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突爆震撼警告!退休前夕,坦言美元最终归宿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3 浏览量:2
那个周末,奥马哈一如既往地成为了全球投资者目光汇聚的焦点。
在刚刚落幕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一条重量级消息不仅让在场数万股东屏息,更在全球金融圈引发了震动。
94岁的投资传奇沃伦·巴菲特,正式宣布将卸任公司CEO一职,并亲手将接力棒交给了长期担任他副手的格雷格·阿贝尔。
这本是一场充满传承与感恩的盛会,然而,与外界预期的温情谢幕不同,巴菲特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股东大会上,出乎意料地抛出了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他对美国经济体系深切的担忧,甚至首次公开讨论减持美元资产的战略考量。
巴菲特是谁。
这个名字几乎就是美国资本市场辉煌的图腾。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一直是不遗余力的“美国信心代言人”,那句反复出现在致股东信和各种公开场合中的“永远不要做空美国”,早已成为他深入骨髓的信念标识。
即便是面对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一片恐慌和质疑声中,巴菲特的应对之策是坚定加仓美国资产,他笃信美国经济的韧性和最终复苏的力量。
这种对美国的无条件信任,构成了巴菲特投资哲学的一块基石。
所以,当这样一位象征性人物在他告别CEO职位的重要时刻,一反常态地对美国经济的根基——美元货币体系提出预警时,其所带来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不少在场的资深投资者和远在世界各地的市场观察人士都在问:难道美元,这个世界运转了数十年的主要储备货币,真的可能面临崩塌的风险。
实际上,回头审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帝国近几年的动向,这种担忧的线索并非无迹可寻。
细看其最新财报: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伯克希尔账上堆积的现金储备竟然高达惊人的3500亿美元,创下了公司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公司对股票市场的操作显得格外谨慎——公开数据清晰地显示,它已连续十个季度在净卖出股票,特别是那些以美元计价、锚定在美国本土的资产。
钱没闲着,伯克希尔的目光似乎正在投向更远的地方。
各种市场分析和公司投资脉络显示,它对海外资产,尤其是工业、能源和制造业等“硬资产”领域的兴趣显著提升。
这背后,隐约指向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正在演进的大趋势:去美元化。
巴菲特作为全球顶级的资本配置大师,他的资金流向本身就是最强烈的市场信号。
他似乎在用真金白银表达一个判断: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在相对下降,未来的增长点和安全港可能不再局限于美国本土。
那么,在巴菲特这位智慧老人眼中,美元当前遭遇的困境仅仅是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短暂回调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敏锐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远比这深刻得多——它直指主权国家的信用根基。
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长久来看是建立在其财政健康状况和国家信用之上的。
而美国如今的财政状况,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岌岌可危”。
美国国债的总额犹如一匹失控的野马,已经冲破了36万亿美元的大关,光是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成本就逼近万亿美元级别。
其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更是飙升至惊人的130%左右。
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欧洲主要国家、日本、中国等等,这样的负债率在其中也堪称极端水平。
巴菲特一针见血地评论道,长期来看,一个主权国家维持财政健康的赤字率,大约保持在GDP的3%是比较可持续的。
不幸的是,美国现在每年的赤字率已经远超这个安全线,达到了大约7%。
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的财政透支,就像给主权信用这张名片上不断地侵蚀刮痕,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所依赖的那份信任,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
更让巴菲特感到失望甚至有些愤慨的,是华盛顿当局对这种根本性危机的麻木和错误应对。
他毫不客气地将矛头指向了前总统特朗普及其团队奉行的政策导向。
在巴菲特看来,特朗普最大的误判之一,就是把贸易政策彻底“武器化”,特别是将关税作为一种对他国施加压力的外交博弈筹码。
巴菲特认为这是“极其愚蠢”(原文使用了“stupid”这样的强烈字眼)的策略。
