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松口,特朗普临时变卦:大豆订单翻4倍,签字协议生变数?

发布时间:2025-08-15 19:47  浏览量:2

文|懂点历史赵富贵

编辑|懂点历史赵富贵

2025年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文,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翻四倍,并宣称这将“解决中国的大豆短缺,同时减少美中贸易逆差”。这一言论引发了中美之间新的贸易波澜。

然而,就在全球市场期待具体回应时,中国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冷淡;而特朗普的“临时加码”,也让原本接近签署的协议悬念陡增。大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农产品,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筹码。

特朗普的“四倍订单”要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美国农业州的选情危机。数据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豆库存已经高达1800万吨,豆价同比下跌了20%。更糟糕的是,农场贷款违约率飙升至12%,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三倍。在艾奥瓦、俄亥俄等关键摇摆州,农民的不满情绪正在发酵,威胁着共和党的选票基本盘。

面对这样的内部压力,特朗普急需一个“解药”。美国大豆出口协会CEO吉姆·萨特直言,“没有中国市场,美国的大豆根本找不到替代买家。”因此,特朗普试图通过对中国的大豆出口施压,展示自己“为农民而战”的姿态。然而,这一策略的实际效果却充满不确定性。

8月1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对华关税暂停措施延长90天,但保留了10%的基础关税。这一举措被外界解读为特朗普向中国释放的善意信号。然而,仅仅一天之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却显得耐人寻味。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具体问题请向主管部门询问”,既没有承诺增加采购,也没有拒绝,给外界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冷淡态度,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供应链重构的结果。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了1.05亿吨大豆,其中来自美国的份额从40%暴跌至21.1%,而巴西的大豆占比则飙升至71.1%。到2025年上半年,巴西的大豆份额进一步上升到82%,而美国的市场份额仅剩18%。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大豆供应的多元化。8月份,中国进口商预订了800万吨9月船期的巴西大豆,以及400万吨10月船期的大豆,而美国的新季大豆订单量则为零,这是20年来的首次。与此同时,中国的港口大豆库存已超过800万吨,加上国家储备,足以覆盖三个月的需求。

巴西大豆的价格优势也成为中国选择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巴西大豆到山东港的价格为每吨4200元,而同样条件下的美豆价格因关税负担高达4800元。在这样的对比下,45艘满载巴西大豆的货轮正绕道好望角,争抢中国市场的份额,而美国的大豆则被迫滞销。

虽然特朗普试图用大豆作为筹码,但这一策略的算计却充满漏洞。如果中国真的接受“四倍订单”的要求,意味着每年需要从美国进口8852万吨大豆,占到全年进口量的85%,接近美国全年大豆总产量。这不仅会挤压巴西的大豆份额,也会对中国的农业供应链和市场价格产生巨大冲击。

而中国的回应则显得更加冷静和克制。商务部仅延长了对美关税的暂停期限,没有提及增加大豆采购的计划。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发文后的24小时内,中粮集团迅速签下了来自巴西的900万吨新订单,显然是在用行动表明,中国的采购决策不会轻易被外部政治干扰。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一番表态更是直指问题核心。他明确指出,“中美贸易逆差高达2954亿美元,仅靠大豆出口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以2024年的美豆均价计算,即便中国翻四倍采购,也只能缩减约480亿美元的逆差,仅占总额的16.2%。显然,美国试图用农产品绑架贸易协议的策略,缺乏足够的经济逻辑支撑。

大豆贸易的波折,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美国试图通过单一农产品的出口,来为其贸易逆差“止血”,但中国的供应链调整和南美的崛起,正在改变这一传统路径。南美国家特别是巴西,已经成为全球大豆贸易的新中心。

中国不仅在巴西签订了长期供应协议,还通过投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供应链。与此同时,中国还开放了阿根廷豆粕的进口,并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国产大豆的产量和替代品的使用率。2025年,中国国产大豆的产量预计将突破2300万吨,自给率目标也被提升至25%。

对于美国而言,大豆牌的失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挫败。当特朗普将大豆视为“选票收割机”时,中国已经用南美订单筑起了“去风险化”的屏障。而当美国农场主在仓库前绝望哭泣时,巴西的大豆货轮正穿越好望角,驶向中国的港口。

大豆贸易的起伏,是中美贸易博弈中的一个缩影。从短期来看,中国将继续采取“按需采购”的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从长期来看,全球农业贸易的权力轴心,正在从北美向南美转移。对于美国而言,与其试图用农产品绑架贸易议程,不如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结构与市场策略。毕竟,单一大豆订单的增减,终究改变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