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买房的“白月光”,为什么是杭州?
发布时间:2025-08-15 21:22 浏览量:2
摄影:leoon liang
在年轻人涌向新一线城市的迁徙图景中,杭州总是最先被提起。
理由有很多,比如,这城市就不拒绝未来。《黑神话:悟空》的主创团队驻扎于此,DeepSeek 的算法也从这里出发,登上全球榜单。AI、游戏、电商、直播,话题换了好几轮之后,杭州都还站在那里,不急不慢地接住了每一拨热潮。
这里也留有了生活的余地。城西的大厂承接得住薪资,西湖的风景不咄咄逼人,3000块的房租,能换来一扇能站人的阳台和一间不太逼仄的卧室。绿化充沛,生活便利,那些经过更新的厂房、互联网总部园区和立面精致的住宅,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节制、克制的审美。在地产陷入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杭州的城市面貌像一种罕见的组合体:既在生长,也不拒绝舒展。
中国几乎所有大城市都经历过一轮热烈而迅猛的建设周期,但真正能够在精细化发展阶段依然维持活力的城市并不多,杭州算是其中之一。房子盖到湖边要退几步,改一处河岸,也会有时间等树长高。自1951年被列为旅游城市以来,杭州逐步成长为国际化城市,它的城市面貌总能率先呈现趋势背后的结构性变化。而维持这种渐进、成熟且可持续的建设实践主体,正是一批像line+一样与城市同步成长起来的建筑事务所。
编辑|李靖越
“山水城市”的更新叙事
杭州市中心往北十公里,大运河边一片曾经沉寂的工业区,如今聚起了办公楼、咖啡馆和手作的烘焙店铺。LOFT49 就在其中,看上去和周围新建的街区没有太大区别。真正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推倒重来,原本的厂房结构被保留下来,钢架、砖墙、旧窗,被层层更新所嵌套、包容、再利用。
这里曾是杭州化纤厂,始建于1958年,后为蓝孔雀锦纶分厂,是浙江较早的合成纤维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起,这里转型为LOFT49文创园区,成为杭州首批文创产业聚集地,2019年关闭,随后迎来保护性更新。如今一期已开放,二期的设计工作由杭州本地建筑事务所 line+主持,以保留价值较高的遗存厂房为基础展开新一轮改造。这家事务所由建筑师孟凡浩与朱培栋共同创立,以应对城市更新、住宅与乡村实践的复杂语境而知名。
杭州LOFT49产业遗存更新
摄影:DONG建筑影像
用生活气息包裹着退场后的工业遗址,杭州的城市扩展与更新,已经进入更为精细化的阶段。这座“山水城市”的轶事,可以从西湖撤销围栏的决策讲到尼克松第一次访华下榻国宾馆,一路聊到南宋画卷里的远山淡影。相较于“推平重建”式的开发逻辑,杭州更像是一座沿水生长的城市。西湖目之所及不见一座高楼,城市的边界也并非被强行拉扯,而是从湖边缓缓向外蔓延,穿过湿地、跨越钱塘江,再沿着大运河延展,接续一层层工业与生活的肌理。
西湖日落
摄影:decheng Wang
LOFT49所处的大运河沿岸,正是当下杭州城市更新着墨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从拱墅区北部,到杭钢园区、良渚新城等地,更新范围涵盖旧工业厂房、运河水系与历史街区等多种空间类型,织补着城市发展的不同断面。这些实践背后的参与者,正是与城市一同成长起来的本地建筑事务所。
2025年,line+将成立7年来的项目实践带回了这一更新现场。在LOFT49修复后的旧厂房中,他们举办了名为“矛盾中的秩序·杭州”的建筑展览,展览本身就嵌入在裸露的砖墙、钢梁与旧窗之中,使其成为了城市更新语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矛盾中的秩序·杭州”line+作品展现场
图源:line+
展览系统梳理了 line+ 成立七年来的 58 个代表项目,呈现出当下建筑事务所真实的业务面貌:精简的大型项目,因地制宜的改造,更多的精品化的中型项目。其中既包括科大讯飞总部园区这样的大型企业项目,也涉及嵌入自然场地的地形性构筑,例如在深圳梅沙尖,line+ 设计了一座形似人工巨石的观景台,保留了原有的登山路径,在混凝土与山体之间寻找共存的方式。
