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希贤:画不完的石库门
发布时间:2025-08-16 06:24 浏览量:2
展纸、调色、下笔……几乎每天早上8点半,罗希贤准时出现在书桌前,开启一天的创作,直至中午12点半;下午若没有应酬,便继续作画。这一习惯他已延续多年,如今虽已80岁,仍保持着日均五六个小时的创作节奏。
从14岁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算起,罗希贤的绘画生涯已逾60年,出版连环画170余部,发表插图2000余幅。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连环画的传承人,他着墨最多的是石库门,堪称“罗家样”的扛鼎之作。
由上海市档案馆选编的《上海市民生活记忆》8月15日在上海书展首发,书中20幅彩色插图便出自罗希贤之手。《逛书展》《上海早餐四大金刚》……上海的生活气息与烟火记忆,在他笔下鲜活绽放。生动的人物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触摸时代的脉搏。“上海正聚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期望通过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让更多人了解这座人民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把它当作礼物带回家。”
用画笔留存上海的城市记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来到罗希贤位于新华路的家中。客厅里,靠近阳台的一张硕大写字台最为醒目,上面堆满了笔洗、水彩颜料、调色盘等工具。艺术家正伏案创作,一幅石库门创作即将完成上色,画中儿时弄堂乘风凉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都是我们小时候亲身经历的生活。那时的夏天,太阳一落山,家家户户就出来抢位置,晚上弄堂里乘风凉,热闹极了,吃的玩的样样都有。”
身后的两扇书橱,宛如艺术家的藏宝阁,他不时从中取出历年出版的作品。书橱上贴着一副自撰对联:“一生寄情江南水,三分得意海上风”,正是其创作生涯的生动写照。
《大橹的故事》《难忘的战斗》《火种》《蔡锷》《特殊的战场》《北行记》……罗希贤的作品内容涉猎广泛,风格朴实简洁,饱含烟火情趣。他还曾被断断续续借调至《文汇报》十余年,从事新闻漫画创作。“当时上班的地方在虎丘路。一有重大社会新闻发生,就要马上画速写。”他难忘这段为其创作与生活带来滋养的经历。
在罗希贤的创作中,“下生活”是家常便饭,但画石库门却是例外。“闭上眼睛,弄堂口的灶披间、大饼油条‘四大金刚’、孩子们在弄堂玩耍的身影、逛马路挤公共汽车的场景、晚饭过后的闲适……这一切都在脑海中浮现,在心头激荡。我只需梳理脉络、把握节奏,便能将这些画面一幅幅慢慢绘出。”只因罗希贤自幼生长在上海西康路北京西路口一条名为“恩庆坊”的小弄堂。“从孩童到青年,我在这里长大,石库门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烙印。”
“意为上,形为次”捕捉市井生活
在罗希贤的笔下,石库门作为一种建筑形态似有似无,他更多着笔于其中的人——他们的起居饮食、喜怒哀乐、祥和幸福,这才是他想要描绘的核心。市井生活的精髓在“热闹”,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刻画,他都着力展现这份“闹猛”,遵循“意为上,形为次,轻理法,重意趣”的原则。而且,他总会在画面空白处题上几句,如“仄里寒暑群居客,小弄晨昏阁上楼”“菜市归来灶下喧,户户炊烟绕”等。
以《吃在黄河路》为例,画家打破常规时空概念,反复构思了十几稿,如导演般为画面安排人物、服装、道具。
《准备过年》描绘的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老弄堂里普通市民忙年的场景。杀鸡宰鹅、磨糯米粉、煎蛋饺、做熏鱼、换洗床单被套……画面真真是热闹,拥挤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人情味与对生活的热爱。
有人说,从罗希贤的作品中能看到贺友直的影子,他坦言:“贺友直不仅是我的创作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向他学习,是很高的起点。毫不夸张地说,我把三套《山乡巨变》都翻烂了,他总能把劳动人民画得很美。”
近年来,罗希贤的石库门创作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和喜爱。复旦大学一位德籍客座教授收藏了他的作品,评价道:“我从画中看到了人。”最近办画展时,一位新西兰观众也称赞:“这是对一座城市最好的回忆。”
连环画唯有创新才能焕发新生
“连环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通俗易懂,不仅孩子看,大人也看;文盲能看,有知识的人也看。”罗希贤说,过去,每家每户晚上靠看连环画打发时间,一分钱借两本,一家老小争相阅读。如今,连环画逐渐被取代,未来该何去何从?他认为,连环画并未消亡,其艺术基因依然存在,唯有创新才能让它焕发新生。
