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影到丰碑:中石大青年以青春之名,致敬抗战胜利八十载
发布时间:2025-08-15 22:05 浏览量: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这一刻,标志着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更成为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值此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校团委组织100余名在校团员青年,先后开展“爱国观影”——“入党誓词重温”——“革命文物参观”等系列活动,于回望历史中接受精神淬炼,在实践感悟中凝聚青春力量。
忆国殇・光影铸魂
8月12日,团员青年走进首都电影院,集体观看爱国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聚焦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内守护日军暴行罪证底片的动人故事。观影过程中,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影片中残酷的战争场景、民众的悲惨境遇与主人公们的英勇抗争,深深叩击着每一位青年的心灵。不少团员热泪盈眶、低声啜泣,仿佛仍沉浸在那段凝重的历史长河中,于心中深切体悟着历史的厚重与和平的珍贵。影片落幕时,全场团员青年齐声喊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响亮口号。人工智能学院兼职辅导员周嘉璇表示:“这部影片让我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影片中民众的坚韧与勇气令人深受鼓舞。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必须铭记历史、珍视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之力。”
祭英烈・承志宣誓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初心使命与团员理想信念教育,8月13日上午,校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走进八宝山革命公墓,在这片红色教育主阵地共上一堂沉浸式思政课。
活动中,党团青年怀着崇敬之心瞻仰革命烈士墓碑,聆听英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斗终身的感人事迹,在一幅幅历史图片、一段段英雄叙事中,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在任弼时广场,全体团员青年手持鲜花,向革命先辈三鞠躬,并依次敬献鲜花;党员同志整齐列队,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广场上空回荡,彰显着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信念。
铭史赞・歌以咏怀
8月14日,团员青年怀着崇敬之心,步入庄严肃穆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缓缓穿行于记录烽火岁月的展厅。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承载民族记忆的文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那段不屈抗争的壮丽史诗。大家神情凝重、驻足凝视,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展馆门前整齐列队,精神抖擞地共同唱响《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嘹亮而深情的旋律在纪念馆前回荡,歌声穿越时空、连接历史与当下,振奋着每一位爱国青年的精神。
校团委兼职团干部 王栋
在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校团委的系列思政教育活动,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精神之门。《南京照相馆》的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民族危亡时的坚韧不屈——镜头前的普通人用生命诠释“家国”的千钧重量;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泛黄的战报、锈迹的步枪、血泪的日记,将抽象历史化为可触的精神图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驻足,陌生墓碑背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早已融入民族血脉。80 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去而警钟长鸣。作为新时代团干部,我们既要铭记历史伤痛,更要读懂苦难背后的精神密码:危难中挺立的脊梁、绝境中不灭的信念。这些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春底色是爱国,奋斗坐标是担当。我们必将以历史为镜校准方向,用实际行动续写民族复兴的青春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23 级本科生 乔琳舒
走进八宝山革命公墓,松柏苍翠间,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段凝固的史诗。那些镌刻着名字的石碑背后,是为民族存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集体观看《南京照相馆》时,影院里的寂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叹息。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温馨的家庭,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支离破碎。但即便是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微光闪烁——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同胞,有人用相机记录罪恶证据,有人在废墟中坚守对未来的希望。8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民族记忆里的伤痕与抗争永远不该褪色。我们站在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土地上,更应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让民族复兴的梦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绽放光芒。
历史的回响依旧清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今日之铭记,是为明日之奋进;今日之誓言,终将化为明日之行动。石大学子将以史为鉴、以志为帆,在复兴征程上携手前行,用青春与实干续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