为什么。
因为美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有一个极其关键的软实力,就是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所带来的便利性。
只要世界上的大部分国际贸易还在使用美元结算,那么其他国家通过贸易发展得越繁荣,经济规模扩张得越大,对美元的实际需求就会越旺盛。
这相当于美国不动一兵一卒,就能坐拥“铸币红利”,这种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巴菲特非常赞同之前加州州长加文·纽森访华时表达的观点:“中国越成功,世界才会越成功。
”在股东大会的发言中,巴菲特再次肯定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国取得今日的经济发展成就堪称一个“奇迹”,并且预测中国未来必然成为与美国并肩的超级大国。
他特别强调了中国拥有的14亿人口的超级消费市场,其潜力无可估量。
对美国而言,与这样一个增长引擎紧密合作所能带来的互惠效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远远胜过对抗带来的损害。
然而,现实令人扼腕。
巴菲特所指出的,特朗普团队所推动的路径,恰恰是在一条反方向的单行道上倒车疾驰。
其贸易政策选择,不是寻求与中国深化合作、共享增长红利,而是一轮又一轮地无休止加征关税。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的后果是沉重的,而且首先就落在了美国普通民众和产业的肩上。
美国中西部的农民们首当其冲,他们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导致大量作物和牲畜难以售出。
有农业州的媒体曾报道过,谷物在粮仓中堆积如山,甚至有些只能眼看着在地里腐烂,这一幕幕场景令人心酸。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关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日常消费品价格的显著上涨,那些原本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变得昂贵,“购物车”变得沉重。
这种通胀压力是实打实的民生之痛。
即使是巴菲特的庞大王国的业务也未能幸免。
他在股东大会上坦承,伯克希尔·哈撒韦第一季度的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了14%。
主要原因。
供应链成本因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壁垒而急剧攀升。
不仅制造业相关业务受损,连他们的核心业务之一保险业,也因为经济环境承压和成本传导,业绩几乎遭遇了“腰斩”。
他痛心地引用了一个极具警示意味的历史参照: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当年美国大幅提高进口关税,初衷是保护本土产业,结果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加剧,将全球经济进一步推入“大萧条”的深渊。
巴菲特以此告诫,当下美国在特朗普政策引领下重新拾起的保护主义大棒,其危险性与当年的错误决策如出一辙,很可能重蹈覆辙,将美国甚至全球拖入不必要的经济困境。
在发出如此严厉的预警之后,巴菲特也绝非是在鼓励投资者进行非理性恐慌。
他的核心目的,是提醒所有人在这个大时代转折点上保持清醒。
他强调自己并非在煽动大家疯狂抛售美元资产,而是在传递一个冷峻的现实判断:美元在当今世界所享有的独特“特权”(seigniorage,铸币税意义上的优势)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失效的边缘。
维系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是信用和信任。
如果美国政府及其主政者,特别是可能再度入主白宫的特朗普团队,依旧对巨额债务和信用透支视而不见,对国际合作采取冲突而非建设性策略,对这种体系性危机不采取任何“正确的对应措施”,那么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崩塌几乎将是时间问题。
在大会即将结束之际,巴菲特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总结性话语,这句话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学范畴,触及了国家心态和战略抉择的本质:“当有75亿人不喜欢你,而你这3亿人却在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的成就,这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这席话,无疑是对当前美国社会某些自大孤立倾向以及特朗普政策哲学核心的精准狙击。
如果这位美国的前掌舵者及其核心支持者能够真正倾听并深刻理解这一充满历史智慧和个人洞察力的箴言,或许美国的航船就能避免今日所陷入的诸多纷争与困境,重新调整到一个更加理性、开放、着眼于长期共同繁荣的航向上。
巴菲特的谢幕,以最尖锐的方式,为其辉煌的投资生涯添上了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一笔注脚。
- 上一篇:用好消费贷贴息应打好“组合拳”
- 下一篇:晋检·转播丨全国生态日 ——我住长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