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卖50万册,央视力荐!大作家的“童年之书”,为什么令人共鸣满满?
发布时间:2025-08-15 17:02 浏览量:2
文/郭良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一套经典图书,累计销售50万册,拥有良好的读者口碑和品牌影响力。现在,一位年轻编辑接过“接力棒”,要为这套老牌畅销书注入新的活力,他该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延续图书的高品质和高销量?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童书市场上,品牌系列图书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九久读书人而言,“我们小时候”系列已累计畅销50万册,拥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和良好的品牌效应。为了进一步提升系列图书的质量和影响力,编辑团队特此撰写了这篇手记,分享了老牌新书的策划思路和推广策略。
“我们小时候”系列
偶然与“我们小时候”结缘
2018年,我在一家期刊做编辑,杂志有个选摘栏目叫“美文专列”,我会在闲暇时间阅读一些散文作品,偶然看到《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一书,被书中的文字所打动。当我读到《水上行路》的句子,被深深触动:
不会撑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一上来就发力。这是人在学习的时候常犯的错误:努力。老师们常常告诫我们,要努力!可努力有时候是最愚蠢的。以我撑船的经验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得多。过分的“努力”会阻塞你的“感受”。就说撑船吧,在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前,“努力”的结果是什么呢?船在原地打圈圈,你在原地大喘气。好的学习方法是控制力气,轻轻地,把全身的感受力都调动起来。在人、物合一的感觉出现之后,再全力以赴。
这段文字看似描述撑船的经历,实则暗示出一种人生哲理。这样的创作技巧不仅使文字更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还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随即,我联系这套书的责编李殷,她专门给我邮寄了一套“我们小时候”,此后几个月时间里,任我挑选,并择期刊发在杂志的选摘栏目里,无论篇幅的长度还是文字质量,作为中学生阅读刊物,再合适不过了。甚至这套书里的许多文章频繁出现在中高考试题里。不出所料,这个选摘栏目设置没多久,就被广大读者认可。
一晃4年过去,“我们小时候”系列仿佛在我的生命里埋下了伏笔。2021年我加入九久读书人,入职不久,我又重新翻阅了这套熟悉而又亲切的书。这套书的作家阵容,囊括了当下中高考阅读试题里的大部分名家。其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有7位,省级作家协会主席有5位,还有3位在中国文坛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华语文学大奖得主叶兆言、哲学散文大家周国平、孩子们喜爱的“辫子姐姐”郁雨君。大作家们用魔法般的笔墨书写着丰富多彩的童年:
有迟子建笔下富有灵性和诗意的炊烟,有王安忆弄堂里的童年生活图景,有毕飞宇讲述清贫年代分享少得可怜的零食的滋味,张梅溪则带领我们见识了20世纪50年代的小兴安岭、童话般的森林动物世界。
如《暮色中的炊烟》赋予炊烟生命和动态,使自然现象具有了人的特征,将炊烟、云朵等平凡事物转化为承载哲思的文学意象,既符合儿童具象思维特征,又暗含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这要求编辑在遴选篇目时,既要规避说教倾向,又需确保作品蕴含如所述的价值观引导功能,通过情节自然流露,而非强行灌输。
迟子建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赋予乡村的炊烟生命和灵魂: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天空无云,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天空有云,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的流苏。
诗意的画面不仅仅展现了北极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作家迟子建对生命、孤独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我们小时候”系列之所以能够形成强大的作家阵容和持续的高品质保障,离不开九久读书人市场部、发行部、编辑部多部门协作体系的支持。通过强大的作家阵容、高品质的文本内容、持续的营销计划和出版计划,这套书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也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逐渐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我们小时候”系列作家阵容
品牌定位:从怀旧IP到童年母题库
