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许路佳:专注收藏丝路瑰宝,乐在探索未知精彩
发布时间:2025-08-15 19:47 浏览量:2
许路佳首次对公众开放展示自己的部分收藏
“梵与凡”犍陀罗艺术展,杭州展览现场
在喧嚣日常与耀眼珠宝之间,许路佳始终为自己保留着一方静谧的精神天地——他是珠宝业企业家,也是一位热爱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家、心言堂主理人。
以展览为契机
许路佳举办了犍陀罗艺术相关知识的讲座
在本职工作之余
他也是浙江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7月4日至8月28日,许路佳在杭州主办了“梵与凡”犍陀罗艺术展,首次系统地向公众展出自己近年来精心收藏的部分犍陀罗造像。与圈内许多“只藏不展”的藏家不同,许路佳坚信艺术品的生命力在于分享与交流。
“梵与凡”犍陀罗艺术展,展览现场
这些承载着东西方美学与历史厚度的佛教造像,不仅丰富了他的收藏与学术视野,也深深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
近日《收藏/拍卖》与在美国东部游学的许路佳连线,听他娓娓道来他与犍陀罗造像结缘的经历,分享那些难忘的收藏故事,畅谈艺术收藏与生活日常的交融,以下整理自许路佳的自述。
我是做黄金珠宝行业出身的,这份职业和我的收藏爱好紧密交织,是我人生不可分割的两条线索。
公元前5世纪,伊特鲁里亚黄金器
许路佳收藏
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年都要往返于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大型珠宝展和博览会。无论是在哪里参展,珠宝展位往往和古董艺术的展位相邻。我刚开始也只是好奇,后来渐渐地,每一次去展会,我都会不自觉地走进那些古代艺术品的展区——佛像、雕塑、古代金银器、钱币……这些物件安静地陈列着,仿佛在讲述着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公元前2-3世纪,北方草原鎏金带扣
许路佳收藏
一开始,我的收藏兴趣主要集中在古董珠宝和欧亚大陆的金银器及古代钱币。
钱币这一门类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魅力:它们有明确的纪年、有精美的图像和铭文,是历史和艺术极好的交融见证。我的金银币收藏范围非常广,从古罗马、地中海到伊朗、中东地区,横跨了欧亚大陆,能看到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汇在一枚枚小小的钱币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英刚老师
但真正让我和犍陀罗造像结缘,是2019年的事。那一年,一位朋友在上海组织了一场雅集。这场雅集邀请了浙江大学的孙英刚教授,他是佛教考古领域的权威,也是《犍陀罗文明史》的作者之一。这本书在中国的收藏圈和学界影响极大,被许多研究佛教艺术的人奉为案头必备。
贵霜古钱币
正面为贵霜王阎膏珍
许路佳收藏
那天,孙老师做了一场关于犍陀罗艺术的讲座。他讲得深入浅出,把犍陀罗造像的历史、风格、文化背景、与希腊罗马艺术的渊源、在佛教传播史中的意义以及与中国的关系,都娓娓道来。那场讲座让我强烈感受到,犍陀罗不只是一个造像风格,更是东西方文明和艺术交汇的结晶。
也就是从那次雅集开始,我把目光从珠宝、器物投向了造像,尤其是犍陀罗这一特殊门类。
世界上最早的钱币,吕底亚琥珀金币
正面为咆哮的狮子
许路佳收藏
那天在雅集现场,我还遇到了专门收藏犍陀罗造像的藏家何平老师,后来我们也成了朋友。何老师对犍陀罗艺术鉴别有极强的“实战”经验,常常能一眼看出一尊造像的时代、风格、甚至流传脉络。最初我还是个“门外汉”,但有学者的理论指导,还有藏家朋友的经验分享,让我很快进入了这个领域。
收藏的第一件犍陀罗造像
我的第一件犍陀罗造像是在东京买到的。那是在古董商清水先生的工作室里,清水先生是犍陀罗收藏圈有名的人物。那次我一共买了两件造像,其中一件也成为了我收藏生涯里很是难忘的半身像——这件半身像的脸庞轮廓清朗,带有古希腊阿波罗式的俊美气质,造型极其优雅。
更打动我的是,它的残损部分明显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表面拥有岁月和战火的印记。站在它的面前,我似乎能感受到它曾经历过怎样的历史风云,最终在无数次迁徙、动荡后,静静地来到了我的身边。
这件犍陀罗造像造型俊美优雅,并带有浓厚的希腊式风格
犍陀罗造像的魅力还在于它所承载的美学融合。它既有希腊雕塑的自然写实,又有印度的神秘宗教色彩,还有中亚草原文化的装饰风格。比如我早期入手的那尊半身像,俊美的脸庞、自然的身体比例、精致的发式和饰品,让人感到既陌生又亲切的同时,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东西方美学在一块石头上共同发声的震撼。