还有那些因新兴消费场景而诞生的项目,比如乡野间调性清冷的民宿、康养酒店以及岛屿的度假之所,背后是新一轮的消费力量——人们对生活方式、环境品质与个性化体验的需求在加速多元化,催生出更多跨越住宅、酒店、文旅的复合空间类型。建筑行业也因此从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开发逻辑,转向更注重场景塑造与细节营造的竞争。而在杭州,这种力量尤为明显:新中产与高净值人群对审美、体验和在地文化的敏感度,使这里成为捕捉和验证这些变化的前沿城市之一。
图源:视觉中国
而在大多数建筑展览中,住宅并不常被列为重点。相比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项目,住宅往往被视为商业驱动更强、设计自由度受限的类型,容易削弱建筑师的创作性。这次展览中,line+ 却集中展示了大量住宅项目,其中既有一线城市的江景住宅,也有私人宅邸中的佛堂。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中国住宅美学与功能的演变,也映照出杭州住宅市场十余年的兴衰与变化。
中国住宅的“直播间”
line+ 的创始人之一孟凡浩曾参与大量绿城开发项目,经历过房地产市场的起起落落。他见证了“欧式热潮”的黄金阶段,也亲历了杭州住宅审美从法式立面、高台台阶转向“高级灰”和玻璃幕墙的转型过程。
在他看来,住宅从来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类型建筑。相反,它是社会现实、经济现实与空间现实最直接的交汇点。“你不能画一张图就卖钱。”他说。从外立面材料到开窗朝向,从走廊尺度到柜体预留,住宅项目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牵涉开发商的利润边界、居住者的体验感与城市公共性的再分配。它既是城市面貌的基本单元,也是建筑师与现实持续缠斗的起点。
摄影:Karan Wang
在2000年前后,杭州地产市场对“贵气”的理解是文艺复兴式的,小区像欧式庄园,门口是罗马柱,广场中央要有喷泉。那时候平屋顶都会被质疑是不是安置房。那时候,杭州流行黄色立面的房子,这被认为是一种法式风情。意大利卡拉拉的大理石可以被雕成大卫,也可以是中国人小区门口的石狮子。
2012年前后,孟凡浩注意到住宅市场的审美取向正在变化。他为融创研发了一批以灰色调和现代立面为特征的住宅项目,突破了当时普遍流行的欧式风格。此类设计在上市后引发关注,与购房群体年轻化和审美趋向简洁、理性的变化相呼应。此后,他在住宅设计中持续尝试不同策略:“杭源里”以“超流体”式的空间组织和科技感立面,在同质化的方盒子住宅中形成差异;位于钱塘江畔的“钱潮湾”则以醒目的体量和立面处理,成为城市天际线上的新标识。这些项目在空间与形态上的探索,体现出对既有模式的调整与突破。
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说上海的杨浦是新中国的“样板间”,那么进入21世纪10年代的杭州,无疑成了房地产市场的“直播间”。2010年,即便杭州的银行已对第三套住房停止按揭,豪宅市场仍不时上演“井喷”,600万元一套的楼盘在一天内售罄的新闻并不罕见。与北上广深在80平方米的空间里反复将就、在奇葩户型间勉力适应不同,杭州早已成为试探下一代中产生活方式的理想试验田:玻璃楼、空中花园、大平层、通透的幕墙系统在这里被纤毫毕现地展示出来,一度成为全国开发商争相模仿的样本,让人一边质疑,一边“123,上链接。”
而与当时住宅市场的火热不同,建筑学子的志向往往并不在此。孟凡浩回忆,自己刚毕业的那几年,主流建筑圈更热衷于追逐文化地标、博物馆与展馆项目,人人都希望成为城市理想的诗人。在那个尚有增量红利的时代,建筑似乎还拥有介入城市叙事的充足空间。而当房地产市场步入“存量时代”,这些想象被现实层层压缩,留给建筑师的,是更加直接的土地逻辑与使用逻辑。
成都麓湖黑石岛垂直五联墅
摄影:存在建筑
在这样的语境下,line+近年来承接了从高净值人群到中产家庭的多种住宅项目实践。比如成都麓湖的“黑石岛垂直五联别墅”,将五栋别墅竖向堆叠,在高密度用地上模拟低密度生活,通过构造逻辑实现每户独立的出入口与垂直动线,回应城市稀缺地块的资源调度问题;而与贝壳合作的成都金融城贝宸S1则是一座“空中四重院”,将四个功能区依次叠加,形成光照、通风、庭院与微气候调节系统,尝试在高密度住宅中重构舒适性与生活尺度。
即使价格不菲,但这些精品项目在当下仍然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成都金融城贝宸S1
图源:line+
“存量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事务所?
