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日的政治挑衅:石破茂为何选择此时供奉?

发布时间:2025-08-16 00:04  浏览量:2

—— 历史伤疤、政治投机与东亚地缘博弈的深层撕裂

一、投降日的政治挑衅:石破茂为何选择此时供奉?

202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战败投降 80 周年纪念日当天,首相石破茂以自民党总裁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 “玉串料”(祭祀费)。这一行为不仅延续了日本政客在敏感节点 “拜鬼” 的惯例,更暴露出其复杂的政治算计:

1. 时间节点的精准操弄

选择 8 月 15 日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日期,石破茂试图通过 “历史悲情牌” 凝聚国内保守势力支持。自民党内 “大家一起来参拜靖国神社之会” 等超党派团体长期推动相关活动,而石破茂作为该组织成员,此举意在巩固其在党内的强硬派形象。更值得警惕的是,他在 2024 年 10 月就任首相后,已连续两次在靖国神社春秋大祭期间供奉祭品,形成 “制度化挑衅” 模式。

2. 对华战略的试探与施压

石破茂在 2025 年东亚领导人会议期间曾承诺 “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但转身便以实际行动破坏互信。这种 “表里不一” 的外交策略,本质是试探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容忍底线。正如中国网评论指出,日本试图通过制造摩擦转移国内经济困境,同时在南海、台海问题上配合美国 “印太战略”。

二、中韩的强烈反弹与日本的战略困境

1. 中国外交部的严正立场

中国外交部此前多次强调,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精神象征,供奉有 14 名甲级战犯。尽管石破茂此次未亲自参拜,但以首相身份供奉祭品的行为,仍被视为对历史正义的公然践踏。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指出,这种 “只送礼不上门” 的权宜之计,实质是掩耳盗铃式的政治表演。

2. 韩国的连锁反应

韩国外交部在 2025 年 4 月石破茂首次供奉时已表示 “深表遗憾”,此次事件必然引发新一轮外交抗议。值得关注的是,韩国近期加速推进 “半导体自主化” 战略,而日本是其关键技术合作伙伴。石破茂的行为可能导致韩日科技合作陷入僵局,进而影响东亚产业链稳定。

3. 日本国内的分裂与矛盾

民意分化:日本共同社调查显示,仅 38% 的民众支持政客参拜靖国神社,52% 认为此举会损害日本国际形象。经济代价:中日贸易额在 2025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7.3%,若政治摩擦升级,日本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将面临更大压力。宪法争议:日本《宪法》禁止国家与宗教挂钩,但政客以 “私人身份” 供奉祭品的行为,被批评为钻法律空子。

三、历史镜鉴与现实困局

1. 靖国神社问题的恶性循环

从 1985 年中曾根康弘首次以首相身份参拜,到安倍晋三多次供奉祭品,日本政客的行为形成 “挑衅 - 抗议 - 再挑衅” 的恶性循环。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指出,中韩反对声浪越高,日本政客反而能在国内获得更多民族主义支持,这种扭曲的政治逻辑使得靖国神社成为中日关系的 “死结”。

2. 结构性矛盾的无解

历史认知差异:日本教科书对侵略战争的淡化表述,与中韩等国的历史教育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民间敌意难以消解。美国的战略纵容:美国在亚太的 “双重标准” 政策,默许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模糊立场,以换取其在对华战略中的配合。经济相互依赖的悖论:尽管中日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政治对立已开始侵蚀经济合作,如日本对中国半导体材料出口管制升级。

四、未来走向的三大变量

1. 中国的反制措施

中国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

外交反制:推迟或取消高层会晤,召回大使进行磋商。经济手段:扩大对日本农产品、汽车等领域的关税制裁。舆论攻势:联合韩国、东南亚国家发表共同声明,形成国际舆论压力。

2. 日本的政治博弈

石破茂的行为可能引发自民党内部分歧:

务实派:担忧中日关系恶化影响经济,主张克制。强硬派:支持继续挑衅,以巩固保守派基本盘。

若石破茂在 2026 年众议院选举前持续加码,可能导致中日关系陷入长期低谷。

3. 国际社会的态度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曾多次谴责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若此次事件引发中韩以外国家的联合批评,可能迫使日本调整策略。

结语:历史问题不容交易

石破茂在投降日的挑衅,再次暴露了日本政客将历史问题工具化的本质。正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所言:“当一个国家的外交建立在伤害他人记忆的基础上,它终将失去道德权威。”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日本若不能正视历史,不仅会失去东亚合作伙伴,更将在国际秩序重构中沦为 “战略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