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英语写作语料库的中美中学生It使用情况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16 00:01  浏览量:2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李建平 张凤杰

摘要:建立中美两国中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并使用语料库相关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中美两国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it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在it的使用频率及具体用法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我国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较少使用it,特别是it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美国中学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较多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不太重视其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二是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三是学生语言能力不足,表达受限。为此,中学英语教学应该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中学生英汉差异意识,有效排除母语干扰;改进词块教学策略,提高中学生对功能词的使用能力。

关键词:高考英语写作;英语写作语料库;it;功能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 问题提出

在英语中,it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单词,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占总词数的1.03%,按词频统计it排第10位。在Graeme Kennedy 统计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英语语料库中,it也基本位列第10位左右,如Birmingham Corpus(第9位)、LOB Corpus(第10位)、Wellington Corpus(第9位)、Brown Corpus(第12位)、American Heritage Corpus(第10位)、London-Lund Corpus(第10位)。[1]可见,it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单词之一。

笔者通过检索发现,目前中国知网(CNKI)尚没有关于我国英语学习者的it使用情况的研究。本研究基于自建的中国中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EWC_C)和美国中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EWC_F),探讨中美两国中学生在it的使用频率及具体用法上存在的差异,分析我国中学生在该词使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本研究有以下优势:一是研究所用中美中学生写作语料基于同一作文题目,话题、体裁一致,可比性强,研究结果有说服力;二是中国中学生写作语料库的语料为我国高考英语科目的考生作文,考生在写作时精力集中、态度认真,与其他语料相比更能真实地反映我国中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中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两国中学生的英语写作在it的使用频率、使用类型上存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2语料来源

本研究从我国高中生的高考英语作文(同一题目)中选取低分段、中间分段和高分段的作文各100篇,建立了中国中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EWC_C)。该语料库包含EWC_L(低分库)、EWC_M(中间分库)和EWC_H(高分库)3个子库。为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者邀请60名美国中学生根据同一作文题目写了60篇英语作文,建立美国中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EWC_F),作为EWC_C的对比语料库使用。EWC_C和EWC_F两个语料库的作文话题一致,写作者年龄接近,可比性强。表1介绍了两个语料库的基本情况。

3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首先采用人工标注的方法分别对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it进行标注,然后对比其使用情况。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主要有Wordsmith Tools 5.0和AntConc 3.5.8。Wordsmith Tools 5.0用于统计各语料库的基本数据和制作词块列表;AntConc 3.5.8用于检索标注后的语料库,统计各类情形的使用数量以及检索相关词汇或短语的使用情况。

4标注方案

英语中it出现频率很高、用法复杂,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笔者综合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 s English Dictionary、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Oxford Advanced Learner' 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等词典,将it的主要用法按照其在句中的成分进行分类,并据此确定本研究的标注方案。(见表2)

三、 研究结果与讨论

1我国中学生使用it时存在的问题

使用AntConc 3.5.8检索it的不同用法并计算其在各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制成表3。为了便于观察,根据表3制作柱状图,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it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使用数量总体上偏少

通过表3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it的使用数量总体上低于美国中学生。我国中学生语料库的3个子库中it所占比重分别为4.74‰,7.56‰,6.54‰,并没有随着作文成绩的变化而逐渐增大或者减小,且三者都远低于美国中学生的14.02‰。

(2) 使用类型不丰富

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本研究所用的语料库中,美国中学生使用了it作主语的3种情况和作宾语的3种情况,但是我国中学生基本上只使用了it的4种用法,对it的其他用法使用不足。

(3) 使用it作主语的频率与美国中学生差距大

可以看出,对于it作主语的3种用法,我国中学生的使用频率均明显低于美国中学生;关于使用it作宾语的情况,我国中学生与美国中学生差异不明显。对于it作主语的前两种用法[一种用法是:它,这,那(指已经提及或已为对方所知晓的事物、动物、情况、想法等);一种用法是:某人目前所处的境况或正在发生的事],我国中学生的使用频率并没有随着作文成绩的提高而呈现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对于it作形式主语的用法,我国中学生的使用频率随着作文成绩的提高而逐渐上升。

