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凡人,握龙即英雄!晨报学记团“守护非遗”采写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5 19:01 浏览量:2
台风欲来的午后,三林老街的古戏台前,一群中小学生在学习舞龙。
指导他们的,是国家级非遗“浦东绕龙灯”代表性传承人陆大杰老师,他有个更为响亮的绰号——“海派龙王”。
“举高,用力。左边,从后往前,右边,从后往前……”陆老师一声声喊着指令,孩子们竭力地跟上节奏。手里龙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引得旁边的乡邻围观叫好。
舞龙体验罢了,大家走进龙狮会馆参观。一张张照片、一座座奖杯,记录着陆老师带领着三林舞龙队,从浦东的田头舞上国际舞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龙狮界响亮品牌的传奇故事。
舞龙是陆老师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年过七旬的他,依然致力于龙狮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当孩子们手握龙杆,舞起长龙,对龙之精神、龙之信仰,一定有所体会。
相关报道刊发于2025年8月15日《新闻晨报》
(上海市文来中学 八年级)
夏日午后的空气仿佛是加了酒,醺得人昏昏沉沉,倒是一屋子的奖牌奖杯,晃得叫人闭不上眼。这些荣誉的主人,都是一位叫陆大杰的非遗项目传承人。
他出生在解放那年,大抵因此,他身上的中国味格外足。钩月似的两抹眉毛,说话时一挑一挑,整个人显得既精神,又颇具几分童真。灯光下,汗律律的皮肤闪着光。他一身绝活儿,将武术、戏曲、舞蹈杂揉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风韵的海派舞龙。他的队伍屡屡夺魁,他更是把龙舞到了世界的舞台上。我看他举起龙头扭胯摆头,好似给龙注入灵魂一般。
自我介绍完毕,老人顺手拿起身边的龙头,只见那金黄龙头一摇,生生晃出一片喜气来。潮湿闷热一扫而空,不由让人精神一振。
接着,他与我们介绍舞龙文化时,反复强调“三林舞龙是世界上最好的”。那眉飞色舞的神情,仿佛一个孩子说着自己心爱的宝物,欣喜地想让所有人知道——原来人在热爱面前是会变成孩子的。
“舞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也愿意欣赏它”。这让我听惯了要坚守、维护传统文化的我,不禁心生诧异。我原以为他是这门艺术的守护者,可是如今他开明豁达的样子让我意识到,有些艺术不需叹息也能流传千年,因其自身势不可挡。
而舞龙文化的能量汹涌也并非无缘无故,原是陆老师实在有许多新点子。第八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巨龙腾飞”便由他设计而成。巨龙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翻江倒海,真真切切有一条龙从历史中逃出来,将神气撒向人间。陆老师说:“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三林舞龙能一直舞下去,因其不仅有古朴,还有创新。
古戏台前,陆老师摆出七节长龙,招呼我们手握龙杆,立稳,举高。左右手一齐发力,把龙的身段撑起来,接着从后往前地摆。反反复复的动作,让我觉得手有些支不住,发酸得紧。一颗心却由内而外地灼烧起来。
锣鼓声响起来了……那自小到大在课本上读到的龙,这一刻仿佛鲜活了起来。拼尽全力地将龙身带动起来,让这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无拘无束地游在九霄之上。
陆老师说,舞龙展现的是民族奔腾向上、不屈不挠的美好形象。那时便有一条长长的金龙将我驮起来,飞往那个一贯热闹喜气的地方。实际上我一直都处于这个地方,只是如今,我不仅仅是身在此,心也彻彻底底地留在了这里。
到家了。
我家乡的艺术(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 五年级)
那是大年初三的下午,天下着淅沥小雨,张园的街上,人群挤满。突然,铿锵有力的鼓声响如雷,几条浑身泛着金光的巨龙腾空而出,时而翻腾滚跃,时而盘旋游走,引得人群阵阵喝彩。这是国家级舞龙项目非遗传承人,人称“海派龙王”的陆大杰老师,带领着上海三林舞龙队为民众庆贺新春。他们的表演,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
