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玥荣:把冷凉蔬菜做成“热”产业

发布时间:2025-08-16 01:33  浏览量:2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方圆

8月7日清晨6点,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耗赖山村凉意尚存。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冷凉蔬菜基地里,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手脚麻利,将带着泥土和晨露的“冰激凌萝卜”连根拔起,身边的菜筐不一会儿便堆成了小山。

“快!这边装车。‘冰激凌萝卜’怕热,先搬上冷链车。”合作社负责人高玥荣的声音在晨雾中格外清亮。她疾步穿梭在田埂与满载的菜筐之间,一边检查品质,一边指挥着工人将蔬菜搬上车。

眼下,该蔬菜基地种植的“冰激凌萝卜”、娃娃菜、甘蓝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合作社沉浸在一派“幸福的忙碌”中。“现在,基地冷凉蔬菜种植规模达到3000亩,有莴笋、生菜、贝贝南瓜等20多个品种。接下来每天预计发出10吨新鲜蔬菜。”高玥荣说。

如今的丰收之景,十年前的高玥荣不敢想。

2015年,当高玥荣辞去城市稳定的工作,拖着行李回到家乡耗赖山村时,人们的不解与议论纷至沓来:“好不容易考出去,端上‘铁饭碗’,咋又回村种地了?”面对质疑,高玥荣没有动摇:“既然回来,就得闯出一片天地,绝不能半途而废。”

她坚信家乡的冷凉气候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蔬菜病虫害少、口感脆甜,可以错峰上市。

创业维艰,起步尤为不易。基地初建时,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仅有100亩。高玥荣深知,土地要生金,必须向科技要答案。于是,她一头扎进书本与田间,潜心钻研,大胆实践——

为蔬菜配制“营养餐”,综合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氨基酸肥、水溶性肥,让每一棵菜积蓄更丰厚的营养与风味;推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精准“喂到”菜根;引进各类农机,实现从精量种到高效收获的全程机械化,让机械化“铁牛”逐步取代繁重的人工作业……

2022年,基地种植的莴笋得了“裂口病”,卖相受损,销路遇阻。面对困境,高玥荣火速联合内蒙古农科院的专家,与“裂口”展开一场拉锯战。整整两年间,高玥荣与科研人员反复试验,不断调整土壤、灌溉、追肥,最终锁定症结——缺乏特定的微量元素。

经过改良底肥配方、科学配比补充微量元素后,曾经的“裂口”难题成为历史。如今,基地种植的莴笋95%以上茎秆光滑紧实、笔直挺拔,品质显著提升。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玥荣遇到一位深谙莴笋市场的商贩。他一眼便相中了合作社莴笋的品质——色泽鲜亮、口感脆嫩、耐储运性强。双方一拍即合,专业销售渠道迅速铺开。从此,基地生产的莴笋不仅畅销全国,还成功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如今,基地每年产出新鲜蔬菜超3000吨。

市场的认可,转化为乡亲们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高玥荣算了一笔暖心账:在蔬菜基地,有30余名乡亲实现稳定就业,年人均增收约4万元;每年收获季,基地吸纳超1000人次农民临时就业,人均日收入可达150元。

更宝贵的是,高玥荣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从马铃薯、南瓜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方法,到冷凉蔬菜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全套种植技术,再到马铃薯、葵花病虫害的防控诀窍,她用一场场接地气、解难题的培训,让农民了解到科学种田的增产增效优势,点燃了大家“我要学、我能干”的内生动力,累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冷凉蔬菜近10万亩。

曾经饱受质疑的高玥荣,如今已成为带动千名乡亲增收的“领头雁”。展望未来,她目光灼灼:“要将产业链向育苗、加工、采摘延伸,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还要带动更多人加入这‘最土的事业’,拼出助力乡村振兴的‘最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