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缝里“刨”产业!麻柳镇白岩村的“逆袭三部曲”
发布时间:2025-08-15 21:15 浏览量:2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镇的群山深处,白岩村的名字曾与“贫瘠”紧紧相连。“一穷二白,万壑千岩”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产业发展难题困扰了村庄几代人。直到2019年,郝海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个藏在大山里的村庄才真正迎来了“破石生金”的转机。如今,走进白岩村,跑山猪在岩间撒欢,石斛在石缝开花,高铁工地机器轰鸣,曾经的穷山沟已蜕变成远近闻名的“金山银山”。
破局:石头缝里养出“金猪”
“山头多、石头多,这既是劣势,也能变优势。”郝海上任后,面对白岩村的地理困境,没有选择退缩。他带着村支两委班子请教专家、走访村民,最终把目光落在了村里的荒山奇石上——发展跑山猪养殖。
这个想法起初遭到不少村民质疑:“养猪技术哪里来?风险谁承担?销路怎么找?”郝海没有犹豫,带头注册“绥定跑山猪”品牌,村支两委成员率先投入养殖。100余头跑山猪在天然岩缝间撒欢,吃野草野果、饮山泉水,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第一批跑山猪出栏时,郝海请来专家鉴定,“瘦肉率高、纹理细嫩、脂肪均匀”的评价让大家吃下了定心丸。凭借过硬的品质,“绥定跑山猪”价格比市场同类猪肉翻了一番。仅去年,100余头跑山猪就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曾经的质疑声变成了赞叹声。
突围:三村抱团闯出“黄金圈”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郝海深知单打独斗的力量有限,他主动联合邻近的石地坝村、梓桐观村,组成“致富铁三角”,抱团发展特色产业。
在梓桐观村的岩壁上,曾经被村民嘲笑“石头缝里种草”的铁皮石斛,如今已花开满坡。当初专家提出岩壁适合种植石斛时,不少人觉得异想天开,但郝海带着两个村的村民硬啃硬试,试种的20亩石斛如今每公斤能卖上千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仙草”。
在石地坝村,白岩村入股的鱼塘里,黄辣丁长势正旺。10万元的投资每年能带来5000元分红,这份收益还登上了省电视台。而三村联合与椒多公司合作的辣椒种植基地,更让村民从“冷眼看”变成“抢着干”,上百亩辣椒每年为集体增收十几万元,让土地入股的村民既有保底收入,又能享受分红。
腾飞:高铁带来“致富新机”
2022年,成达万高铁修到白岩村口的消息传来,全村人既兴奋又忐忑:“这么大的工程,农民能沾上边吗?”郝海敏锐地抓住了机遇:“高铁来了,就是送上门的‘财神’。”
他立刻牵头成立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缺挖机、铲车就四处联系租赁,缺劳动力就组织村民培训上岗。那段时间,郝海白天跑工地对接需求,晚上挨家挨户筹钱筹设备,带领村民硬是在高铁建设中分到了“一杯羹”。
短短三年,村集体的机械租赁公司创收180万元,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月能挣数千元工资。高铁工地的轰鸣声里,白岩村的土坯房变成了新民居,泥巴路换成了水泥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梦圆:从穷山沟到金银山
6年时间,2000余个日夜,郝海和村民们用汗水改写了白岩村的命运。从石头缝里“刨”产业,到跨村联合闯市场,再到借力高铁谋发展,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村庄,如今产业兴旺、村民富裕,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石绽金梦,梦已成真,但这不是终点。”站在新修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前,郝海望着远处的高铁轨道和连片的产业基地,眼神坚定,“我们要让产业火种燎原,让共赢大道延伸,让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白岩村,岩石依旧矗立,但赋予村民的不再是贫瘠的记忆,而是坚韧拼搏的底气。在郝海的带领下,这个大山里的村庄正以铿锵步伐,朝着更广阔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