为此,罗希贤做了诸多尝试。2007年,他应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邀请,担任《中国贝叶经连环画故事》编绘主笔。这是他篇幅最长的作品,共12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这套书还被当作“国礼”赠送给东南亚国家。2010年,他耗时一年创作《兵马俑》,以中英瑞三种文字注释,成为首部由文化部支持在海外首发的连环画。与《兵马俑》一同在瑞典发行的,还有同样采用中英瑞三种文字注释的《中国江南民俗风情》连环画。此后,他又将《三国演义》中“长坂坡”这一脍炙人口的章节改编成连环画,并辅以中英文注释,让叱咤风云的英雄群像与壮怀激烈的纷争故事走进外国读者心中。
《画说中共“一大”》首次以连环画形式展现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陈望道传》《前贤画传》为老一辈知识分子树碑立传;《铁血淞沪 烽火同心》以画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罗希贤深知,连环画的生命力在于内容的推陈出新。“不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艺术就走不出新路。”怀揣着复兴连环画的梦想,这位80岁的艺术家依旧在创作之路上步履不停。
》》》延伸阅读
除却浦江奔涌、潮阔东方的火热,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上海也是一座有体温的城市。苏州河的浅吟低唱、弄堂里的叫卖声、小菜场的熙熙攘攘、人民公园的留念照……这大都市里的烟火气,不但是几代上海市民的共同记忆,也部分构成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塑造着上海的城市气质。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更生动地回归市民、服务社会,激发更多上海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与热爱,由上海市档案馆选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于近日出版,并于8月15日在“2025上海书展”双主会场之一的上海书城首发。
该书立足人民视角,融合市民亲历者记述、珍贵档案影像与特色连环画艺术,多维度呈现上海市民生活的独特记忆,生动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历程,彰显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首发式现场,罗希贤将自己创作的《四季石库门》长卷、《白相城隍庙》《夜饭吃好,一张晚报》分别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黄浦区委、区政府,新民晚报社。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收录文章20篇,分为寻味、忆趣和城记三部分,其中有的文章如《弄堂里厢“乘风凉”》《逐渐远去的叫卖声》,呈现城市的飞速变迁,留住上海人的乡愁记忆;有的如《人民公园故事多》《当年阿拉“白相”城隍庙》,通过个人回忆,连接起了城市地标的历史与现实;还有的如《记忆中的上海年味》《上海人逛过的书市、书展》等,反映了上海人独特性格气质,描摹出这座城市的“集体人格”。这些平凡却温暖的场景,构成了上海市民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岁月如流,光阴易逝。回忆儿时的印象,犹如雾里看花,似梦如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滑稽戏传承人王汝刚表示,翻阅《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这本书,仿佛将脑海中留下的许多岁月碎片,拾掇起来,逐一拼贴,还原出一幅五彩斑斓的上海生活画卷,非常扎劲,十分有趣。
作家金宇澄评价,《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留下了关于上海的这些难忘画面、节奏和表情,一一提示读者:“我就在其中”,“我确实在这里”。
作家马伯庸为该书写推荐语——从回忆里窥见民生,于细微处感知温度,自生活中洞见历史。
除了亲历者的文字述说,书中还重点呈现了来自上海市档案馆、黄浦区档案馆等珍藏的稀有照片,以及罗希贤先生的20幅彩色连环画作品,多维度展现上海市民生活的独特记忆,描绘出一幅幅穿越时光的鲜活画卷。这些珍贵影像及海派绘画作品,既有回顾过往,也有记录当下,如“过年”“小菜场”“南货店”“逛公园”“逛城隍庙”“孵茶馆”“吃咖啡”“乘风凉”“逛书展”“黄河路”等,涵盖历史变迁、城市生活、文化传承、社会风貌等,可看作微型版的上海改革开放史。
作为档案活化的创新实践,该书推出配套衍生作品,浓缩上海特色,为海派文化代言——《上海年味》中英双语动画短片,于今年春节发布,对上海的过年习俗进行再创作、新演绎,让传统民俗“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春节、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系列文创,不仅是一组具有鲜明档案特色的文化产品,也是以中外各界人士为受众群体、别具一格的“上海礼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何为人民城市?可以理解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无论是让外来游客爱上一座城,还是身处其间市民的幸福感,来源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记录下的点滴,彰显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