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被遗弃的阴影 找回归属感
发布时间:2025-08-15 21:54 浏览量:2
《不原谅也没关系》作者:皮特•沃克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缩减内在和外在批判者,能够让我们放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苛责,更温柔地与自己相处,也更有可能理解和接纳他人。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调节情绪、减轻痛苦,逐步找回内在的力量与平衡。
哀悼的作用
许多受过创伤的人,在意识到自己曾被伤害之后,会试图“放下”和“释怀”,最终却发现痛苦仍然会浮现,还伴随着诸如羞耻、内疚、愤怒、空虚等感受。
这是因为,过往的伤害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就会始终潜伏在心底,以各种具有伤害性的方式反复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哀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真正的哀悼,不是简单的哭泣或情绪发泄,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抚慰。
它让我们深入自己的内心,看见那些经久不愈的伤痕,找到从创伤中解放出来的机会。
在哀悼中,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为父母的失职承担代价。我们可以为那个被误解、被贬低的自己哭泣,也可以允许自己对父母的行为感到愤怒。
最终,哀悼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辜,并形成对自我强烈的、不可动摇的忠诚。我们愿意始终支持自己,即使悲伤,也能带着勇气继续前行。
哀悼的方式
那么,我们该怎样哀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沃克指出,有效的哀悼包含四种表达方式,包括愤怒、哭泣、口头宣泄和感受。
愤怒,意味着看清当前或过去的损失和不公正,并勇敢作出回应。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懂事、顺从,合理的愤怒情绪被压制,即使受到恐吓与羞辱,也不懂得为自己抗争。因此成年之后,我们即使意识到自己受过伤,也难以产生正常的愤怒情绪。
沃克强调,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愤怒。它不是破坏性的情绪,而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当我们不再压抑自己,而是将愤怒指向施害者时,我们就能摆脱长期的无力感,重新建立清晰的边界,避免类似的伤害再次发生。
沃克的一位患者,为了学会愤怒,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她是一名温顺而内敛的女士,从小被父母忽视,只有一个叔叔对她多有照顾。然而,那个看起来善良可靠的叔叔,却利用她的脆弱,趁机侵犯了她。
她在幼年时期一直被父母打压,早已丧失了自我保护的本能,面对侵犯时也不敢反抗。长大之后,她先后被牧师、医生和治疗师以相似的方式侵犯,仿佛童年时的场景重演。
每当伤害发生时,她都陷入情绪闪回,失去了抵抗的能力。等到事情过去后,她感到羞耻又痛苦,责怪自己没能阻止他们。
沃克花了六个月时间,逐渐唤醒了她的愤怒,让她看到了每个侵犯者丑恶的真面目。愤怒激发了她的自我保护本能,后来她受到同事的性骚扰时,就勇敢地出言制止,成功保护了自己。
哀悼的第二种方式是哭泣,这是一种本能的释放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减轻精神压力,放松身体,并激发对自我的同情。
不过,对许多人来说,自由地哭泣并不容易。成长于压抑的环境中,我们要么习惯了伪装坚强,要么把眼泪当成软弱的象征。
在沃克的陪伴下,许多患者重新认识到了哭泣的意义。
沃克在书中提到一名命运多舛的患者。她在一个糟糕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终于鼓起勇气逃离,搬到了新的城市生活。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放过她。不久后,她被诊断出癌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她原本是个坚强的女孩,却在病痛的折磨与对死亡的恐惧中,感到自己随时可能崩溃。
在某个极度绝望的夜晚,她终于放任自己泪如雨下。哭过之后,她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宽慰,并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撑过去。
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她也流了很多眼泪,但她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正在慢慢好起来。
