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燃”叫“生命至上”
发布时间:2025-08-15 17:10 浏览量:2
有一种“燃”叫“生命至上”
鲁网8月14日讯(记者 王玉龙)2025年6月15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海浪吞噬了一位中国医生的生命,却托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的精神丰碑。38岁的张军桥,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在生死抉择的瞬间,解下自己的救生衣套在落水者身上,用最后的力气将她推向岸边,自己却沉入深海。8月12日,山东省委宣传部追授他“齐鲁时代楷模”称号,但他的故事早已超越荣誉本身,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精神资源——他用生命证明:人生有一种“燃”,叫“生命至上”。
从“摆摊救命”到援非医疗。2020年援鄂归来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在街头免费教授心肺复苏术,发起“心跳行动”,累计培训近2万人。他自费数万元购买模拟人教具,跪在坚硬的地砖上一遍遍示范胸外按压,直至膝盖红肿。他说:“哪怕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人学会,这个人就能再救别人。”
“生命只有一次,不要活得太无趣”。这是他的微信签名,也是他的人生信条。在坦桑尼亚,他不仅救治病患,还培训当地医生,填补了十余项技术空白,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他的双肩包里永远备着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随时准备应对生命的呼唤。
跨越国界的担当。2025年6月15日,他在达累斯萨拉姆海域发现一名当地女子溺水,毫不犹豫跳入海中施救。目击者拍下的照片里,他一手托举落水者,一手划水回游,最终女子获救,他却因体力耗尽被海浪吞噬。
生命的厚度,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燃烧。张军桥的牺牲,在坦桑尼亚引发强烈反响。当地民众自发穿着印有他照片的T恤,胸前写着中文“英雄”;一位曾被救治的坦桑尼亚母亲在他生前曾经请求他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他取名“齐鲁”,寓意中非友谊。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300余名医院职工、当地民众和在坦华人含泪送别。
他的弟弟张海桥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本未完成的英文版麻醉教材,是他原计划暑假带回坦桑尼亚,“授人以渔”的。他的妻子祝琴说:“我会替他看完他没看完的风景,走完他没走完的路。”
张军桥曾说:“不需要记住我,我们是中国医疗队。”短短一句话背后,是一种超越个体的使命感——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被铭记,而在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他的桥,我们的路。
张军桥事迹折射出了楷模精神的本质——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需求。在青年人面临价值选择的十字路口,这样的榜样不是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示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在“小确幸”之外看见“大担当”,我们这个时代才能真正走出精神内耗的泥沼,在仰望楷模星光与脚踏实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奋进坐标。
在这个时代,张军桥的故事像一座桥,连接起利己与利他、现实与理想。他的选择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是提醒我们:人生可以在奉献中燃烧,在利他中丰盈。
张军桥获评“齐鲁时代楷模”,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社会的镜子。它照见了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提醒我们:楷模不必遥远,榜样就在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专业、坚守和善意,成为他人的一束微光?
正如一评论所言:“张军桥是永远矗立的‘桥’……我们会循着这座桥,抵达更广阔的远方。”这座桥,应当成为更多年轻人的精神路标。他的生命虽已定格,但他的光,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