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故宫“溥仪”在遛弯?AI:这就是本人!
发布时间:2025-08-16 06:25 浏览量:2
这年头,连AI都开始“脸盲”了——安徽小伙付强往故宫红墙下一杵,掏出手机打开AI识别人物功能,镜头刚对准脸,屏幕直接弹窗:“检测到人物: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中国末代皇帝。”活的!2025年的“溥仪”在胡同里遛弯,穿中山装,戴圆眼镜,见人还会笑盈盈说“您瞅啥”,导游拿他当景点彩蛋:“早来十分钟,能看见‘溥仪’本人!”游客举着手机追着合影,连他自己都忍不住挠头:“我1996年生的,真不是穿越来的啊!”
一个普通安徽青年,干过房地产销售、后厨颠勺、街头发传单,因为一张脸和百年前的皇帝撞了车,突然成了全网追着看的“活体历史彩蛋”。这故事听着像段子,却戳中了这个时代最荒诞又最真实的痛点:我们究竟为什么对一张“皇帝脸”如此着迷?当AI都分不清百年时空,当历史人物从教科书里走出来遛弯,我们围观的是脸,还是藏在脸背后的欲望与焦虑?
一、从“长得怪”到“长得值钱”:一张脸的逆袭学
付强的人生前28年,“长得像溥仪”这事儿,更像个甩不掉的麻烦。中学历史课,老师拿着课本上溥仪的照片对比他的脸,全班哄堂大笑:“陛下吉祥!”他缩着脖子想钻桌底,“那时候觉得这长相就是个异类标签,跟人不一样”。出社会找工作更尴尬,房地产销售时,客户看房看得好好的,突然盯着他脸发愣:“你这长相……适合当演员吧?”后厨切菜,师傅路过总拍他肩膀:“小溥仪,今儿炒个‘御膳房同款’?”连发传单都有人接过单子不走路,追着问:“你是不是哪个明星?我好像在电视上见过你!”
那时候的他,内向到朋友圈一年发不了三条动态,“露脸?想都不敢想”。短视频爆火那几年,总有人劝他:“你这脸就是流量密码啊!”他摆摆手:“拉倒吧,我怕被人骂神经病。”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他在北京打工,闲着没事去故宫拍了条视频——就站在太和殿门口,穿件普通T恤,戴副近视眼镜,对着镜头说“故宫的砖真硬”。结果视频发出去,阅读量噌噌破千万,评论区炸了:“这不是溥仪吗?!”“太像了!连眼神都像!”“是AI换脸还是真穿越了?”
付强自己都懵了:“我就随便拍的,没想到大家反应这么大。”但网友的热情没给他留退路——有人专门跑到故宫等他,有人私信问他“能不能穿中山装拍一组”,还有人@AI工具账号:“快识别一下这是不是溥仪!”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己在天坛拍的复古写真(就穿了件普通长衫)丢进AI,机器秒回:“人物识别:爱新觉罗·溥仪,可信度98%。”
“那一刻突然觉得,或许这张脸真能做点什么。”他开始尝试“职业化”——花几百块买了套中山装,200块配了副圆框眼镜(本身近视,正好刚需),每月剪两次头发维持“溥仪同款”发型,出门抹点发胶定型。没学过化妆,每天洗完脸就出门,“主打一个自然真实”。视频内容也简单:穿着这身行头在北京胡同、故宫、颐和园溜达,拍路人的反应——有人惊得手机差点掉地上,有人捂着嘴小声说“我的天”,还有大爷凑过来拍他肩膀:“小伙子,你这扮相,比电视剧里还像!”
就这么“遛弯式拍摄”,一年时间,他的账号涨了60万粉丝。浙江横店影视城找他:“来演溥仪吧,自带妆效!”天津张园邀请他:“来还原一下溥仪当年的生活场景?”连他自己都感慨:“以前觉得长相是我的坑,现在成了我的饭碗,命运这事儿真说不准。”
二、AI认错人背后:我们为什么需要“活体历史”?