暑假的一天,我来到三林古镇。踏着老街蜿蜒的石板路,沿着静静流淌的三林塘,到达一座摆着大龙头的古戏台前。龙头比我人还高,被太阳晒得有些褪色了,但怒张的龙口透着不怒自威的气势。
戏台下,站着的正是陆老师。他热情地领我们走进戏台一侧的龙狮会馆。
会馆的二层阁楼里,放着舞狮用的南狮和北狮。北狮长得更像狮子,而南狮头上的毛是蓬松的,更具艺术性,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不住上去摸一摸。陆老师邀请我们体验一下,我第一个举手。但一戴上狮头,就发现它有好几斤重,几乎举不起来。而陆老师一钻进狮头,南狮就像活了一样,还可以眨眼睛和晃耳朵,可爱又喜气。
体验完舞狮,我们又去体验舞龙,陆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我们舞的是一条七节龙,龙身金灿,非常耀眼。不过,当我举起龙杆时,才意识到这条龙仿佛有千斤重,以至于我刚开始舞就差点把龙竿摔在了地上。但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磨合与练习下,我终于能稳稳地举起龙身,在陆老师的口令下,跟随大家的步伐,左右摇摆龙身,让这条龙活了起来,盘旋在我们的上空,引来周围的观众鼓掌喝彩。
据陆老师介绍,三林自南宋起就有舞龙的习俗,是古人祈雨禳灾的民间祭祀活动,之后逐渐演变为具有喜庆、欢乐、吉祥意义的传统节庆活动,如今还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三林舞龙继承了民间舞龙“圆”、“顺”、“活”的艺术精华,汲取了海内外舞龙技艺,创造性地将舞蹈的优美肢体、戏曲的步法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杂技技巧的翻滚腾挪,融汇于传统舞龙技艺之中,创立了“海派”舞龙的独特风格。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浦东三林独有的国家级非遗。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这项传统艺术活动,让它大放异彩!
你我皆凡人,握龙即英雄(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九年级)
三林镇坐落于喧嚣扰攘的城市当中,却自有一份庄重古朴的安闲气质,正所谓“大隐隐于市”。跨过镇子的石柱门,我在白墙黑瓦间,寻找着一条令我慕名而来的“卧龙”——三林舞龙队。
出发去三林镇体验舞龙之前,我了解到三林舞龙队的招募令:你我皆凡人,握龙即英雄。我心中闪过一丝质疑,难道普通人手拿龙杆就是英雄了?
怀着疑惑和激动的心情,我一路小跑前往龙狮会馆。正门口,一颗龙头在戏台上方翘首而望,不怒自威,火红的龙须在空中猎猎飞扬,橙黄相间的缎带在阳光下分外闪耀。下方站着一位身穿深蓝色汉服的老师,身姿挺拔,衣服上绣着的几条金龙同样昂首欲飞,他就是“海派龙王”陆大杰。
“去拿龙杆。”陆爷爷指着戏台下的一条七节龙。我们按身高排在三林舞龙队员的“龙头”身后,每人手握龙杆。陆老师亲身示范。“双手距离与肩等宽,以左手为重心,从后往前……”。只见龙头忽地动了,带动龙身跟着舞动起来,左右盘旋。
开始舞龙,陆爷爷身上的气场就变了。神情更加严肃,身姿愈发挺拔,对每一个动作都精雕细琢,力求做到圆滑精准、刚劲有力。随着龙一圈圈地盘旋,我的手臂开始发麻。 “坚持住,这才刚刚开始呢。”前方的舞龙队员黝黑的面庞浮现出笑容。我忙定了定神,扎紧马步。
原来,舞龙展现了个人的英雄气概,这体现在长期训练中的坚持不懈、十足耐性与顽强毅力,也体现在对每一个动作都追求精益求精。
练习好单一动作,我们开始学着配合。“一条龙要舞得圆、顺、活,每个队员都不能犯错。”耳畔边的杂声消失了,出现了鼓点。“咚咚咚”,龙随着浑厚的鼓点起舞,盘旋,飞翔。
原来,舞龙也彰显了集体的英雄风范。队员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照应,不会因为失误而相互抱怨,而是相互理解、重视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必要的牺牲。
回到龙狮会馆,陆爷爷说起他和舞龙的往事。他将舞蹈的优美肢体、戏曲的步法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和杂技技巧的翻滚腾挪杂糅在一起,独创海派舞龙;他和三林舞龙队一次次舞出国门,将龙狮文化传播至海外。满屋的奖杯与奖牌,不只是成绩的证明,还有一份传承的意义。
原来,舞龙也是文化传承的英雄壮举。陆爷爷于市井烟火中始终坚守文化本心,用点滴行动守护着民族记忆。我们来龙狮会馆追寻舞龙文化,愿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成为文化传承的英雄。