“我们小时候”系列先后推出了王安忆、苏童、迟子建、毕飞宇、周国平、郁雨君、张炜、叶兆言、宗璞、张梅溪等文学名家回忆童年的散文作品。2023年,九久读书人总编辑黄育海鼓励我们年轻编辑重新盘活这套书,希望把中国当下有影响力的作家吸纳进来,给“我们小时候”系列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文学家”系列,2024年我们开拓了“我们小时候”科学家系列,推出周忠和、李淼、蔡天新等科学家回忆童年的散文作品,2025年即将推出达尔文学者、演化生物学家苗德岁的《幸者生存》。
“我们小时候”系列自推出以来品牌越发响亮,一直秉承着传递童年美好记忆与温馨故事的理念,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高品质的文学阅读体验,累计发行量超50万册。2025年年初,我们再度推出“我们小时候”系列新作——故宫文化学者祝勇的《从故乡到故宫》,该书一经出版,便入选了浙江金华、嘉兴等地区的暑期推荐阅读书目。
《从故乡到故宫》祝勇 著
CCTV10《读书》栏目曾经朗读并推荐了该系列中的4本,分别是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苏童《自行车之歌》、张炜《描花的日子》、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我在编辑其他书之余常常能在邮件里看到这套书加印的消息,这一成绩不仅得益于前辈编辑的深度耕耘,更在于作家们扎实的写作功底。作为一个年轻编辑,面对重启这一套实力派作家的书系,自然是有着巨大的压力,如何重新为一套老牌畅销书注入新的生命力?我需要思考一系列问题:什么样的作家和作品才能延续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传统?怎样的作家才能支撑得起这套书的新局面?谁会是创作这套书的最佳人选?如何才能与作家达成创作方面的共识,专门为这套书去创作?
CCTV10《读书》栏目推荐“我们小时候”系列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逐一把认识多年、在散文创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作家和名家都罗列了一遍,他们当中既有以写长篇小说而著称的茅盾文学奖得主,也有当下崭露头角的实力派作家,便开启了我的约稿之旅。
2023年5月初,在《收获》杂志65周年庆典上,在九久读书人副总经理刘燏的带领下,我初次见到了作家祝勇,并与其在11月初宁波书展期间初步聊了聊“我们小时候”作品的创作计划和出版方案。起初,祝勇老师有些顾虑,他担心当下读者是否会对“60后”的童年感兴趣。事实上,“我们小时候”系列成为长销书,并深受读者喜爱,足以说明只要是优秀的文本,即使跨越不同的时代,依然能够抵达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内心世界,甚至与当下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2023年宁波书展结束后不久,我们与祝勇老师签订了《从故乡到故宫》的出版合同。2024年8月,祝勇老师开始起笔写作,他告诉我电影和阅读是他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祝勇老师的记忆碎片与童年回忆更加准确地衔接,我和祝勇老师搜集了大量80年代初期的《大众电影》和《大众电视》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众电影》和《大众电视》杂志
2024年9月底,我收到了《从故乡到故宫》的成稿,连夜捧读,在书中,祝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物质朴素却充满欢乐的童年世界。在东北的寒冬里,他和小伙伴们抽冰尜、滑冰车、打滑溜儿的场景跃然纸上;那些父亲亲手制作的幻灯机和红缨枪,不仅是一件件玩具,更饱含着温暖的亲情。在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时代,电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少林寺》《远山的呼唤》等经典影片,在这个军区少年的心中种下了理想的种子。正是这些文化启蒙,滋养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在青春岁月里不断奋进。
怀揣着这份美好的文化启蒙,少年祝勇一步一个脚印,从沈阳军区大院出发,最终踏入了故宫博物院这座文化殿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恍惚间竟触碰到作者伏案疾书时滚烫的脉搏——从故乡到故宫,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个少年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坚守理想的成长轨迹。
这段非凡的成长历程,既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代人与祖国共同成长的生动写照。
《从故乡到故宫》插图
祝勇在书中写道:“对沈阳故宫的记忆,连同我对历史、对古典艺术的兴趣,也已深埋在我的身体里,只不过我自己没有察觉而已,在北京故宫那座巨大的宫殿里,才被一点点唤醒。”
人类在童年时期的感知力最为敏锐,作家往往通过写作不断重返童年,既是对记忆的打捞,也是对自我认知的重建。许多作家会创造自己的“文学故乡”(如曹文轩的油麻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本质上是对童年地理的精神重构。而“我们小时候”系列,则为孩子构筑了一块以童年为母题的巨大的文学精神版图。