AI把付强认成溥仪,这事儿听着荒诞,却藏着这个时代的集体心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正在从“文字符号”变成“视觉奇观”。课本上的溥仪是“末代皇帝”“历史反面教材”,电影里的溥仪是尊龙演的忧郁青年、陈道明演的复杂君主,而付强的出现,让这个百年前的人物突然有了“可触摸感”——他会在胡同里吃卤煮,会被游客追着合影时不好意思,会对着镜头吐槽“中山装有点勒脖子”,甚至会因为AI认错人而哭笑不得:“我真不是溥仪,我会玩手机!”
这种“祛魅”恰恰戳中了大众的好奇心。我们看惯了被包装的历史:严肃的纪录片、精致的影视剧、教科书上的黑白照片,这些内容把历史人物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符号”,而付强的“不完美”反而让历史变得亲切——原来百年前的皇帝,脸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原来“历史人物”也可以有烟火气,而不是只有“历史评价”。
导游拿他当景点彩蛋,游客追着他合影,本质上是在消费这种“历史奇观”。就像去西安看兵马俑要找“最帅的那个”,去敦煌看壁画要找“反弹琵琶的仙女”,我们总在历史里寻找“可打卡的符号”。付强的脸,恰好成了那个“可移动的历史打卡点”——不用买门票,不用看文物,活生生的“溥仪”就在眼前,这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体验,比逛博物馆刺激多了。
AI的“脸盲”更是给这出戏加了料。在技术越来越能“定义身份”的时代,机器都分不清“1906年溥仪”和“1996年付强”,这本身就是个极具传播性的话题:“连AI都认错了,这到底有多像?”我们对AI的信任,让这个“错误识别”有了权威背书,进而强化了“付强=活体溥仪”的认知。就像网友说的:“AI都说是了,那肯定是!”——技术的误读,反而成了大众围观的“证据”。
但这种围观,真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吗?付强自己也在琢磨:“以前我就是拍路人反应,现在觉得,光靠脸不行,得让大家知道溥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开始恶补历史:晚上拍完视频,就抱着手机看溥仪的纪录片,读《我的前半生》,连《东京审判》都翻出来看了三遍,“想知道他当年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做那些选择”。他甚至想去故宫的角楼、御花园走走,“看看他当年可能站过的地方,想想他那时候在想什么”。
从“被观看的脸”到“主动讲述历史的人”,付强的转变,或许才是这场“撞脸狂欢”里最有价值的部分——当大众的好奇心被点燃后,总得有人递上一把真正了解历史的钥匙,而不是只让大家盯着脸喊“像”。
三、“清朝余孽”的骂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标签病”
走红的代价,是争议。付强的评论区里,总有人留言:“长得像溥仪还出来晃,是想复辟吗?”“清朝余孽!滚出故宫!”甚至有人私信骂他:“拿历史人物博眼球,你不觉得恶心吗?”
第一次看到“清朝余孽”四个字时,付强失眠了。“我就是个普通人,靠长相吃饭而已,怎么就成‘余孽’了?”他想不通,自己拍视频从没说过“我是溥仪”,也从没美化过历史,“我只是记录生活,顺便让大家看看历史人物长什么样,怎么就冒犯历史了?”后来他想明白了:“这些人不是骂我,是骂他们脑子里那个‘溥仪标签’。”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太容易陷入“标签化”:提到溥仪,就是“封建皇帝”“卖国贼”“历史罪人”,却忘了他也是个活生生的人——3岁登基时是个啥都不懂的孩子,被赶出紫禁城时只有18岁,晚年想当普通公民却总被“皇帝”的标签绑架。就像付强说的:“我看《我的前半生》,觉得他挺可怜的,一辈子身不由己。”
但大众习惯了“非黑即白”的历史评判:好人必须完美,坏人必须彻底,一旦有人想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就会被骂“洗白”。付强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种标签——他长得像溥仪,但他是个2025年的普通人,会为房租发愁,会因为涨粉开心,会努力学习历史想讲好故事。这种“错位”让一些人不舒服:“溥仪怎么能是这样的?他就该是课本里那个反面教材!”
