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木里树新风 故事里见新闻——车岭镇几安村传承“评比台光荣榜”精神印记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5 19:10  浏览量:2

在车岭镇几安村旧村委会的斑驳老墙上,一块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木板静静驻留,上面书写着几个醒目大字“评比台”“光荣榜”。它们不仅是过往故事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物化载体。这些文字与墙面的沧桑痕迹浑然一体,塑造出村庄独有的精神景观,成为几安村干部群众面对发展和挑战时的生存智慧和心灵慰藉,亦见证了几安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几安村旧村委会评比台、光荣榜

陈旧的是建筑,焕新的是堡垒。几安村旧村委会的木板早已斑驳褪色,泛着经年累月的青灰色。这座从解放后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承载着村庄厚重的历史记忆。可贵的是,几安村深谙历史文化符号的价值,在精心保护这处旧迹的基础上,于其上方筹资修建了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新党群服务中心不仅功能完备,还特别设立融入国学文化元素的家风家教馆,整合优秀党员、乡贤能人、“五老”队伍资源组建宣讲队伍3支在此分层分类宣讲100余场次,定期组织青少年在这里临摹书法、聆听经典,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村级堡垒既存古韵又添新颜,成为建强新时代村级战斗堡垒的生动体现。同时,村党组织深挖本地宝贵的人文资源——吴之英故居,以继承和发扬吴之英先生“忠孝传家,自贵自强”家风为重点,打造吴之英国学研学基地,生动讲述《吴之英家风故事》,拓展家风教育阵地,丰富家风建设载体,以家庭文明助推社会文明,让历史底蕴赋能现代治理,成功创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市级法纪教育(廉洁文化)基地,近两年吸引全市党政机关单位近1500人次现场参观学习。

几安村旧村委会

几安村新党群服务中心

斑驳的是木板,醒目的是精神。岁月的青苔悄然爬上旧村委会的木板,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然而,木板表面那些记录着过往生产生活的字迹——尤其是昔日“挣工分”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辨。村里的老人常回忆,当年这里还是大队时,墙上的评比台总贴着“挣工分”的榜单,谁干得多、干得好,名字就格外显眼,那种你追我赶的劲头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种宝贵的传统并未随时代变迁而消失,反而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焕发新生。如今的几安村每年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十佳美德少年”先进评选等活动30余场次。先后承办国际性“吴之英与蜀学”学术研讨会、全区“传承好家风”主题活动、“国学大师吴之英故居‘孝行天下’主题读书会”“国学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活动,鼓舞党员干部、青年儿童见贤思齐,进一步推动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乡风文明越来越优。这些评比活动的传承与发扬,让争先创优的传统从过去的“挣工分”升华为涵养文明乡风、优化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助力几安村成功创建全省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和市级“六无”平安村。

旧村委会青苔早已爬上墙根

开展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响亮的是记忆,无声的是传承。据现任几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锡昌回忆,在他儿时的旧村委会里,常常回荡着老同志、老前辈们响亮的声音,他们讲述着村里发展产业的艰辛历程与宝贵经验,那些关于奋斗与坚守的话语,像种子一样埋进了他心里。吴之英故居里那些关于“忠孝传家,自贵自强”的谆谆教诲,那些关于历史乡贤吴之英先生的事迹,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他的心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耳濡目染下,让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与日俱增。这份源自历史记忆的感召,吸引着包括吴锡昌在内的众多优秀人才回到家乡投身建设,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茶叶和栀子花产业,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路径,争取中省项目打造文化茶室,推动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同时,村党组织慧眼识才,先后召开优秀人才和返乡党员座谈会,回引培育5名优秀后备力量,镇上亦派驻了2名年轻驻村干部注入新活力。如今,这些传承者与后来者们,亦驻足于旧村委会前,聆听几安村的故事与历史,让那些曾经“响亮”的记忆,化作“润物无声”却强大的精神力量,化作党组织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青少年在吴之英故居听吴氏家风家训故事

年轻驻村干部了解几安村历史

几安村村委会的变迁,是一部写在斑驳木板与崭新砖墙上的发展诗篇。旧村委会的每一道纹路,都沉淀着奋斗的过往与争先的基因;新堡垒的每一寸空间,都跃动着文化的活力与治理的智慧。从旧迹的精心守护到故居的深度挖掘,从“挣工分”的热火朝天到“评星级”的润物无声,从前辈的谆谆教诲到后辈的薪火相传——几安村生动诠释了:守护的是历史的印记,焕发的是时代的精神;传承的是文化的根脉,铸就的是振兴的脊梁。 这方土地上,旧墙上的精神印记已深深融入血脉,正驱动着几安村抢抓机遇、趁势而为,持续建强村级党组织队伍,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在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的大道上阔步前行,绘就一幅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乡村画卷。

来 源:车岭镇

编 辑:魏 洁

责 编:黄 浩

审 核: 李晓阳

审 发:林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