那么,“存量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事务所?
line+在规模上维持在百人左右,不属于“国家队”级别的大型设计院,也不同于五六人组成的独立事务所。这一“中型”体量既足以覆盖复杂项目的全流程建造,也能保证主创判断的有效传达。孟凡浩认为,这并非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对当下市场结构的主动应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这些小规模长周期项目大院不一定接,商业综合体,酒店豪宅,小工作室人力产能接不住。那怎么办?你就得有一个介于两者之间,既能快速响应,又能扛住责任的新组织结构。”
与“快周转、高产出”的传统地产开发逻辑不同,存量项目需要事务所具备持续参与的能力。从设计前期的调研、立项,到建成后的落地执行甚至后续维护,建筑师的角色不再只是提供一张图纸,而是深入一个地方的发展逻辑。这要求团队有更强的跨界协同能力,也要求内部机制更为扁平、灵活。
改造后的“飞蔦集”
摄影:陈曦、金子雄
孟凡浩在杭州富阳东梓关的安置房项目,是他对江南美学的一次现代化改造,让原本的功能性建筑具备了公共吸引力,带动周边商业与乡村旅游;“渔乡茶舍”则落在杭州建德的水边,通过开敞的灰空间与低矮体量,把人的动线、茶事与水系揉在一起,边界被水影慢慢“吞掉”。这类有关乡村的探索可追溯到孟凡浩在 gad 时期的工作。后续在丽水松阳陈家铺的“飞蔦集”,他将崖居山村的废弃夯土房更新为适应现代生活的文旅酒店,使一座百年古村重新进入当代使用。
消解于山水中的渔乡茶舍
摄影:夏至
这些项目没有现成模板,也往往没有“标准预算”。建筑师要在村委、业主与使用者之间来回折返,方案一遍遍被推翻又重来。这里的“完成”,不是一张漂亮的最终图,而是一套能被接受、能被使用、最终被留下的空间逻辑。
相比于用“先锋”“实验”来装饰建筑的理想主义叙述,line+ 所践行的是一种回到现实的“结构性务实”。在房地产转向存量博弈的当下,或许正是这种“适应复杂性”的能力,构成了中国建筑师的下一种可能。“我不怕别人说我们是‘商业建筑师’。”孟凡浩说。尊重市场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妥协,“身段灵活”是生存的不二法门。
而这种力量诞生在杭州,也许不是偶然。这里的民营事务所有机会参与大型项目。城市的尺度与生活节奏,也为设计留出了试错和迭代的空间。而山水与历史沉淀,又塑造了建筑师的尺度感与耐心。孟凡浩说:“杭州的文化氛围、市场机制、城市尺度和生活节奏,都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建筑观。很多机制性的支持,看上去是经济层面的,其实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
摄影:Luobing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