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一个被中国移民“悄悄改写”的岛国命运

发布时间:2025-08-15 17:37  浏览量:3

文|冬眠

编辑|冬眠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几何时,马耳他是欧洲地图上一枚不起眼的海上小点,阳光、碧海、石灰岩教堂,构成了它在明信片里的全部形象。

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它在东方的移民潮中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对中国家庭而言,这里不仅是避世的度假天堂,更成了一个通往全球的“身份口岸”。

而如今,随着政策收紧、房价飙升、文化冲突加剧,这颗地中海的“宝石”,似乎也开始在光芒背后,显现出不为人知的裂痕。

316平方公里,这是马耳他的全部国土面积,甚至还不及北京朝阳区的三分之二。但就是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过1万名中国人获得了永居身份。

这个数字占据了马耳他总人口的2%,换句话说,每50位居民中,就有一位中国移民。这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据,没包含大量短期居留人群、陪读家属与“身份投资者”背后的隐性人口。

移民潮的根源并不复杂。马耳他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欧盟成员国+申根区+英联邦+欧元区”四重身份的国家,这种“政策多重绑定”的稀缺性,让它成为了身份规划者眼中的理想入口。

相比葡萄牙、西班牙甚至希腊,马耳他的投资门槛和申请流程都显得格外“友好”,至少在今年前是这样。

2023年春节,瓦莱塔老城区上演舞龙舞狮,台下观众九成是本地人,这本是一场文化交流的典范。

但到了今年,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中文招牌在老城比英文还多,中餐馆油烟扰民、春节放鞭炮遭投诉、广场舞被指噪音过大……

类似新闻开始频繁登上《马耳他时报》的本地新闻版块。 更敏感的问题,是房价。2023–2024年马耳他房价实际涨幅为11.4%,近十年累计上涨125%。租金十年累计涨幅71%,租金占本地年轻人工资比例高达56%。

在一个本地年轻人月薪不到2000欧元的国家里,这种涨幅是压倒性的。有马耳他本地居民在社交平台直言:“我们已经租不起自己长大的街区。”

而这背后,是中国移民强劲的购房能力在支撑。数据显示,同一套公寓,中国移民的成交价格往往比本地人高出15%以上。

这种“移民溢价”在短期内推动了房产市场的繁荣,但从长期看,也撕裂了原本脆弱的供需平衡。

北京的张先生在2022年选择移居马耳他,原因很简单:马耳他公立学校免费,私立学校年均学费约4000–10000欧元,仅为上海同类国际学校的1/3。

但马耳他和我国的教育理念差异显著:本地学校推行‘快乐教育’,作业少、考试压力低,与中国家长‘鸡娃文化’存在冲突。与不少中国家长“鸡娃文化”格格不入。

一些家长尝试开办补习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更难的是语言。虽然马耳他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在日常生活中,马耳他语依旧是主流交流工具。

这门带有阿拉伯语音韵的语言,即使是英语母语者也要适应数月,更何况是初来乍到的中国家庭。

2024年8月1日起,马耳他要求永居申请人的医疗保险保额不低于10万欧元。今年新政中,最低投资额未达20.2万欧元:以三口之家租房模式为例,总成本约9.9万欧元。

拒签率也肉眼可见地上升。表面理由是为了“保障公共资源的可持续性”,但舆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压力来自于人口激增、“身份套利”和本地社会的不满。

2023年,马耳他人口年增长率达到3.9%,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0.5%。在一个土地开发强度已达87%的国家,空间和资源的紧张已经不是“将来问题”,而是眼下的现实问题。

《马耳他时报》在今年6月甚至刊发社论,罕见地呼吁政府“为本地人留出空间”,并点名批评某些中介机构“将马耳他包装为移民天堂,却无视本地居民的生存焦虑”。

在马耳他,水是从海水中淡化来的,90%的淡水依赖海水淡化,味道咸腥,桶装水价格高达4.5欧元/桶。

马耳他90%蔬菜依赖进口,生活成本高于南欧平均水平。中产三口之家月均基础开销约1065欧元。更别说公共医疗的排队时间,动辄以“月”为单位计算。

对于那些抱着“身份+教育+资产配置”三重诉求而来的中国家庭来说,马耳他或许并不像移民广告中描绘得那么理想。

数千个个中国家庭在移民后选择回流,有的是因为孩子无法适应教育制度,有的是遭遇中介骗局,有的则是因为“身份到手、生活失望”。 “

“马耳他或许是完美的30天度假岛,却未必是30年的安居所。”这句出自一位移民十年的华人之口的评价,或许正是这片海岛当下面临现实的真实写照。

未来的马耳他,会成为谁的马耳他?如今,马耳他政府正在推进被称为《2050愿景》的国家转型战略。

经济增速目标从年均9.8%下调至5%,更倾向于发展金融科技、高端制造与智慧旅游;土地开发则转向“垂直建筑”、人工填海;

科技企业数量在2024年增长了40%,吸引的却是IT和金融人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投资者”。

对华人而言,机会依旧存在:中文培训、跨境电商、中医养生馆、连锁民宿、轻资产中餐连锁……都还处在市场初期,竞争尚不激烈。

部分创业者甚至在一年内实现了年利润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成绩。 但另一个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马耳他究竟是一个“可被塑造”的移民国家,还是一个被透支的资源型岛国?

这个问题,恐怕在今天,已经无法再用“低门槛身份”或“性价比教育”来回答。它需要每一位即将登陆这座岛屿的人,重新衡量生活的定义。

而对于马耳他政府而言,这场始于2016年的身份开放实验,最终能否走向可持续的平衡点?也许,还得再过一个十年,才能看到答案。

参考信息:

财经杂志-他们为何移民地中海小国马耳他?-财经杂志-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