面对骂声,付强的办法是“不看”:“做互联网就是这样,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我把精力放在学历史上,比跟人吵架有用。”他开始在视频里加历史小知识:“大家看这张太和殿的地砖,溥仪当年登基的时候,估计也站在这块砖上,那时候他才3岁,吓得直哭。”“颐和园的石舫,溥仪小时候常来玩,后来民国时期,这里成了公园,他想进来还得买票。”
有网友评论:“以前觉得溥仪离我很远,现在听你一说,好像能想象他当年的样子了。”这或许就是付强存在的意义:他用一张“撞脸”的脸,撕开了历史人物的标签化外壳,让我们看到——百年前的皇帝,也曾是个会哭会笑、会迷茫会无奈的普通人。而这种“看见”,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让人理解历史的复杂。
四、从“靠脸吃饭”到“吃历史饭”:普通人的流量突围战
付强的团队,至今只有他一个人。自己写脚本、扛着三脚架拍摄、晚上对着手机学剪辑,“剪一条视频得两三个小时,有时候弄到凌晨”。收入?“在北京刚够活,房租、吃饭、买设备,剩下的不多。”60万粉丝的账号,变现方式还停留在“接少量商单”“参加活动拿出场费”,“没签约公司,怕被套路,自己干虽然累,但自由”。
这种“个体户式网红”的状态,其实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流量突围缩影: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唯一的“武器”就是自己的“独特性”——可能是一张撞脸的脸,可能是一门手艺,可能是一个小众爱好。付强的独特性,恰好是“历史+长相”的组合拳:别人拍故宫是拍建筑,他拍故宫是“溥仪视角游故宫”;别人讲历史是念稿子,他讲历史是“我长得像溥仪,我给你说说他的故事”。
他甚至开始规划“家族IP”:“我弟弟长得像溥仪的弟弟溥杰,真的!眼睛、脸型都像。”未来打算拉弟弟一起出镜:“拍个‘溥仪和溥杰同框’,给大家讲讲他们兄弟俩的故事,也算个历史彩蛋。”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或许比专业团队的精致内容更有生命力——因为它足够真实,足够“普通人”。
有网友问他:“你怕不怕以后大家看腻了‘撞脸梗’?”他挠挠头:“怕啊,但我总不能一直靠脸。现在多学历史,以后就算大家不看我的脸,也能听我讲点有用的东西。”这种清醒,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显得格外难得。太多人靠着“一时新奇”爆火,却没想过“火了之后怎么办”,而付强的选择是:把“脸”当成敲门砖,真正要走的路,是“历史内容创作”。
他最近在看《溥仪传》,看到溥仪晚年想当园丁,感慨:“你看,不管是谁,到最后都想过普通人的日子。”而他自己,从一个被长相困扰的普通人,到靠长相走红的网红,再到想讲好历史故事的创作者,兜兜转转,其实也是在寻找“普通人的价值”——不是活成别人的影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影子里的历史照进现实。
结尾:当“溥仪”在胡同遛弯,我们该看见什么?
付强现在还常去故宫遛弯,穿着中山装,戴着圆眼镜,游客依然会追着合影,导游依然拿他当彩蛋。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好意思,反而会主动打招呼:“大家好,我叫付强,不是溥仪哈!但我可以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有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他是皇帝吗?”妈妈笑着说:“不是,但他长得像以前的一位皇帝,我们可以听他说说皇帝的故事。”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一个普通人,用一张“撞脸”的脸,成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我们围观他的脸,却最终听到了脸背后的故事;我们惊叹于AI的“脸盲”,却最终开始思考:历史到底是什么?是课本上的黑体字,还是活生生的人、真实的生活?
当2025年的安徽小伙付强,在胡同里吃着卤煮,和百年前的溥仪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脸对脸”,我们该看见的,或许不只是一个网红的逆袭,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每个人都可能带着“历史的印记”生活,而重要的不是被印记定义,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印记里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毕竟,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它是无数个“普通人”的故事组成的——包括1906年的溥仪,也包括1996年的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