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快饿死了,个个却像健身教练,东极岛画风有点怪
发布时间:2025-08-15 17:57 浏览量:2
看大银幕,是欣赏《东极岛》的最佳方式。为了更好地体验这部电影,我特地看了两遍:一次是在普通激光厅,另一次则选择了全景声巨幕厅。的确,银幕越大,观影的效果越震撼。虽然没有去
看大银幕,是欣赏《东极岛》的最佳方式。为了更好地体验这部电影,我特地看了两遍:一次是在普通激光厅,另一次则选择了全景声巨幕厅。的确,银幕越大,观影的效果越震撼。虽然没有去看 IMAX 影厅,但市区唯一的 IMAX 影厅排片早已满员,尤其是在《南京照相馆》上映期间,东极岛的排片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发行方的安排实在有些不尽如人意。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叹,朱一龙和吴磊的身材简直像是健身教练一般,我得多少时间才能练成这样?阿荡和阿赑两人肌肉结实,身形魁梧,显然是商业片中常见的“肌肉男”形象。毕竟,他们是东极岛上为数不多的渔民,体力消耗巨大,肌肉自然需要大量高蛋白的摄入。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岛上常见的渔民们,甚至是一些年长者,也都有明显的肌肉线条,怎么看都不太合逻辑。因为,肌肉的维持需要大量能量,而这些岛民怎么能在长期缺乏足够食物的情况下保持这么完美的肌肉线条呢?
理论上,年轻人的代谢速度较快,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过了三十岁后,人体肌肉量逐渐流失,这也是中年人更容易发胖的原因。东极岛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大规模种植主粮,岛上更是长时间停渔,渔民如何能够确保足够的食物来源呢?
片中提到,岛民吃地瓜充饥,李元兴甚至还抢着吃地瓜,看起来似乎是岛民的常见食物。可是,地瓜作为口粮的设定并不太真实。毕竟,地瓜吃多了容易上火,而且在盐碱土壤中,种地瓜的难度非常高。东极岛的土壤多岩礁,含盐量高,有机质贫瘠,种植地瓜几乎不可能。更何况,芦苇在岛上的茂盛生长反而证明了这里的土壤问题——芦苇的生长需要高湿且盐碱化的环境,这种土壤显然不适合种植地瓜,其他主粮作物更是无从谈起。
如果岛上连地瓜都难以生长,那么渔民如何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呢?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停渔三年的情况下,渔民如何获得食物成了一个谜。若渔民连基本口粮都没有,只用武力压制就能让大家当“顺民”,这显然难以令人信服。难道日本军方会给岛民提供粮食?电影并没有明确交代。
另外,影片的情感描写也显得有些薄弱,故事的感染力不足。虽然最后阿花那段画外音让人有所感动,但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描写并未深入。阿花说,“我们为什么要救人,我也不知道。生而为人,还是需要帮助些对吧。”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在影片的结尾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它让人感受到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仿佛提醒我们,不管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相互帮助,关心他人。
影片的核心情节是关于东极岛渔民在里斯本丸沉没时,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战俘的故事。日本违反日内瓦公约,屠杀战俘,但东极岛的渔民在危险中仍选择救人,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无疑令人敬佩。然而,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连接做得并不充分。尤其是阿荡、阿赑、阿花和村里的渔民,情感关系过于松散,缺乏深刻的情感纽带。尽管阿荡和阿赑的兄弟情深,但与岛上其他居民的关系依旧疏远。影片没有充分展现他们从“顺民”到“反抗者”情感转变的内在动力,导致这部分剧情有些生硬。
例如,阿赑的转变,虽然基于阿荡的牺牲,但岛上渔民和他之间的情感联系却显得薄弱。再如,千金本应在阿荡、阿赑与土著居民之间起到情感桥梁的作用,但她和阿荡在里斯本丸的相遇缺少应有的情感冲突。这种情感的跳跃影响了观众的情感投入。
如果电影能够在人物关系上花更多心思,比如让千金与阿荡之间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将会使得阿赑的决断更加有说服力。当阿赑揭露日本的屠村计划时,千金可以迅速响应,这样的情节转变会更加自然。并且,影片的重点是动作戏,这固然精彩,但文戏部分稍显薄弱,如果情感部分能够更加细腻,故事的情感冲击力会更强。
尽管电影在动作戏上做得很好,但如果能够将情感部分再打磨得更好,或许会让整个电影的质量大大提升。电影的票房未能超越《南京照相馆》,让我既感到遗憾,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