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α抑制剂,抗炎高手还是癌症“帮手”?超5万人研究说清楚了

发布时间:2025-08-16 04:34  浏览量:2

今年58岁的老张(化名),是一位与类风湿关节炎“缠斗”了十几年的老病号。在遇见“生物制剂”之前,他的生活可以说是灰暗的。关节肿痛、晨起僵硬,严重时连握筷子、开瓶盖都成了奢望。他说,那种深入骨髓的疼,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大约十年前,医生为他推荐了一种叫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的药物。用上之后,效果立竿见影,老张感觉自己“重获新生”。疼痛消失了,关节活动自如了,他又可以去公园遛弯,甚至还能抱起心爱的小孙女。这种药,在他眼里,就是“神药”。

然而,喜悦之中,老张心里总有个疙瘩。每次去医院复查,或者在网上看病友群的讨论,总会看到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话题:“这种药会增加患癌风险吗?” 有人说会,有人说不会,众说纷纭,搞得老张心里七上八下。他常常问自己:我这是不是在用一种风险去交换另一种安稳?这救命的“神药”,究竟是“抗炎高手”,还是癌症的“帮手”?

老张的困惑,其实是全球数百万使用这类药物患者的共同担忧。今天,我们就借助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炎症杂志》(Journal of Inflammation)上的最新研究,把这个“天大”的问题,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认识一个身体里的“捣蛋鬼”——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免疫系统里的一个“烽火台信使”。正常情况下,当身体遭遇细菌、病毒入侵时,它会立刻“点燃狼烟”,号召免疫大军前来作战,引发炎症反应,清除敌人。 这是好事。

但对于像老张这样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来说,这个“信使”失控了。它不分敌我,天天“狼烟四起”,导致免疫系统疯狂攻击自己的组织和器官(比如关节、皮肤、肠道),掀起一场永不停歇的“炎症风暴”。 4这就是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克罗恩病等疾病的根源。

而老张用的“神药”——TNF-α抑制剂,就是一位“精准消防员”。 它被注射进身体后,能精准地找到并“抱住”那些失控的“信使”,让它们无法再传递错误的信号。 “狼烟”一灭,免疫大军自然就“鸣金收兵”,这场内部的“炎症风暴”也就随之平息了。

既然这药这么厉害,为什么还会有致癌的担忧呢?这就引出了一个医学界的“世纪难题”。因为TNF-α这个“信使”,身兼数职,它既能“纵火”引发炎症,也能在某些情况下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它的名字“肿瘤坏死因子”,就是这么来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

从好的一面看:慢性炎症本身就是癌症的温床。 比如,长期的肠道炎症会增加肠癌风险。那么,用TNF-α抑制剂把“炎症之火”给灭了,不就等于“釜底抽薪”,起到了预防癌症的作用吗?从坏的一面看:免疫系统不光要对抗外部敌人,还要时刻监视内部,及时清除那些叛变的“癌细胞”。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免疫监视”。 TNF-α抑制剂在“灭火”的同时,也相当于给整个免疫系统踩了一脚“刹车”。 那么,这会不会导致“警卫”打盹,“癌细胞”趁虚而入呢?

正因为这种“双面性”,关于TNF-α抑制剂与癌症风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 过去很多研究因为随访时间不够长,或者研究的患者数量太少,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为了给这个问题一个更清晰的答案,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康纳·德里斯科尔(Conor B. Driscoll)博士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 他们调取了一个大型医疗系统从1996年到2023年,长达27年的医疗数据。 17这项研究纳入了总共50,343名患有各类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 其中,有12,941名患者像老张一样,接受了TNF-α抑制剂的治疗;另外37,402名患者则没有使用过这类药物,作为对照组。

研究人员像侦探一样,仔细比对了这两组人的病历,看看长期来看,哪一组更容易得癌症,得的又是什么癌。 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个问题最详尽、最权威的调查之一。

研究结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一个平局,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和一个特别提醒”。

1. 总体来看——“一个平局”

首先,对于大家最关心的“用这个药,整体患癌风险会不会增加?”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显著增加

研究数据显示,用药组的总体患癌风险,和不用药组相比,几乎没有差别(风险比HR为1.05,意味着风险只高了5%,在统计学上这并不算显著差异)。 这个结论,首先可以给像老张一样的广大患者吃下一颗“定心丸”:至少,使用TNF-α抑制剂并不会让你整体上变成一个“癌症高危人群”。

2. 皮肤上的警报——“一个坏消息”

