转瞬间又俯冲而下。人群中的风筝高手们看得连连点头:“这是赵东清的手法,老赵出手,准保没错!”
“我这个盘鹰,单手就能操作,脚下基本不挪窝,一气呵成,可不是花架子。”赵东清嘿嘿一笑,语气透着自豪。今年62岁的他是廊坊超越风筝队的队长,也是全国风筝圈叫得出名的盘鹰好手。“咱河北的风筝队是融合型选手,什么都能玩一点,盘鹰可以说是我的独门绝技。”
赵东清向记者介绍称,盘鹰不是简单地放飞,还具有一定表演性质。比赛讲究的是精度与美感并存:基本动作包括起飞、左右盘旋、完美“画圆”、俯冲再拉起;还有仰飞、“横8字”、翻滚等自选动作。一只风筝飞得像鹰不稀奇,飞得像鹰还得动作好看,才是“真功夫”。
赴京学艺
北京老大哥倾囊相授
“起初是为哄孩子玩,结果我上瘾了。”为了练手艺,赵东清不惜利用年假时间,满中国“拜师学艺”。后来因家中生意,他常跑来北京,加入了通州区风筝队。“那会儿我们队有二十来号人,常在物资学院附近放风筝,北京人多放沙燕儿,我一放盘鹰,立马成了香饽饽。”
2005年,赵东清又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对他风筝技艺影响最大的人——北京市风筝协会的副会长甄福秋。提起这位北京老大哥,赵东清直竖大拇指:“他毕业于清华美院,那画工,谁也比不了!一只大盘鹰,翅膀铺开跟墙那么大,羽毛根根分明,都是一笔一笔勾出来的。”
甄福秋性格温和,不爱张扬,却愿意倾囊相授。赵东清常去他家学艺,也请他来河北讲课,手把手教绘图技法,赵东清则分享盘鹰的操作经验。两人你来我往,切磋多年。“甄老师教会了我很多,可惜三年前他去世了,唉,我学到的,也就只算个入门。”赵东清感慨地说。
风筝缘 切磋技艺
袖珍风筝掌中舞
裁判也是“老玩家”
“放风筝,怎么比高下?一要看风筝的制作工艺、腾空的姿态等;二要看在天空放飞的角度和时间。”等选手们在空地上先将风筝放飞至空中,待平稳后,再走到划着黄色方框的计时区。此时,李金标便拿着计时器和一套自制的量角工具,在裁判点登场了。“风筝进入计时区后,在空中能平稳停留5分钟为满分。还得测量风筝线和水平的夹角,取20秒内的平均值,越接近70度,分越高。”李金标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动作干净利落。
“我在胡同长大,打小喜欢放风筝,玩着玩着就琢磨怎么做,后来直接考了裁判。”浓眉大眼,一口京腔,今年71岁的李金标是北京风筝圈的资深玩家。说话间,他掏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看,冰墩墩、荷花、锦鲤、蜻蜓……小巧玲珑、造型精美的袖珍风筝,引来一众赞叹。
顺手拿出一只“知了”,黑亮亮的眼睛,翅膀纹路清晰可见,线轴也是精致无比。一阵清风拂来,小风筝在掌中翩跹起舞,不一会就飘得又高又远,眯起眼睛也难寻了。“小风筝最考验操控技术,讲究使巧劲儿,得手快、眼利。此外,没有放飞限制,高低远近变化多样,对颈椎和眼睛也有好处。”
小沙燕儿受欢迎
京冀筝友提升技艺
为何如此痴迷袖珍风筝?缘分还得从2002年说起。李金标回忆,那年他在网上论坛认识了赵东清。“聊了几次,觉得他实在热情,就约着朋友找他切磋,地点定在廊坊市人民公园。”
李金标说,那时候自己刚做了一款小盘鹰风筝,在空中盘旋特别灵动。赵东清是比较资深的大盘鹰风筝玩家,对他的“新发明”很感兴趣,一试之下连连赞叹,还毫无保留地传授了“8字飞行”“鹰头制法”等独家秘籍。从此两人一拍即合,成了好友。在赵东清的鼓励下,李金标的袖珍风筝越做越多,水平逐渐提升。“风筝有四艺扎、糊、绘、放。我退休前是钳工,喜欢动手做东西。”李金标笑着说。
凭借出色的技艺,李金标曾多次代表北京西城区参加全国风筝锦标赛,拿过团体总分第三名、龙串类风筝冠军等荣誉。去过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交流。但他最爱干的,还是站在场边当裁判。“运动员专注于自己,裁判能看得多、接触得多。”李金标告诉记者,他已连续4年在顺义担任“北务杯”京津冀风筝邀请赛的裁判,选手水平一年比一年强,“老眼也常有新惊喜。”
