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炊事兵,如何逆袭成狙击之王?秒杀美军王牌,最终狙杀几人

发布时间:2025-08-15 18:11  浏览量:3

1953年初夏的上甘岭,美军终于恐慌了,感觉对面的志愿军,就是传说中的死神,几乎每一声枪响都带走一条性命。

但谁能想到,这个让美军闻风丧胆的幽灵,几个月前第一次摸枪时,三发子弹全部脱靶,被班长罚去炊事班削土豆?

他究竟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不可思议的蜕变,现在与美军王牌狙击手展开生死对决,他怎样再创奇迹?

最终在这场冷枪战斗中,他创造了怎样的战果,消灭多少美军?是如何成为狙击之王呢?

1931年,张桃芳出生在江苏兴化的贫苦农民家庭,年少时目睹了反动政权的腐败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心中早早埋下了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

1948年,泰州解放后,张桃芳一家终于迎来新生活,可平静日子没过多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的侵略行径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

张桃芳曾当过民兵,带着保家卫国的决心,成为村里首个自愿参战的青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1952年随24军72师,前往朝鲜的战略要地元山。

他本来以为,凭借之前使用三八式步枪的经验,射击对他来说并非难事,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部队里的第一次射击考核,他使用志愿军常用的莫辛纳甘步枪,三发子弹竟然全部脱靶,被战友们调侃为吃了三个大烧饼。

作为考核不合格的惩罚,他被调到炊事班帮厨,可他心里不甘心,难道就这样寸功未立吗?

他瞧着手中的莫辛纳甘步枪,它被志愿军亲切称为水连珠,有着射击准确性好、耐寒等优点,但枪管比较短,子弹散布面较大。

想要熟练掌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张桃芳只接受过两个月射击训练,在它面前确实显得力不从心。

但这失败并没有打垮他,反而激起了骨子里的韧劲,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苦练射击技术,在战场上杀敌报国。

在炊事班的日子里,张桃芳为了能在击发后,始终锁定目标,摸索准星跳离目标后的稳定规律,常常端着枪一动不动,像发呆般一端就是一个小时。

为了增强臂力,他用破床单装上沙土,自制了两个沙袋挂在手臂上,日复一日的训练,到最后两臂各挂着几十千克的沙袋,依然能稳稳地扣动扳机。

到了晚上,他还会瞄准煤油灯跳动的火苗练习,让战友提着灯在黑暗中移动,自己则吊着沙袋快速瞄准,不断提升反应速度和射击精度。

1953年1月,张桃芳所在的24军,接替15军进驻上甘岭前线地区,他所在的连队负责坚守597.9高地7号阵地。

这片土地刚刚经历了惨烈的上甘岭战役,踏上英雄黄继光牺牲的阵地,张桃芳上阵杀敌的愿望愈发强烈。

此时的上甘岭,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因为战役双方的较量,从战场转移到了板门店的谈判桌前。

谁都不愿承担破坏停战谈判的罪名,却又都想在战场上占据主动,为谈判增加筹码,这该怎么做呢?

志愿军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壕,一度将不随意开枪作为纪律。可敌人发现这一点后,变得有恃无恐,甚至在阵地上做出种种挑衅行为。

美军把南朝鲜姑娘带到阵地上,公然打情骂俏,甚至排着队,向志愿军阵地方向撒尿,这让志愿军战士怒火中烧。

40军的副连长徐世祯忍无可忍,用步枪在一天内毙伤七名敌军,本以为会被通报批评,却受到了团里的通令嘉奖。

自此在北纬38度线,长达两百多公里的阵地上,冷枪冷炮杀敌运动展开,美军陷入了极度紧张的状态,志愿军将如何行动呢?

为了给美军一个教训,部队要从各阵地选出四名狙击手,这时张桃芳因为刻苦训练,被班长推荐上去。

之前因“三个烧饼”对他不放心的连长,在看到他准确击中3个目标后,终于放下心来,将他编入狙击手队伍。

张桃芳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狙击战场,但狙击生涯的开端并不顺利,这如何是好?

在上甘岭阵地的第十八天,他首次趴在射击台上射击,但由于缺少对付移动目标的经验,他变得越来越急躁,导致连续发射了22发子弹,却没有一颗击中目标。

第二天终于成功击中了目标,但瞄准的是第一个敌人,倒下的却是第二个,这种开局不利的情况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不过他没有气馁,不断地向老兵请教,在朝鲜多山地形中射击的技巧,并结合自己的训练经验,继续打磨射击技术。

他根据莫辛纳甘步枪特性,针对性地训练,还在阵地上构筑了五个狙击点位,用交通壕连接起来,部分点位后方挖了防炮洞用于躲避炮击。

而且他把敌人常走的难行道路,还要经常落脚的地方,都测好距离和编上号码,作为固定的封锁点,以便在射击时能更快更准地锁定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个星期,张桃芳就适应了狙击角色,达到了人枪合一、百发百中的境界。