2我国中学生使用it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1)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干扰,继而造成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回避(avoidance),这种影响对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为不同语系的学习者来说表现更为明显。母语的干扰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受母语文化、思维习惯、语言规则的影响,创造出一些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和语言规则的表达方式。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在it使用上与美国中学生存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母语汉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汉语的重复倾向导致我国中学生使用it的总量小。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成绩的高中生使用it作主语和作宾语时,数量均低于美国中学生。笔者认为,这与其母语的影响有关系。连淑能认为,汉语经常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较少使用代词;与汉语不同,除非有意强调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在能明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英语会尽量采用替代、省略或变换等方法来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这样更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心理习惯。[2]例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and despised it in others.(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使用代词是英语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但是汉语中代词的使用现象却要少得多。许家金的研究发现,英美本族语者口语中使用代词回指占人物指称的54.43%,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语口语中代词回指仅占人物指称的34.71%。[3]英语中it作为常用的代词之一,经常被用来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而在汉语中,即使前面提到了某个名词,后面也可能不使用代词“它”,而是重复那个名词。[3]例如:I bought a bike yesterday. It looks nice.(昨天我买了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很漂亮。)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英语里有许多it译成‘它’都非常不顺口,……至少是觉得非常刺耳。因此,咱们对于‘它’和‘它们’(尤其是后者)以谨慎运用为佳……”[4]。

我国中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于本能会按照母语的习惯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如前所述,汉语喜欢重复前面的名词且“它”字用得较少。受此影响,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使用it的数量明显低于美国中学生。

其次,汉语的人称倾向导致我国中学生使用it作主语的数量少。连淑能认为,英语民族比较注重客体思维,有时为了将事物以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常用抽象名词或it作主语而不用人称主语;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常用主动式和人称表达法,受此影响,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往往呈现多用人称主语、少用物称主语的现象。[2]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会使句子呈现出明显的物称倾向,汉语没有这类用法的非人称代词,因而常用人称,或省略人称,或采用无主句。例如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汉语用“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可能用“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汉语用“有人说(据说)……”,英语可能用“It is said that…”。

表4列出了本研究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以it作为主语的主要表达方式。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生使用it作主语的数量与种类都少于美国中学生。笔者认为,这与汉语多用人称主语、少用物称主语的特点有关。

最后,汉语功能词少,导致我国中学生对英语功能词使用不足。汉语具有意合的特点,功能词较少,常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手段;而英语具有形合特点,功能词较多,会大量使用介词、连词、代词等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据连淑能的统计,汉语中大约有35个介词,且很多是动词虚化而“借”来的,而英语有286个介词和介词短语。[2]受汉语中功能词使用少的影响,我国英语学习者对功能词的使用普遍存在不足。高彦梅发现,外语学习者对功能词的使用普遍存在不足,即使是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在正确使用功能词方面也常常出现问题。[5]

作为英语中最常用的功能词之一,it除了用来代替人以外的事物,还被广泛用作填补词,如先行词(形式主语、形式宾语)、虚义词、强调词等,是英语中常用的连接手段。而汉语中与it相对应的“它”基本上只属于it的一种用法,受此影响,我国中学生在使用it时大多使用其中的两种用法,即作为代词“它”的对应词使用和在一些固定表达中使用(如worry about it 等),其他用法使用较少。

(2) 语言能力不足,表达受限

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在it的用法上与美国中学生存在差距,对部分含有it的词块存在超用(overuse)或者少用(underuse)现象,这与其语言能力较低、表达形式不够丰富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对含有it的词块存在超用和少用现象。许家金认为,词块是指在语料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能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两词以上的连续词语组合,比如I think、if I were you 等。[3]表5列出了本研究中两国中学生对部分含it的词块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生对这些词块存在超用和少用的现象。其中超用的词块(序号1~9)大多是固定短语或者中学生最熟悉的表达方式,以it作宾语的情况为主。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使用it作动词或介词宾语的情况共出现106次,仅作about、do、take这3个词语的宾语就有46次;而美国中学生it的这类用法共30次,it前面的动词和介词共有23个。表5中在美国中学生较多使用而我国中学生较少使用的表达形式(序号10~16)中,it大多是作主语,而且这些用法都不是固定词组。我国中学生少用it作主语的词块情况还可参见表4中的数据。

