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步兵的重型武器

发布时间:2025-08-16 07:01  浏览量:2

既然咱们讲了轻武器,必然会讲重武器。那就继续介绍战争期间的法系武器。

重量:600 克,炸药重量:60 克。投掷距离可达 40–45 米。

F-1手榴弹由设计师勒曼(Leman)研制,并于1915年开始大规模生产,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仿制最多的手榴弹之一:仅从1915年至1940年,就生产了6000万枚F-1手榴弹;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便被广泛使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在所有欧洲国家服役(包括在俄罗斯,之后是苏联)。

F-1手榴弹由一个铸铁外壳构成,内装炸药,外壳上刻有交叉的沟槽,以便在爆炸时更容易破碎成破片。这种结构非常实用,因此广为流行。各国在采用这种手榴弹时通常会对引信进行改进(法国在一战期间使用的引信相当不可靠)。不过到1935年,法国采用了另一种延迟爆炸式的引信,并在二战中搭配F-1使用。F-1手榴弹在法国军队中于战争结束后,也就是1946年退出现役,但在其他国家,这种型号的手榴弹仍然继续服役至今,包括现代的俄罗斯和美国。

由军官维维安(Vevien)和贝西埃(Bessiere)于1916年设计的枪管式步枪榴弹发射器,是一个可以旋拧在步枪枪口上的钢制筒状装置,用于以抛物线弹道向敌方发射圆柱形铸铁榴弹(重量490克,含60克炸药)。这种法式榴弹发射器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同类步枪榴弹发射器之处在于,它发射榴弹并不依靠空包弹,而是使用实弹。

在发射时,子弹沿枪管射出,并穿过榴弹中央的管道,引燃设有8秒延迟的引信。随后,发射产生的火药气体紧随子弹进入榴弹管道内,形成压力将榴弹发射出去,射程在80至170米之间(取决于步枪的仰角)。

发射速率为每分钟4至9发。每个步兵连配备最多16具这种榴弹发射器。通常分散在各个班的射手们常常会被集中编组,用以齐射榴弹——实际上成为排长手中的“私人炮兵”。这种步枪榴弹发射器在法国步兵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有服役。

口径:8×50R 毫米,重量:不带枪架为23.58千克,带枪架为48.4千克,全长:1,940毫米,枪管长度:770毫米,供弹方式:半刚性或软弹带,射速:理论射速500发/分钟,战斗射速120发/分钟,初速:725米/秒,有效射程:1,800米

到1939年,“哈奇开斯”1914年式重机枪依然是法国军队的主力重机枪。这款机枪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这款机枪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包括波、捷克斯洛伐克、日、中、墨在内的多个国家(共12个欧洲国家和4个亚洲国家)都购买或获得了其生产许可。

“哈奇开斯”之所以深受军方青睐,是因为它采用空气冷却系统而非水冷,这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轻的架设重机枪之一,同时还能持续射击而不容易过热。这得益于安装在枪管后部的散热器——由5条坚固的金属肋片组成,大大增加了散热面积,帮助枪管维持适当温度。

一战中的实战经验也验证了“哈奇开斯”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射击精度优秀的特点。这些优点奠定了它在武器史上的地位,使其一直服役至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每个步兵营至少装备8挺“哈奇开斯”重机枪。

口径:7.5×54 毫米,重量:8.9 千克,总长度:1,070 毫米,枪管长度:500 毫米。供弹方式:25 发弹匣。初速:823 米/秒。有效射程:1,200 米。射速:450–500 发/分钟;战斗射速:每分钟 50–100 发。

“绍沙”(Chauchat)轻机枪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武器,但因其可靠性差而臭名昭著。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它使用带壳底凸缘的 8 毫米步枪弹,这使得机枪的自动机械结构非常复杂和不可靠。

战后,法国开始着手研制一种新型、更加可靠的轻机枪,使用无凸缘的 7.5×58 毫米新式弹药。最终,1924 年,M.1924 “沙泰勒罗”(Châtellerault)轻机枪被正式列装法军,并优于同期的 哈奇开斯” M.1922 轻机枪,后者从此仅作为出口产品。