《从故乡到故宫》效果图
在出版理念上与作家达成共识
一套老牌图书,凭什么可以说服当代名家提笔创作?首先,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小时候”系列充分尊重儿童的现实感受,从文学到精神层面上均表达出天真而深刻的生命内涵,精湛的文本,涵盖儿童文学这一概念,这一出版理念得到众多作家的认可。
今年,“我们小时候”系列将推出几部备受期待的新作,其中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太阳落在了哪座山》、鲁迅文学奖得主索南才让的《然而,还有脚印》、儿童文学作家简平的《小影子 长影子》,以及小说家薛忆沩的《小眼睛的小学生》。这些作品将会在今年陆续与广大读者见面。
此后,当代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家与将陆续加入“我们小时候”系列,共同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阅读高塔。
2024年4月初,作家乔叶在杭州举办了一场新书分享活动。我专程前往杭州,与乔叶老师再次在线下会面,并与她初步讨论了创作“我们小时候”书系的想法。会面结束后,我给乔叶老师邮寄了一套已出版的“我们小时候”系列样书,同时将这套书的出版理念传达给了她。
《太阳落在了哪座山》乔叶 著
即将上市
一个月后的某个下午,我收到乔叶老师的回复,她说这套书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美誉度,并且此前对此有所耳闻。她表示会尽力让自己的书稿更加优质,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一番斟酌,我们最终将书名定为《太阳落在了哪座山》。这个书名在保留俏皮、活泼的风格的同时,又与系列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书中记录了乔叶在豫北度过的童年岁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乔叶从豫北大地汲取养分,讲述童年的趣味趣事、再现童年的生活场景。不管是和奶奶一起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还是与一匹白马的朝夕相处,处处体现着温暖、悲悯、宽厚、温情,也映射出豫北人坚韧好胜的优良品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入思考。
与此同时,与我相识多年的蒙古族作家好友索南才让——他正在创作一部以青藏高原牧区童年为背景的散文集——两周前我们通过一次电话。在谈话中,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创作困惑:“我在犹豫要不要完全真实地还原童年,因为真正的牧区孩子确实会说一些粗话。”
我立即给出了明确的建议:“不要有任何顾虑,就写最真实、最鲜活的童年。孩子们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经过粉饰的虚构。”
令我欣慰的是,经过此番交流,索南明显提振了创作信心。事实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即将完成的这个系列作品,必定会以其独特的草原气息和质朴的真实感,呈现出独特的异质性,他规避了传统草原文学中对牧民生活的浪漫化想象,转而以平视的视角,细致入微地叙说牧民的命运遭际、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索南才让的加入为这一系列图书带来一股浓郁的地域特色,记忆与情感交织,展现了一种别样的童年。
鲁迅文学奖得主索南才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今天的“10后”孩子是否会对“弹珠”“滚铁环”“煤油灯”产生共鸣?作为编辑,我们如何让这套书不止于“父母的童年纪念册”,而是真正走进新一代孩子的心中?当孩子阅读作家们的“小时候”时,也许会问,什么是幻灯机?什么是抽冰尜?这些问题需要花时间解释,但是我们深信,童年的回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小时候”系列旨在唤起读者对童年的美好记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为了更好地传承经典,我们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当代名家愿意为这些图书提笔,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价值。
起初,我以为编辑这样一套给孩子的书,最大的难度在于编辑如何把握“成人作家撰写儿童阅读文本”这一尺度,而事实上,当我逐一阅读完大作家们的文章时,发现他们对儿童文学的适读性的把握不亚于当下许多专业儿童文学作家。
做这样一套书,编辑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把关者,而是肩负使命,像一个建筑师,架构起一座文化的高塔,让文字的光和力量,传递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一代具有审美判断力与人文底蕴的读者,这正是儿童出版最具深远意义的时代价值。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