在我收藏的这些年里,有许多缘分和故事都让我难以忘怀。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底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清水先生曾向我推荐一尊高约50厘米的膏泥佛陀头像,体量很大且非常完整,十分罕见。但因为我当时刚刚涉足收藏,内心还有些犹豫,便错失了那次购藏机会。
冥冥之中还是被许路佳所收藏的佛陀头像
没想到,这尊头像后来又在2021年的一次拍卖会上出现,期间还有朋友再次提醒我这件作品的亮相,像是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
终于,在这次机会到来时,我果断出手,将它收藏下来。事后查证,这件作品在2002年也曾有过相当重要的流传记录。后来我常和朋友们打趣:“错一、错二,不能错三。”有些东西,也许是真的与我们有缘。
“四际分明”佛陀坐像
在藏品筛选上,我始终坚持审美为先。美是第一位,审美价值是我选择藏品的根本。但我也深知,真正的美感要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每一件造像的材质、工艺、传承、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都需要去研究和考证。
比如我最近和孙英刚老师一起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藏品底座上的“四道杠”符号(有关佛教典故“四际分明与佛钵的故事),这在犍陀罗艺术中极为罕见,背后涉及佛教经典和历史故事。那种从细节处发现新知识的乐趣,是我收藏路上最大的收获之一。
许路佳工作室一角
目前我的收藏也在逐渐形成体系——犍陀罗大约有六七十件,主要是造像类;欧亚大陆的古代金银器有一百多件;金银币则约有两三百枚。我的藏品大多存放在海外仓库,也有一部分陈列在家里、办公室和工作室中。
工作室中的陈设也会根据季节和喜好而变换
我特别看重藏品与生活的结合。我的家、办公室、书房,都是我的“小型展览馆”。家人、朋友来了,大家常常会围着一尊佛像讨论很久。我的孩子也经常对着这些造像凝视,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
有时候我会把一尊小雕像放在茶桌上,泡上一壶好茶,静静欣赏。其实对我来说,收藏不只是“拥有”,更是“分享”;艺术品不是孤独地被锁在保险柜里,而是要陪伴我们、影响我们,并成为家庭和朋友之间日常的调味剂。
藏有丰富参考书籍的工作室
在造像的保存和搬运方面,犍陀罗的石雕、浮雕不像瓷器那样娇贵,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也不高,但如果是尺寸大的雕塑,在搬运时一定要请专业团队协助。
我在家里陈设藏品时,喜欢根据空间和季节调换藏品的位置,有时朋友来访,我们会围坐在造像的旁边,喝茶、聊天、欣赏新换的藏品。孩子也经常会好奇地摸一摸、看一看,有时还会问我:“爸爸,这是什么?”我觉得,这种与艺术的亲密接触,也是非常好的美育和家庭传承。
此前举办的私人收藏沙龙
我举办展览的初衷也是如此。去年,我就尝试做了一个小型的私人展览,时间很短,反响却超出想象。许多圈内好友和观众都觉得不过瘾。
今年,在朋友的推动和支持下,我决定将展览做成公开的形式,让更多人都能走进犍陀罗艺术的美妙世界。为了这个展览,我和场地的主理人薛茂宽先生一起对展厅做了全面改造,甚至把天花板都打开,只为呈现一个更自由、更立体的展览空间,非常感谢薛先生对我这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梵与凡”犍陀罗艺术展,展览现场
这次“梵与凡”展览分为“过往”、“当下”、“未来”三个章节。过往部分以传统画廊的方式陈列,从佛陀出生到涅槃,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当下部分打破了传统模式,将造像放入居家、生活场景,让观众感受艺术与日常的融合;未来部分则营造出一个纯粹的、具有空灵感的空间——既像石窟,也像一个虚拟世界,希望观众能在黑暗和静谧中,探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光明和无限可能。
展览的灯光与空间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匹配
让弥勒像在“未来”章节的空间中极具视觉张力
这次展览也展出了一尊始终让我驻足良久的弥勒像。它的工艺极其精致,首先吸引我的是细节:佩戴的龙头经络、耳朵上的小狮子耳饰、手臂上的臂钏、手腕上的叠戴的手串手镯,每一处首饰都刻画得入微。造像的整体姿态饱满、气质温润,腰带和臂章若隐若现地呈现于长袍之下。
在展览“未来”章节中的弥勒造像细节