但 M.1924 刚开始量产不久便被迫停产,因为在部队使用中暴露出大量设计缺陷,包括枪械本身与弹药的多项问题。法国紧急展开改进工作:将弹壳缩短 4 毫米,并重新设计枪管和弹膛结构。这些改进消除了大部分早期缺陷。

1929 年,改良型 M.1924/1929 开始列装部队,成为一款总体上较为可靠、性能尚可的武器。

然而,受限于其结构设计,仍有一些问题无法彻底解决:

机枪采用空气冷却,枪管在连续射击 150 发后就会过热,而枪管无法快速更换连续长点射时武器震动剧烈,严重影响精度;前置单发扳机距离握把太远,射手在实战中操作极为不便。

这些问题虽然未被完全解决,但整体上这款机枪还是因其可靠性而在部队中广受欢迎。

实际上,在“沙泰勒罗”(Châtellerault)轻机枪上,单发与连发射击的转换是通过两个扳机实现的按压后方扳机可进行连发射击,而按压前方扳机则进行单发射击。但在实战中,要进行单发射击,射手必须把手从握把上移开去按前方扳机,这在紧张战斗中非常不方便。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沙泰勒罗”仍因其良好的可靠性而迅速在部队中赢得了欢迎

该机枪的工作原理基于导气式自动机制——即利用火药气体的能量通过枪管侧面的导气孔进行自动循环。枪机闭锁通过枪机垂直偏移完成。击发机构中,击针固定在枪机框的支架中。

供弹方式为顶部安装的25发弹匣,安装在机匣上方。

瞄准具为带可翻转小孔的梯形表尺(翻转式照门),但该瞄准具本就视野有限,再加上弹匣安装在上方,进一步遮挡了视线。

在 1931 年,基于 M.1924/1929 的设计,法国开发出M.1931 三脚架式重机枪。该版本取消了枪托,改为从机匣下方供弹,并配备了额外的冷却装置以应对持续射击。

三脚架版本的有效射程提高到了 2,000 米,重量也增加到了 16.3 公斤。该重机枪主要用于部署在马奇诺防线的混凝土掩体中。后来,这些法国重机枪也被德国人用于他们的**“大西洋壁垒”工事系统中**。

“沙泰勒罗”轻机枪于 1924 年至 1940 年夏间为法国陆军所生产并装备,每个步兵排通常配备一挺

在德军占领法国期间,沙泰勒罗”仍继续生产,供德国国防军使用,轻机枪型号编号为 MG.116(f),重机枪型号为 MG.311(f)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共生产了 187,412 挺“沙泰勒罗”机枪。战争结束后,从 1945 年至 1952 年,该武器又重新为法国军队所生产,总产量达到 232,942 挺

口径为81毫米,战斗状态下重量为59公斤,炮管长度127厘米。射速为每分钟18发。仰角范围为45至85度。迫击炮弹初速为174米/秒。射程:使用轻型(3.25公斤)迫击炮弹可达2800米,使用重型(6.5公斤)迫击炮弹可达1200米。炮弹装药重量为160克。迫击炮的战斗操作组为3人;完整编制则为10人。

这款迫击炮由埃德加·布朗德在英国斯托克斯迫击炮的基础上研制而成,该炮首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并迅速闻名于世。斯托克斯-布朗德迫击炮被广泛装备于法国军队,也出口到许多国家。美国、意大利、俄国和南斯拉夫都以其为基础设计了本国的迫击炮。该武器的结构极其简单——一根光滑的炮管,靠在一个厚重的底板上(用于吸收后坐力),并由双脚架支撑。迫击炮上安装了瞄准具和用于垂直与水平瞄准的机构。击针安装在炮管尾部,没有扳机机制(尽管一些国家生产过带击针和弹簧扳机的改型)。这款迫击炮性能出色,以至于几十年来几乎未曾改动。现代的汤普森-布朗德迫击炮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仅底板的形状有所不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这种迫击炮在法国军队中被广泛装备:每个步兵营配属两门81毫米布朗特迫击炮。

口径:60毫米,战斗状态重量:19.7公斤,炮管长度:72.4厘米。射速:每分钟20-26发。仰角:45度。迫击炮弹初速:158米/秒。最大射程:1700米。炮弹装药重:160克。操作炮组3人,完整炮组5人。

