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娄庄镇:“人大+”新实践 守护河湖治理惠民生
发布时间:2025-08-15 19:02 浏览量:2
夏日炎炎,漫步在姜堰区娄庄镇国庆桥河畔,清风拂面,碧波荡漾,水岸线蜿蜒曲折,绿草如茵。家住附近的连心村村民陈子英一大早来此纳凉,望着眼前美景心生感慨:“以前这河又脏又臭,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跑。现在可好了,成了咱饭后遛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这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正是娄庄镇人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人大+”新实践,助力添彩“水韵娄庄”的生动注脚。
“人大+智慧赋能” 架起民意“连心桥
清晨,洪林村村民黄亚东像往常一样在新洪河边晨练,突然发现一段河坡出现坍塌和土石滑落,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立即拍照并描述情况上传至“您‘码’上说,我马上办”平台。很快,镇人大代表潘晓东就出现在现场,仔细核查险情,并当场连线镇水利站负责人。问题迅速被列入当月重点督办清单。仅仅45天后,河坡就恢复了原貌,消除了隐患。
这正是娄庄镇人大积极推广运用人大代表联络服务群众线上平台所取得的成果,群众指尖轻点,问题建议便可“一键直达”,代表全程跟进,部门限时办结,人大闭环监督,结果快速反馈。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已收集河道保护方面的有效建议12件。
“人大+项目攻坚” 旧河焕颜展新韵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河道淤塞、排涝不畅等痛点,镇人大代表夏斌多次与党委、政府进行沟通建议,最终成功上争到了灌区改造项目支持,总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伴随着挖掘机隆隆的轰鸣声和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7条淤塞多年的河道迎来了系统性疏浚整治。目前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不仅显著改善了全镇水环境面貌,更大幅提升了河道的引排水能力,抵御区域洪涝灾害的韧性极大增强。
“人大+跨界协同” 共治“界河”破难题
曾几何时,“界河”治理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东塘河、白娄河等5条边界河道,因行政归属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治理一度陷入困境。娄庄镇人大靠前担当、主动破局,联合海安南莫、东台溱东两镇人大力量,共同踏勘边界河道。三镇人大共同签署《“南娄溱”边界区域人大联合督查工作协议》,建立信息互通、联合巡查、问题共商、同管同治机制。这一创新模式为长达17.8公里的白娄河等界河治理注入人大合力,长期悬而未决的权责模糊与管护缺失难题迎刃而解,形成了共治共享的水域生态保护新格局。
碧水安澜是民生所盼,更是人大履职所向。娄庄镇人大将持续深化“人大+”新实践,发挥好桥梁纽带和监督作用,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发展路径,全力实现水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编辑:张 颖 杨 洋
审核:宗爱兵 左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