向巧云的研究发现,受母语思维方式干扰、英语基础知识不够、中西文化语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回避现象,即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使用复杂或不确定的词汇、短语和句型以求得表达的非错误性而不是准确性。[6]笔者认为,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过于频繁地使用worry about it、you can do it、take it easy等词块,而很少使用美国中学生较多使用的(I know)how hard it(is/can be)、what it' s like(to do/doing)等表达形式,也属于语言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回避现象。

其二,it的使用类型不够丰富。本研究中,美国中学生共使用了it的6 种用法,而我国中学生基本上只使用了it的4种用法,几乎没有使用it“指某人目前所处的境况或正在发生的事”的用法。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用语料库较小,不能完全代表我国中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我国中学生对于it的用法掌握不够全面,表达形式单一。

其三,it作形式主语、形式宾语时存在少用现象。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成绩段的中学生在it作形式主语、形式宾语的使用频率上都与美国中学生存在差距,这表明我国中学生不擅长将it用作填补词。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中学生在it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数量上呈现出作文成绩越好使用频率越高的趋势,说明我国中学生在写作时可能已经意识到需要尝试使用这类地道且高级的表达形式,努力靠近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习惯,这符合中介语的表现特点。

(3) 中学英语教学存在不足

其一,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之外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他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其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7]本研究中,中美两国中学生关于it的使用差异能反映出汉语民族主体思维与英语民族客体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国英语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他们更多地关注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英语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二,忽视了对英汉语言差异的教学。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特征、修辞手段、文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语中物称主语的比重比汉语高,英语有“介词优势”,常用“介词+名词”表达汉语中动词的意义等,这些差异也体现在我国中学生的英语写作中。本研究中,汉语和英语在人称主语、物称主语选择上的不同是导致我国中学生使用it作主语的数量低于美国中学生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对这些差异涉及较少,大多数中学生不了解汉语与英语在语言使用上的明显差异,在用英语写作时更倾向于按照母语的习惯组织语言,从而导致其英语表达带有明显的汉语化倾向。

其三,对功能词的教学缺乏重视。Leech在谈到词频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时指出,如果一个词在所教的语言中频繁出现,那么这个词对于学习者的目的行为(target behavior)很可能是重要的。[8]英语中功能词比实词出现的频率高很多,Kennedy统计了两千万词的Birmingham Corpus发现,在该库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0个词中,除了said,其他词均为功能词,由此可见功能词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1]中学英语教师重视词汇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但是往往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实词的教学,而忽略了功能词的教学。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对it的使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学英语教学对功能词重视不够。

其四,词块教学存在不足。词块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并直接提取使用,使用一些固定的词块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提高效率,少犯错误。但过于集中地使用某些词块,容易让读者觉得单调乏味甚至很不地道。Kennedy认为,英语本族语者的教师常常会保护学生的原创性,鼓励他们避免使用那些陈词滥调(clichés);而外语学习者的教师则大多鼓励学生下大力气学习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这容易导致学生过多地使用固定短语。[1]

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对一些含有it的词块存在超用和少用的现象,反映出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足、表达方式不够丰富,也反映出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如何引导学生回避过度依赖少量词块的现象,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阶段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充分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7]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就导致中学英语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忽视了其学科育人价值。中学英语教师应该针对我国中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文化、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多角度查找原因,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同时培养他们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英汉差异意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英语教学通过在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法知识,认识英语语法在哪些主要方面不同于汉语语法。[9]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汉语及英语之间差异的教学。

本研究中我国中学生使用it作主语的数量明显少于美国中学生,这与母语的干扰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母语对我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值得一提的是,汉语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不仅表现在对主语的选择上,还表现在对词汇的使用甚至对句子结构的组织上。本研究语料中,下列句子的错误显然也是受汉语影响所致:

You like a people to stay somewhere to see them play.(EWC_L)

First,I stand for our class' s students say “sorry”to you.(EWC_M)