2月10日,他再次踏上阵地,这时已如有神助般,用9发子弹射杀7名敌军,一天的战绩就超过了大部分老兵。

此后的22天里,他发射247发子弹,击杀71名敌人,在所有狙击手中脱颖而出,他的事迹也开始在部队里流传。

24军军长皮定均得知后,派作战参谋以取经为名去前线验证,他们刚到前沿阵地,就听到三声枪响,张桃芳顺利消灭了三个敌人,传言不证自明。

作战参谋当即把军长准备的新皮靴送给了他,并将他送到团里的射击训练班深造,进行培训和交流。

在训练班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张桃芳和战友总结出许多作战经验,比如对付洗澡的敌人要等其脱下裤腿再打,对付坐汽车的敌人要等第一个人刚起身时连续射击等。

训练班的学员都进步神速,而在这场冷枪冷炮运动中,志愿军涌现出了一大批狙击精英:

54天击杀471人的8连9班,毙敌178人的同壕兄弟吕长青,就连炊事员庞子龙都在3个月内击杀了54名敌人。

随着战绩越来越辉煌,张桃芳成为美军的心头大患,虽然美军不知道他是谁,但他们清楚,在上甘岭有一位可怕的神枪手。

为了消除这一威胁,美军特别派遣了一位顶尖高手,以幽灵为绰号的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其以难以捉摸的行动和精确的射击技巧而著称。

艾克上校的M2重机枪具有强大的威力、超远的射程和极高的精准度,后来在越南战争期间,这种重机枪创下了三千米的狙击记录。

此外艾克上校的训练强度极高,他一天消耗的弹药量,可能相当于志愿军一个连队,半个月的弹药消耗。

一场中美王牌狙击手的生死对决,在上甘岭的战场上无声地拉开了序幕,到底谁会赢呢?

在1953年的初夏某日,张桃芳一如既往地前往阵地,当抵达三号狙击台时,一串机枪子弹紧贴他的头皮掠过。

他立刻明白,自己已成为目标,而且对手不是泛泛之辈,因此迅速地卧倒在交通壕中。

他沿用之前的办法,把一顶破钢盔用步枪顶出战壕,引诱对手开枪,可钢盔晃了半天,对方一枪未发,这让他明白对手很强,不会轻易上钩。

他很快心生一计,匍匐到战壕尽头后,突然一跃而起,几个箭步穿过一小段空地,对面的机枪立刻点射,子弹紧追他的脚面,打得地面尘土飞扬。

张桃芳脚下一软,顺势摔进了射击台左边的掩体里,这其实是他的假动作,而对面见状,也暂停了射击,静静观察着他的阵地。

张桃芳在掩体里慢慢抬起头,仔细搜索敌人的踪迹,过了许久,终于在对面山头的岩石缝隙中发现了对手的身影。

他立刻出枪,可对手也同时发现他,迅速躲开攻击,手中的机枪随即吐出凶猛火舌,张桃芳再次被压制在掩体内。

短暂的交手,让双方都摸清了对方的实力,此刻的战场在两人心中,仿佛寂然无声,眼中只剩下对方,必须拼出个你死我活。

张桃芳发现敌人的枪口,始终对准着自己所在的位置,便悄悄移动到射击台右侧,观察十多分钟,确认没被发现后,他猛然起身,枪托抵肩即刻击发。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对手也发现了他,转动枪口扣动扳机,那一刻高手过招,胜负只在一瞬间,到底谁会胜利呢?

他的子弹精准地穿过对手的头颅,而对手点射的子弹,仅仅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

张桃芳的子弹快了不足一秒,就是这一秒决定生死,艾克上校被击毙,张桃芳赢得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在朝鲜战场的32天里,张桃芳单兵作战,用436发子弹,击毙了214名敌人,创造了朝鲜战场冷枪狙击射杀的最高纪录,而且他身经百战从未受伤,始终全身而退。

1953年6月,他出席了第二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志愿军总部为他荣记特等功,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荣誉称号,朝鲜也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1954年,张桃芳成为24军里,唯一的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结束了他的狙击手生涯。

2007年,这位传奇的上甘岭狙神因病逝世,而陪伴他创造奇迹的那把莫辛纳甘步枪,如今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内,向参观者诉说着他曾经的辉煌。

数十年后,在美国评选的世界十大狙击手中,张桃芳位列第八,而他与排名第一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是这十大狙击手中唯二不使用瞄准镜的。

只不过,其他狙击手都配备着世界上最好的狙击枪,这个所谓的排名,其实远不能反映张桃芳的真正实力。

上甘岭的风依旧冷,可风里不再有子弹的尖啸,那些在冰雪烽火淬炼过的青春诉说着:

真正的死神不是子弹而是信念,它让一个三枪脱靶的新兵,在极短时间里成长为敌人的噩梦;它让一条普通的步枪,在没有瞄准镜的世界里,依然能精准地丈量到信仰的距离。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人民网.《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32天436发子弹毙敌214名》2019-10-3

【2】新浪网.《志愿军的狙击之王——张桃芳》2017-07-24

【3】中国军网.《志愿军抗美援朝“冷枪英雄”抗战著名狙击手》2020-10-09

【4】中国军网.《436发子弹狙杀214人,张桃芳创造出志愿军狙击杀敌最高纪录》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