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所高校进入世界前100强,清华排名亚洲和国内第一,原因简析
发布时间:2025-08-15 22:05 浏览量:2
今天,2025年8月15日,《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隆重发布。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权重是,校友获奖占10%,侧重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人数。教师获奖占20%,也侧重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然的教师人数。
高被引科学家占20%,侧重于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学者数学。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占20%,这是一项特别有硬实力的指标。被SCIE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学,占20%。教师平均实力占10%,主要体现在以上五个项目中教师得分的平均值。
由此可以看出,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特别能够体现高校的学术水平,没有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国际学生、国际教师所占有的比例等评分指标和权重,是相对比较公平公正的。
中国共有15所高校进入了前100强,占比15%,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222所大学上榜,占比达到了22.2%,排名全球第一位,也令人赞叹。
从《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高校的排名来看,清华大学得分46.0分,排名全球第18位,为亚洲大学排名第1位。比2024年排名第22位,提高了4位。
北京大学得分42.5分,比清华大学低3.5分,排名全球第23位,排名亚洲第二位,中国高校第三位,比2024年提高了一位。
浙江大学得分是42.0分,比清华大学低了4分,比北京大学低了2分。全球排名第24位,比2024年的第27位,提高了三位。排名亚洲第三位,中国高校第三位。浙江大学能够进入全球前25强,是浙江大学长期重视科学研究实践,致力于品牌打造的战略思路,带来的显著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总得分是37.7分,排名从2024年的第38位,提高到今年的第30位,一年中提高了8位。排名全国高校第四位,亚洲第四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34.9分,排名全球第40分,排名全国第五位,全球的排名提高了两位。
复旦大学总得分是34.5分,排名全球第41位,比2024年净提高9位,进步是比较显著的。
中山大学得分为30.6分,排名全球第65位,比2024年的第72位提高了7位。排名国内高校的第七位,中山大学的排名超过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其进步是非常显著的。
香港大学得分为30.5分,排名全球第67位,比2024年提高了2位。在全国排名第八位。华中科技大学得分为29.0分,全球排名第73位,比2024年的第79位,提高了6位。南京大学得分为28.8分,排名全球第75位,比2024年的排名提高了7位。排名国内高校第九位。
武汉大学提分为28.3分,名列全球第81位,比2024年的排名提高了8位。列中国高校第十位。四川大学排名第87位,总得分是27.7分,比2024年的98位,提高了11位,国内高校排名第十一位。
西安交通大学总得分是27.1分,排名全球第95位,比2024年的排名提高了3名。位居国内高校第十二位。中南大学的排名为96位,总得分是26.6分,排名全球第92位,比2024年提高了三位,排名全国高校第十三位。
香港城市大学排名全球第99位,冲进了全球前100强。比2024年的101—150,提高了2—51名,排名全国高校第十五位。
但是,我们却发现,我国高校中还没有一所高校进入世界前十缲。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呢?第一是指标体系的历史与西方偏向,软科等排名核心指标(诺奖、顶刊论文、高被引科学家)依赖长期学术积累,欧美名校百年沉淀形成壁垒,中国近代科技起步晚,基础学科突破需时间孵化。
第二是国际化指标的天然劣势,部分排名(如泰晤士)的“国际展望”侧重外籍师生、国际合作论文,中国单语种环境及国防科研保密需求,导致该维度得分偏低,拉低总排名。
第三是科研成果的呈现差异。中国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航天、国防等领域成果多因保密或应用导向,少以论文公开,难以被排名指标捕捉。
第四是学术话语权的博弈。西方主导评价体系,顶刊审稿、奖项评选对非西方成果存在隐性偏见,认可周期更长。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高校暂未突破前十,但近年清华等校排名跃升,已展现局部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乘着全国高校飞速发展的东风,早日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过渡,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在世界处于明显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