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上市遇冷,5个现实原因,第4个让吃货看后直接放弃了

发布时间:2025-08-16 06:40  浏览量:2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

每年到了初秋8月左右,便是大闸蟹大量上市的季节,尤其是六月黄大闸蟹,不管是海鲜市场,还是超市,菜市场都随处可见。

但今年的大闸蟹市场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闸蟹上市后销量遇冷,大家的消费热情大减,商家抱怨“卖不动”,行情冷清。

为什么曾经风靡全国的大闸蟹,如今却很少人吃了?而老渔民直言:“现在吃蟹的人少了,5个原因很现实,尤其是第4个让吃货看后直接放弃了。”

1、提前上市,大闸蟹还不够成熟。

近年来,商家为了抢占市场,纷纷提前开售大闸蟹,比如六月黄大闸蟹,在农历五月份就开始悄然上市了,虽然如今是六月份,但是很多其他品种的大闸蟹也随之上市了。

但实际上,真正肥美的大闸蟹要到10月中下旬,也就是农历8月左右才完全成熟,这时的大闸蟹才是真正美味的时候。

如今提前上市的大闸蟹蟹黄蟹膏不足,提前捕捞的螃蟹发育不完全,蟹黄稀薄,蟹膏少,口感大打折扣,未成熟的蟹肉不够紧实,鲜甜味不足,消费者买了后大失所望。

2、真正优质的大闸蟹没有流入市场

大闸蟹非常有名,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名声在外,但市场上真正的高品质蟹极少,大部分被高端酒店、礼品渠道垄断。

如今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大闸蟹基本上都是属于“洗澡蟹”,很多普通的螃蟹被运到阳澄湖附近的湖泊里“洗个澡”,就贴上“阳澄湖”标签高价售卖。

真正肥美的蟹往往被提前预订,普通消费者买到的多是二流货,甚至很多都不是大闸蟹,只是普通的螃蟹。

3、大闸蟹口感没以前好吃了

如果你小时候也吃过大闸蟹,就会发现大闸蟹变味了,不少老饕感慨:“20年前的大闸蟹,蟹黄浓郁到粘嘴,现在的蟹,味道淡了很多。”

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比如养殖环境变化,养殖的水质污染、过度养殖导致螃蟹品质下降,而且如今都是饲料养殖,蟹肉鲜味减弱,长期近亲繁殖导致蟹种退化,影响口感。

4、大家不敢吃了

以前的大闸蟹基本上都是属于野生养殖,而如今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大闸蟹养殖进入了系统化,甚至根本就不在湖里养殖,而是人工建造的室内水池里养殖。

室内水池养殖成本低,但是高密度养殖易生病,为了让大闸蟹少生病,抗生素滥用,另外使用促生长剂,让螃蟹短期内增重。

甚至有些商家用染色剂让蟹壳更红,甚至注射胶体增加重量,就这样的大闸蟹大家都不太敢吃了,谁知道吃进去的是什么?不如少吃。

5、大闸蟹没有性价比

大闸蟹相比小龙虾、基围虾等海鲜,大闸蟹的性价比非常低,首先大闸蟹价格虚高,动辄二三十块钱一只,购买两三斤猪肉了,普通家庭吃不起。

另外一只蟹能吃的部分不多,肉很少,剥壳又麻烦,年轻人嫌浪费时间,现在海鲜选择丰富,如生蚝、鲍鱼、龙虾等,比大闸蟹更受欢迎。

大闸蟹遇冷并非偶然,而是消费者对品质、价格、安全性的综合考量结果。如果行业不改变“提前上市”“以次充好”“滥用科技”等问题,未来吃蟹的人可能会更少。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点推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