虽然总体风险没变,但具体到某几类癌症,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研究明确发现,使用TNF-α抑制剂的患者,患上三种皮肤癌的风险显著升高了:

黑色素瘤:风险升高45% (HR 1.45)基底细胞癌:风险升高60% (HR 1.6)鳞状细胞癌:风险升高80% (HR 1.8)

这个发现其实并不算意外,之前的很多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很可能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免疫系统被“踩刹车”后,“免疫监视”功能有所减弱,给了皮肤上那些蠢蠢欲动的癌细胞可乘之机。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直接暴露在阳光等外界环境中,本就容易出现细胞变异,免疫防线稍有松懈,风险自然就高了。

3. 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个好消息”

接下来,就是这项研究最令人振奋的、颠覆性的发现了。数据显示,使用TNF-α抑制剂,竟然能显著降低另外三种癌症的风险!

前列腺癌:风险降低了49% (HR 0.51)白血病:风险降低了88% (HR 0.12)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降低了64% (HR 0.36)

这绝对是“颠覆三观”的发现。 尤其是淋巴瘤,过去甚至有说法认为TNF-α抑制剂会增加淋巴瘤风险,美国FDA还为此发过“黑框警告”。 而这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认为,这恰好印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理论的另一面:对于前列腺癌、白血病和淋巴瘤这类和慢性炎症、免疫异常高度相关的癌症来说,TNF-α抑制剂通过强力“熄灭”体内的“炎症之火”,可能从根源上破坏了这些癌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而起到了强大的保护作用。

简单说,就是“坏消息”可能是免疫抑制带来的,而“好消息”则是抗炎带来的

4. 给特定人群的——“一个特别提醒”

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在所有疾病类型中,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的患者,在使用TNF-α抑制剂后,其总体癌症风险是显著增加的,升高了53% (HR 1.53)。 而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等)的患者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这提示我们,对于银屑病患者来说,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和医生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并保持更高频率的癌症筛查和随访。

好了,复杂的论文解读完了,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对于正在使用或者即将使用TNF-α抑制剂的患者,到底该怎么办?

基于这项重磅研究,我们给你三个最核心、最实用的建议:

第一,千万不要自行停药!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这类药物的总体癌症风险并没有增加。 它为你控制原发病带来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经过千百万人验证的,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可控的风险。擅自停药,只会让“炎症风暴”卷土重来,得不偿失。

第二,立刻变身“皮肤侦探”,定期“扫雷”。

既然我们知道了皮肤癌风险是明确增加的,那就主动出击。 从今天起,养成定期自我检查皮肤的习惯,洗澡后可以对着镜子看看全身,特别是后背、头皮、脚底等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关注身上有没有新长出来的痣、斑,或者原有的痣有没有发生形状、颜色、大小的改变,有没有破溃、出血等。同时,强烈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专业的皮肤科检查。 绝大多数皮肤癌只要发现得早,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第三,拿着这篇文章,去和你的主治医生好好聊一次。

医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风险和获益的平衡。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张更清晰的“风险地图”。你可以和医生开诚布公地讨论:

对于男性患者:可以和医生探讨前列腺癌的筛查问题。虽然研究显示风险降低了,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完全不做筛查,而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更个体化的筛查方案。对于银屑病患者:需要和医生重点讨论,是否有必要进行更全面的肿瘤筛查,以及如何更密切地监测身体状况。对于所有人:根据你的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和医生一起评估你的个体化风险,制定最适合你的长期随访计划。

回到老张的故事。当他了解到这项新研究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再盲目地恐惧,而是变得更加主动和明智。他开始定期检查自己的皮肤,并预约了皮肤科的年度体检。对于前列腺癌风险降低这个“意外之喜”,他虽然高兴,但也听从医生建议,继续进行常规筛查。

他明白,任何一种强大的药物,都像是“双刃剑”。而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是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更清晰的“使用说明书”,告诉我们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其锋利的一面,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开其伤人的一面。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也在使用这类药物,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科学、理性的认知,永远是战胜疾病和恐惧最有力的武器。#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参考资料:Driscoll CB, Rich JM, Yang C, Nicolas J, Isaacson D, Silberman P, Mi X, Kumar SKSR, Zhang H, Belknap S, Temps WH, Schaeffer EM, Kundu SD. Long-term risk of de novo malignancy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 inhibitor immunosuppression: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Inflamm (Lond). 2025 Aug 14;22(1):34. doi: 10.1186/s12950-025-00445-x. PMID: 408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