走近你,才知道(上海市张江集团中学 六年级)
“你我皆凡人,握龙即英雄。”这是“海派龙王”陆大杰发布的舞龙招募令上的一句话。起初,我还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有幸走进位于三林塘老街的“龙狮会馆”。
陆大杰老师四五岁时就看乡民舞龙、听外公讲舞龙,从此便爱上了舞龙。但让我摸不着头脑的是,他本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又是怎么追逐舞龙梦想,成为家喻户晓的“龙王”的呢?原来,每当生产队收工后,他就会和好友们拿起一条龙,在打谷场上快乐地舞动起来,这样一舞就是好多年!可光有一腔热血还远远不够,他还专门学习了舞蹈、杂技等表演形式,并将所学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百多种新的舞龙动作,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
为了让我们感受舞龙的魅力,陆老师准备了七节长龙,带领我们体验舞龙。从前,我在电视上见过舞龙表演,觉得非常简单,肯定一学就会。可当我真正拿起龙杆时,却觉得它无比沉重,更别说要举着它到处跑动。因为是初学者,我们不是动作不够协调,就是走位出错,还常常被龙杆打到头。舞得不好也就罢了,因为全程要把龙杆高高举起,手臂又酸又痛,满头大汗。一旁的陆老师不停地给我们打气。想到陆老师已经年过七旬,还坚持在高温天教我们舞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呢?又经历了几次训练后,我们这支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终于团结一心,舞出了令我们满意的作品。
陆老师还告诉我们,他曾经为智力障碍人士组建了一支舞龙队。整个教学过程非常困难,因为教完之后容易忘。于是,陆老师耐着性子反复教。每次,陆老师都会充当龙珠,带着他们跑遍全场;每完成一次,场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声。看见那些笑脸,陆老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终于,这支队伍在2007年的世界特殊奥运会上,拿到了舞龙项目的金牌。
舞龙,本是先民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举行的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次走近舞龙,我才知道,传承了几千年后,舞龙的精神内核依然没有改变。正如眼前的这位“海派龙王”和他所带领的舞龙队伍,创新,坚守,团结,爱心,成就了舞龙,也成就了每一位舞龙人。
七节龙,七人舞,跳起“中国舞”晨报小记者 徐梦哲
(上海市浦东新区白玉兰小学 四年级)
舞七节龙可是一项大工程,舞好七节龙可真是一项技术活!这天,说是要下大暴雨,可是又不下了。我们正好可以跟随“海派龙王”陆老师学舞龙。
只听“龙王”一声令下:“你去拿龙尾,你去拿第三节……”6位同学和1位“龙王”的徒弟分别就位后,陆老师开始仔细地教我们如何让长龙跳起舞来。
刚拿起龙杆时,我便惊呆了。我觉得此时此刻,我正举着一棵沉重的小树,手臂不停地颤抖。我心想:好重呀!别提舞龙了,我连举龙都不太行。我正暗自抱怨,只听“龙王”发布了第一条指令:“来!拿稳了,我们一起从后向前画大圈。小心,别砸到自己了!”我手中的龙尾像喝醉了似的,左摇右摆。只听“笃”的一声,这条龙开启了“自动摆尾模式”,尾巴晃晃悠悠地落在了我头上。虽然不疼,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哎呦”一声。
陆老师走过来,扶住我的手,从后往前、从左到右,慢慢地绕着圈。我觉得这条左右摇摆的大尾巴瞬间听话了。龙身绕着大圈仿佛在云层中不停翻滚着。龙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似乎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同学们顾不上杆子重不重,会不会砸到头上,伸直手臂、不断努力。不久后,这条巨龙跳起了美丽的“中国舞”。龙头在最上方,身体盘旋着,尾巴翘向天空,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它的传奇——希望让更多人体会坚持不懈的匠心精神,齐心协力,一起跳起属于自己的“中国舞”。
摄影:张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