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的“主动整合机制”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5-08-15 19:15  浏览量:2

昨天在强国的文化、永恒的价值和传导的机制,是主动整合过程的三个要素尾巴那里讨论了传导机制的问题,实际上这个并不复杂,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看看蛙岛的“传绩效”就知道,某种意识只要得到公开化的传播,大约30年就可以见效,甚至说更短,20年就可以,这个规律和70年兼并周期是类似的,同样的,在一些场域内,也能看到另类的过程,即对某种意识形态的改造,东西德合并,也是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而在sino和苏俄,则看到了资本主义被否定的过程,甚至可以更短,10-15年就足以完成了,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特别是针对美国的和/平演/变。

德里的红堡

这一篇的主旨,不在于讨论传统的金融集权或政治集权的情形,而是对印度这样的“四不像”进行讨论,他们的机制,我们之前虽然讨论过了,是教俗精英共同体的模式,但具体的传播机制,仍然是值得研究的,不然印度的“主动整合进程”就不容易搞明白,弄清楚。强国的文化,过去是苏联,现在是美国;永恒的价值方面,这个需要理解印度/教/的教/义,不过就印度社会的具体情况而言,那种吠檀多的思想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推广,但确实可以作为永恒价值的核心题设去看待,印度普罗大众受到的,更多是“历史原型”的影响,因为易于理解,且“困束较少”。

印度银行


毫无疑问的是,传统网络传播和动员的能力仍然很强。而且有的学者也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随着80年代慕斯琳动员的大潮出现,印度教徒也不得不做出反应,这使国大党动员的世俗、包容体系黯然失色,所以他们还是很依赖这个方面的,就算没有这个印人党,国民服务团也可以支撑起另一个印人党的发展,这是一种外部冲击的体现,这甚至比世界强国的影响更强烈。而且,这唤起了精英的危机意识,即他们要继续维系印度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就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让步,在亨廷顿的烂片出炉后,这种紧迫感更强了。

印度精英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的特质,可能更接近于政治集权,但如果细分到共同体内部,他们都是机器党的,类似美国镀金时代的那种模式的,虽然达不到金融集权的程度,但确实是金权发挥更大作用,甚至主导的。另外一点就是上一段里面说的婆罗门、刹帝利组成的religion传播网,这张网也是一个重要变量。这张网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比较容易的调动金权和政/权去做事,这也是传播的一个位面。不过,囿于“交叉影响,纵横控制”的结构,现代的不同思潮,却可以找到各个功利主义的掮客和金主帮助他们兜售、推销。

印人党标志

随着利益聚集和利益分化的发展,印人党最后可能也不得不走国大党的分裂之路,但这个过程注定是缓慢的,必须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教俗精英共同体、垄断性的内贸体制和金融驱动的外生经济增长结构,才能进入下一篇章,目前看,暂时没有可以取代它的东西,而且在印度,金融也不是最大的,所以它不可能完全发挥出美英的效果来。更有可能的,是外部议程随着金融买办资本进入印度,创造一些类似美国在sino所做的项目,这些项目实际上具有颜色葛明的性质。当然,这也属于世界强国影响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是混杂的关系。

印度的选举

此外,喀拉拉模型也说明,底层逻辑的重构,即便是局部的,也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它也说明,这种重构是具有对共同体的破坏性的。当然,前提是“知行合一”,真的有相关的实践了才行。这个内部进程被冻结了,而且随着印人党的崛起,甚至有被反推的可能性,但总的来说,在原特里凡科尔邦,反推甚至重构印度精英共同体的努力,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

喀拉拉邦的船屋

今天,印度的达利特,也被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纳入到选举过程之中,当然,这是有限的,我曾经写过评论,指出印度今天的“不可接触者”是上文中提出的三项制度,所以,如果一个议程不能摧毁这三个“王冠”,就不太可能将共同体瓦解,而共同体瓦解之后,情况自然是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三个命题,作为未来印度文化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起点,即突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突破垄断性的内贸财阀和突破金融主导的外生增长结构。由于最后一点突破起来很困难,存在认知的鸿沟和西方经济学的歪曲,因此,更有形的前两者,则会成为文化转型的焦点。

印度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