这样的细节处理,在我所见过的百余件犍陀罗造像中极为罕见。更难得的是,这件弥勒像既有佛教造像的神圣感,也带有东西方美学的优雅与灵动气息——每每静静地凝视它,我都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
犍陀罗造像的收藏和其他古董门类有很大不同,西方人看它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在东方的延续,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则视其为藏传佛教造像的源头,中国、日本的藏家又能从中看到其与本土佛教艺术的渊源。这种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价值,是我选择珍藏它们的重要原因。
在收藏时,造像的材质、工艺、艺术风格都需要关注,比如片岩、灰泥等不同材质的表现和保存状态。灰泥造像目前尤其受到中国市场欢迎,因为它的质感和中国传统佛像非常接近,但又独具犍陀罗的风格和特色。
许路佳此次在耶鲁大学博物馆拍摄的犍陀罗造像
这几年我自己也总结出了三点辨别真伪的要素:
一是认材质,要知道片岩、灰泥等犍陀罗特有材料的质感和特征;二是看包浆和皮壳,这些能体现出藏品的年代感;三是看艺术风格,是否符合公元1世纪至6世纪犍陀罗地区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图像学标准。
我也特别建议新藏家多去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吉美博物馆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地看一看馆藏的“标准品”,也要多向资深藏家、学者请教,切忌盲目跟风。
家中插花的花瓶为许路佳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目前影响犍陀罗市场价格的因素,首先是大环境——经济形势好,市场自然活跃。其次是稀缺性,尤其是工艺精美、细节独特、流传有序的精品——藏家传承是决定一件藏品能否成为“顶级”的关键。第三才是美感,有些藏品虽然学术价值高,但如果造型不美,市场认可度也是有限的。
“梵与凡”犍陀罗艺术展,展览现场
对于刚入门犍陀罗造像的收藏者,我也有几点建议:
第一,要大胆地去让藏品融入生活,让收藏成为家庭和社交的话题;第二,小心求真,藏品的真伪很重要,要多看、多问、多学,千万别图便宜,当心吃亏;第三,享受研究的过程,去挖掘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线索。
日常进行藏品研究的时候,许路佳家中的猫也来“学习”
这种过程就像是侦探破案,充满了趣味和收获。比如我曾收藏的一尊膏泥头像,之后查到它曾被美国古根海姆家族收藏,递藏史甚至还能追溯到1940年代爱乐乐团协会与大都会歌剧院的主要赞助人,这样的发现和探索让我每次讲起这件藏品,都能和朋友们分享一段收藏传奇。
此前的私人沙龙展中,许路佳为受邀友人讲解藏品
我相信收藏的最大乐趣在于“分享”——你把艺术品藏起来,它只属于你一个人;但当你把它展现出来,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一起欣赏和讨论,它就有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位来看这次“梵与凡”展览的人,或许都能在与佛像视线相交的那一刻被艺术触动,从而带走一段属于自己的美好记忆。
许路佳在展览现场为观众讲解
收藏对我来说,可以比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它既传统又新鲜——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收藏的传统,比如从商周时代的妇好、到宋明清时期的各路文人雅士,收藏一直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
今天,随着一代代新藏家的加入,收藏变得更加开放和有趣。我们也不再满足于把宝贝“藏起来”,而是希望通过展览、分享、交流,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美好,共同创造更有意义的收藏文化。所以,我相信收藏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共同的精神探险,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这段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旅程。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采访、撰稿:缪淼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