哀悼的第三种方式是口头宣泄,也就是将从未被允许说出口的痛苦,用清晰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宣泄不一定要直面现实中的加害者,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言自语、录音、写信等方式完成。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自己的情绪有出口。
沃克的一位患者,在一次咨询时正处于情绪闪回中,感到悲伤又愤怒。沃克引导他坦诚讲述了心中的感受,随着情绪的宣泄,他逐渐从混乱中脱离了出来,并感觉到浑身轻松。
哀悼的第四种方式是感受,它是一个比表达情绪更微妙、更被动的过程。
与愤怒、哭泣和口头宣泄不同,感受不是让情绪外放,而是有意识地停留在情绪本身,觉察它、接纳它,而不急于反应或逃避。这意味着,我们愿意暂时什么都不做,只是允许情绪存在,哪怕它带来疼痛。
当我们将注意力温柔地转向内在的痛苦,不再抵抗,它就像在身体中“发生”一样:我们不是用意志去对抗,而是让意识变成一种溶剂,慢慢溶解并代谢这些滞留的情绪、能量与感受。
哀悼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当我们能在愤怒中为自己站出来,在哭泣中释放情绪,用语言讲述伤痛,在感受中拥抱脆弱,便开始与自己重新连接。
应对遗弃抑郁
在疗愈过程中,哀悼的作用十分强大,但是,还有些更深层的痛苦,仅靠哀悼难以触及,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遗弃抑郁。
遗弃抑郁是一种根植于早年被遗弃经历的慢性痛苦,成年之后,它往往不是以典型的抑郁症状出现,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持续的自我贬低、过度讨好、拒绝亲密关系等,这些反应其实是为了避免再次遭遇情感上的遗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遗弃抑郁呢?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区分抑郁感受和抑郁思维。
在很多人看来,抑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一旦感受到低落或痛苦,就会陷入恐慌。
但是,沃克认为,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感受。我们偶尔觉得低落、疲惫、兴趣缺失,其实是自然的情绪波动,不必过度解读。
并且,抑郁的感受有时还具有指引作用。它可能在告诉我们,某段关系、某种生活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我们,需要作出新的选择。
不过,如果抑郁感受持续的时间太长,还发展成“我没用”“我永远不值得被爱”“一切都毫无希望”这类想法,就是陷入了抑郁思维。这时,我们就需要采取行动了。
应对遗弃抑郁,我们需要借助正念的力量。
所谓正念,并不是强迫自己想开一点,而是学会拒绝对抑郁的习惯性反应,尤其是那种本能的抗拒、压抑和逃避。它的核心,是带着慈悲和耐心,留在当下,温柔地觉察每一种内在体验,而不是急着把它们推开或修正。
从身体层面来看,遗弃抑郁常常引发深层的恐惧,伴随着呼吸急促、恶心、眩晕、四肢僵硬等症状——那是身体进入防御状态的信号。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练习回到身体,安静地感知那些细微的变化,如实地察觉它们。
正念的要义,是让我们的意识成为一个安全的容器,慢慢消化并整合这些感受。这样一来,它们就不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而是在身体中逐渐消散。
从情绪层面来看,正念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假性需求”。
遗弃抑郁往往引发空虚、孤独和失控感,为了缓解这些情绪,我们常常下意识地寻找替代性的满足,比如暴饮暴食、沉溺工作、依赖关系,或执着于得到外在认同,追求归属感。
此时,正念就像一盏灯,帮我们看清内在真正的动因。
比如,当我们刚吃过饭却仍然感到饿,那可能不是生理上的饥饿,而是情感上的空洞在作祟。当我们休息过后,却依然觉得筋疲力尽,可能不是身体累了,而是情绪早已透支。
如果我们没能识别这些假性需求,就容易陷入成瘾性的循环:一边用外物填补情绪空洞,一边又因此加剧失控感和羞耻感。
而当我们开始练习以正念的方式,温和地察觉这些情绪波动,就能在行为发生前踩下刹车,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种觉察,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培养出对自我的掌控感,慢慢脱离遗弃抑郁的影响
在疗愈的路上,哀悼能让我们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正念则帮助我们觉察身体和心灵的真实感受。
随着觉察的深入,我们能够逐渐得到放松,走出过往的阴影,重新与自己站在一起。那种执着地寻找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平息下来。
因为真正的归属感,从来不是外求的结果,它来自内在的确信:我们值得被爱,也有能力成为自己最坚定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