学习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增强该语言语感的同时不断排除母语干扰的过程。中学英语教师应该认真把握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的区别,熟悉我国英语学习者常犯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母语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3提高学生对功能词的使用能力

首先,提高学生对功能词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于实词来说,功能词的数量很少,但正是这些数量有限的功能词连接并支撑着承载有大量信息的实词,并与实词一起传达准确而丰富的信息。因此,掌握好功能词对于学生学好英语至关重要。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语料库检索英语本族语者和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对比两者关于功能词的使用频率和类型,使学生认识到功能词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在写作时主动使用功能词的意识。

其次,引导学生灵活使用英语功能词基本释义之外的用法。英语中的功能词使用非常灵活,但是我国中学生普遍局限于其最常见的用法,这些用法大多与其汉语中对应的翻译有关,如it(它)、in(在……里面)、on(在……上面)、behind(在……后面)、for(为了)等。这些用法在汉语中有对应的词汇,既好记也容易使用,但这些只是其诸多用法之一,其他用法往往更为高级,也被广泛使用。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功能词基本意义之外的用法。以it为例,除了让学生了解其作为代词“它”的用法,还应该着重讲授其作为形式主语、形式宾语、强调词等的用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功能词的能力。

最后,通过英汉翻译让学生熟练掌握功能词的用法。以介词为例,英语中“介词+宾语”经常表示汉语中动词的意义,如:He is at his books.(他在读书。)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有人给他撑腰。)Is this train for Chicago?(这趟火车是开往芝加哥的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介词的这类用法,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翻译句子的方法,先给学生汉语句子,让学生尝试翻译,再给出标准地道的英文翻译。例如,让学生翻译“机器正在运行。”,学生可能会翻译为“The machine is working.”,而英语本族语者可能会说“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再如,让学生翻译“到达警察局后,他们被带到一个会议室。”,学生可能给出的翻译为“When they arrived at the police station,they were taken to a meeting room.”,而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可能是“On arrival at the police station,they were taken to a meeting room.”。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体会介词在英语中广泛而灵活的用法,引导他们在英语写作中从刻意使用逐渐过渡到灵活运用。

4改进词块的教学策略

首先,尝试借助语料库进行词块教学。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语料库,将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中的常用词块(如表5中的词块)归纳出来并加以分析,让学生知晓他们在词块使用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笔者通过检索语料库发现,在使用英语表示“建议”时,我国中学生过多使用“I think you can”“you should”等词块,而英语本族语者更常用“it is helpful/a good idea to…” “doing something is useful…”“my advice is…”等表达方式,后者更符合英语多用物称主语的表达习惯。[10]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借鉴语料库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增强学生对各类语块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词块使用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引导学生避免过度使用固定短语。中学英语教师应提醒学生,英语比较忌讳重复,过于频繁地使用某些词块会让读者觉得乏味;要引导学生避免过于集中地使用固定短语,鼓励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尽量使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式来减少重复,避免出现由于过度依赖而出现的超用某些表达方式的现象,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总结英语中的常用词块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学英语教师可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英语中表达道歉、请求、祝愿、建议、拒绝、接受等功能项目的常用词块,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使用,逐渐丰富其表达方式。

五、 结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习词汇不只是记忆单词的音、形、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提高其运用词汇准确理解和确切表达意义的能力。[9]本研究的对象it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单词之一,也是我国英语学习者最早接触的单词之一,但是我国高中生对其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存在用法掌握不够全面、使用不够丰富等问题。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我国中学生的英语写作存在功能词使用不足、词块使用过于集中且缺少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学英语教学、母语的干扰等有直接关系。这些发现对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研究中,EWC_C中的语料为我国高中生的高考英语作文,这些作文的作者大都会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明确并努力解决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为我国中学生和美国中学生基于同一作文题目而写的作文,因而可比性强,研究结果可靠、有说服力。但是由于所用语料库的容量较小,且话题比较单一,it的出现频次较少,本研究发现的问题在其他题材、体裁的语料中是否同样存在,尚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本文首次发表在《教育测量与评价》(双月刊)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