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求情也不管用,中国不买了,美国700万吨大豆恐烂在地里

发布时间:2025-08-15 16:13  浏览量: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特朗普在媒体上一次次喊话,要中国多买美国大豆,还不满足于增加一点点,直接喊到翻几倍。

可眼看9—10月旺季要来了,中国的船期,却一艘艘排在南美港口。这背后,是价格在作怪,还是另一套账在心里。

这段时间,特朗普的口气很冲,他在公开场合点名中国,说要大幅增加采购美国大豆,最好翻好几倍。他说得直接,还带着数据,让农户、出口商、媒体全听得明白。

芝加哥大豆期货立刻起跳,交易大厅的气氛一下被点燃。美湾出口的基差也跟着拉高,好像只等中国的订单落下来。

农户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着这个消息,甚至有人开始计算,如果真能卖出那么多,自己能多赚多少钱。

可这股热闹,并没有传到中国买家的订单簿上,盘面是热的,现货是冷的。美国港口还在为可能到来的大单腾位置,中国进口商却没动笔签合同。

可是喊话是免费的,执行是要付代价的。

对买家来说,决定下单的,排在第一位的是执行风险,其次才是价格。

税负还在,关税休战只是延长了几周,就像吃了止疼片,疼痛缓了一缓,但病根还在,政策不稳,长单就下不出去。

更要命的是时间窗口,在农产品贸易里,时间就是金钱。

往年9—10月是美国大豆出口的黄金档,南美收割季过去,美国新作上市,船一艘艘往中国跑。但今年,南美提前下手,把这个窗口提前锁死。

巴西港口的发运安排早在二季度就被中国买家预定好了,船期排得密密麻麻,美豆根本插不进去。

买家的逻辑很简单,我要的不是今天你便宜两美元,而是你能按时到港,能顺利卸货,不用担心政策突然变脸。一旦风险落在自己头上,便宜的钱可能要用更大的损失来补。

现在的局面很讽刺,特朗普的喊话还在新闻标题里飞,南美的船已经在海上跑,到港时间才是生意的胜负手,谁先到,谁就占住市场。

6月中国进口大豆1226.4万吨,7月1167万吨,都处在历史高位。这说明,中国的采购节奏一点没慢下来,只是换了方向。

7月和8月的大部分货,来自巴西,这些船可不是临时找的,而是几个月前就签好合同、锁定港口的。这样一来,本该由美国承包的9—10月出口窗口,被南美抢先占满。

美国这边的情况很清楚,按照往年的节奏,8月起,中国就会陆续预定美国新季大豆。但今年到现在,USDA的出口销售报告上,几乎没有对华的大单。

净销售有时甚至是负值,也就是取消的比签的多,这在季节性高峰前,非常罕见。

去年同期,中国在9—10月向美国下单大约700万吨。这笔量如果今年落空,美国不仅会在出口榜上掉档,还会让农户的销售计划彻底打乱。

这不是单纯的生意问题,还会对产地的心理造成冲击。

很多人会问,那美豆是不是卖不动了?并不是,美豆在部分时段的价格确实比南美便宜,但这笔账不能只看离岸价,买家要把运费、保险、关税、汇率全算上。

南美在这几项上的组合更稳,而且港口的执行经验丰富,不容易出错,相比之下,美国的“不确定成本”更高。

还有一个细节船期的确定性。港口卸船是有节奏的,尤其是中国沿海的大型压榨厂,一旦船期打乱,生产线可能就要减速甚至停工。进口商宁可付出一点价格溢价,也要保证船期顺畅。

所以现在的局面很清晰,中国进口总量没降,但钱更多地花在了南美。

特朗普想要的大单,还在等待政策、价格和执行力同时就位。到那一天之前,喊话的分量,比不上港口起吊机的轰鸣声。

特朗普一开始打的,是情绪牌,直接喊中国要多买大豆,用的是夸张的倍数,想先制造舆论压力。

他清楚,美国农户的耐心有限,尤其是今年春天已经承受了天气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

但情绪牌的作用很短,几天热闹过去,盘面价格回落,美国出口商开始催促政府拿出更硬的手段,比如延长关税休战,甚至在农产品上单独给出“免税窗口”。

问题是,谈判桌另一边的中国,看重的是可执行的合同,而不是口头上的承诺。

这就是博弈的核心,你要的是真金白银的订单,对方要的是稳定和可控的供货环境。两者没同步,再多的喊话也落不下来。

于是特朗普开始打第二张牌价格让利。这张牌不直接由他出,而是通过市场释放信号,让美湾出口的基差逐步下调。

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美豆的账面优势拉到足够吸引人。但价格只是表面功夫,税负和政策不确定性没解决,这个优势随时可能被吞掉。

还有一张牌是外交信号。白宫放出消息说,愿意继续和中国保持沟通,甚至暗示农产品采购可以作为改善关系的筹码。

这对国内农户来说,是一种安抚;对国际市场来说,是一种观望信号。但这种信号一旦和别的议题挂钩,执行力就会被稀释。

特朗普的困境在于,他手里的牌能出,但出不出效果要看对方愿不愿接。美国农户在等,他自己也在等,而时间站在任何一方这边,都会改变9—10月的出口格局。

真正能破局的,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让买家相信,这批货从田间到港口,每一步都可控,这才是特朗普手里最缺的那张牌。

沿海压榨厂的库区很忙,卸船、清舱、化验、进仓,整个流程衔接紧密。豆粕库存不低,油脂也在去库,饲料厂的提货车排到厂门外。

生猪出栏、家禽补栏、水产旺季这些需求都在撑着加工厂的开机率。

进口商不想冒险,继续用南美兜底+美豆择机的组合。

南美提供主力货源,确保生产线不断粮;美豆留作补充,一旦政策和价格条件合适,就插进来填窗口。这样做,风险分散,成本可控。

这是典型的防守策略,它不会让你赚到最高的价差,但能保证供应稳定,尤其在不确定性高的时候,这是最保险的走法。

对美国农户来说,压力在增加,田里的作物还在长,天气模型每天都可能改一次产量预估,但市场的订单迟迟不来。

去年同期的700万吨窗口量,今年看起来悬了,对价格是打击,对信心更是打击。

接下来几周有三件事值得盯:

第一,看USDA每周出口销售里,中国的新季采购会不会突然放量,如果有连续的大单,美豆就能重新进窗口;

第二,看中国海关总署的月度进口数据,来源结构是否出现变化,美国货能不能爬回前几名;

第三,看关税休战期能否延长到覆盖主要船期,让进口商敢签跨季合同。

港口是最诚实的地方,吊机起落、货车进出、仓单生成,这些硬数据不会骗人。

市场可以被消息刺激,但最终会被执行力修正,特朗普在镜头前说的每一句话,最终都要落在卸船清单上才算数。

有人盼着反转,说不定政策会突然放宽,美豆价格再降一截,连续大单就能带动情绪。

但即便如此,如果船期和执行风险还在,进口商依然会把大头放在南美。因为在这条供应链里,缺一次船,就可能让整个产业链断一拍。

9—10月的发运表,就是今年这场博弈的成绩单。谁的货能准时停靠中国沿海,谁就拿到产业链的话语权,喊话有用,但港口的轰鸣声才是最后的裁判。

参考资料:

新华社——《中国大豆进口量保持高位 供应结构趋向多元》

路透社——《中国买家提前锁定巴西大豆 美国新作采购放缓》

人民日报——《中美经贸分歧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