风筝梦 融合特色
创新技艺
制作风筝用上3D打印
要说赛场上最吸睛的,还是天津风筝队的立体风筝“小和尚打水”。憨态可掬的小和尚一手拎着一个空心水桶,创意来自李连杰的电影《少林寺》,整体重量不超过50g,创作者是天津风筝队的队长杨志伟。“我做了大概有一周,用到了建模、3D打印、PS等技术。”
说起心爱的风筝,杨志伟打开了话匣子。“风筝要想飞得又高又稳,需要材质轻,左右对称,3D打印刚好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杨志伟今年54岁,是队里年龄最小的,理工背景加上在设计公司工作的经历,让他尝试用工程师的思路对风筝技艺进行创新,作品别具一格。
“我从喜欢的电影或书中汲取灵感,先建模绘制,然后3D打印出骨架。电脑上配色做出几个版本,再从中调整出最满意的一版画下来,特别规矩清晰。”杨志伟分享称,整个过程融合了多个学科,钻研起来很有意思。“要想玩到塔尖,就得不断学习,动别人动不到的脑筋。”
文化相融
传承发扬中国潮玩技艺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杨志伟还在网上认识了北京扎燕儿风筝的传承人孙贺。“他是工美大师费保龄先生的弟子,不仅擅长做风筝,也懂得绘画、戏曲等,对传统文化理解很深刻。”杨志伟从他那了解到不少老北京文化,例如在风筝上画猫、蝴蝶、牡丹等元素,与“耄耋富贵”谐音,送给老人特别合适。而孙贺第一次去杨志伟天津的工作室,也直说“开眼了”。那里不仅有各类高效创意的软件,还陈列着一排排组合风筝:“百花齐放”、“百鸟朝凤”,视觉冲击力十足。
如今,杨志伟把爱好变成了事业,经营一家网店,传统风筝、创意风筝样样都有,还接受私人订制,销量十分稳定。曾有个小伙想给女友制造惊喜,杨志伟帮他设计了一款大爱心串联小爱心的软翅风筝,风一吹,满天是爱,格外浪漫。“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风筝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也是越玩越带劲的中国‘潮玩’。”杨志伟骄傲地说。
●筝友心愿
“希望风筝热能一直传递下去”
在杨志伟看来,京津冀三地风筝各具特色。北京的沙燕儿造型独特、工艺精致。天津的风筝以软翅为主,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布或绢,做蝴蝶、凤凰、仙鹤等很漂亮。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河北的风筝包容性强,兼具两地优势。
今年4月,天津大悦城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风筝节。活动邀请8支京津冀风筝队参加。免费教孩子们画风筝,再去广场放飞,一时间满天童趣飞扬。在三地人脉颇广的赵东清是主要组织者,和来自北京的一级风筝裁判柳守智搭档教学,传统风筝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新玩具。
“我现在每周末都闲不住。北京、天津各区风筝队的朋友轮番上门,找我玩盘鹰或需要较大场地的运动风筝。”赵东清称,为方便大家切磋,自己干脆将一块荒地改造成了训练场。“风筝天上飞,地上一片热闹,连孩子都跟着玩上了。我希望这股热乎劲儿,能一直传递下去。”本报记者 孟紫薇 文并摄
- 上一篇:文脉守护者共谱抗战史诗
- 下一篇:*ST亿通近10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