该迫击炮与埃德加·布朗德设计的前一型81毫米迫击炮构造类似,但口径更小、重量更轻,因此更为灵活便携。60毫米M.1935型成为法国陆军的连级迫击炮——每个步兵连配备一门。此外,由于其相对轻便和高机动性,这种迫击炮还成为其他国家轻型迫击炮设计的蓝本,并被美、中和罗马尼亚仿制。在法国投降后,德军广泛使用缴获的这种迫击炮,并给予其德国编号“6-cm Granatwerfer 225(f)”。

口径:50毫米,战斗状态重量:3.6公斤,炮管长度:41.5厘米。射速:每分钟20发。仰角:固定45度。初速:70米/秒。射程:有效射程70米,最大射程460米。弹药装药量:120克。

50毫米M.37型是一种结构简单、仰角固定的迫击炮。由炮管、底座和简易双脚架组成。其射程通过旋转底座上的调节环来控制,该环可以调节炮管上的排气孔直径。其优点是重量极轻、便于携行;缺点是口径和弹药装药量都较小,爆炸威力有限。

该迫击炮于1937年设计,但直到1939年才开始量产。结果,到1940年法国投降时,仅完成了2900门M.37(而原计划生产5万门)。

德军缴获的这种威力较小的M.37迫击炮弹并未用于迫击炮射击,而是被重新利用为AB70-D1型航空集束炸弹的填充弹。每个炸弹容器可装50枚此类炮弹,从飞机投放后炸弹容器在空中开启,将这些炮弹如地毯式般洒落,覆盖大片区域并造成密集的破片杀伤效果。

口径:25×193.5毫米,战斗状态重量:408公斤,炮管长度:1.8米,弹丸重量:0.32公斤,初速:918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1,800米,对坦克有效射击距离:400~800米,战斗射速:15~20发/分钟,炮组人数:4人

1934年,随着装甲部队的发展,法国担心当时配属步兵作战支援的37毫米“普托”M.1916火炮的穿甲力不足,因此研制了这款轻型、高机动性的25毫米反坦克炮“哈奇开斯”。1934年,这种火炮被正式列装,成为法国坦克部队、反坦克部队及步兵营火力支援重连的标准反坦克装备(按编制每个步兵营应配属两门)。然而截至1940年5月,全军仅配发约6,000门,大量部队尚未完成建制配备。该炮还有一款数量很少的1937年式改型,炮管加长至1.93米。

“法国战役”开始后,实战证明“霍奇基斯”炮射击精准,能够在800米距离上击穿德国的Pz.I、Pz.II和Pz.III型坦克的装甲。但面对当时被视为重型坦克的Pz.IV时,只有在400米以内才有机会击毁。该炮的优点是炮身低矮、装备消焰器,在战场上难以被敌方(尤其是坦克)发现,非常适合用于伏击作战。

不过,这种火炮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只配备穿甲弹,没有配发高爆或破片弹。这导致它几乎无法对敌方步兵构成有效打击,对坦克内部的杀伤力也很有限。许多德军坦克虽然被击穿,但内部损毁轻微,乘员一度撤离后甚至又能返回车辆继续作战。

尽管如此,25毫米“哈奇开斯”炮在整个二战期间仍被证明对轻型装甲目标(如装甲车、装甲输送车)具有一定杀伤能力。因此,德军在占领法国后,大量接收并继续使用M.1934和M.1937型火炮,分别编入德军编号系统,命名为 2.5 cm Pak 112(f)2.5 cm Pak 113(f)

这是АРХ 37年式(收起前支撑架):

运输重量(含轮子)160公斤。炮管长度740毫米。高爆破片弹重0.55公斤(炸药装药30克)。弹丸初速367米/秒。有效射程1500米;最大射程2400米。对坦克有效射程达400米。战斗射速25-35发/分钟。炮组2人。

37毫米步兵炮“普托”M.1916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37毫米口径符合1899年海牙会议规定,是允许使用高爆弹的最小口径。该炮由两名士兵操作,主要安装在三脚架上,战场上通常由人力携带。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轻型37毫米“普托”炮还安装在法国坦克和部分飞机上。

1940年,由于25毫米“哈奇开斯”反坦克炮数量不足,37毫米“普托”炮被用来弥补步兵部队的火力缺口,并被配属给二线师使用。尽管设计已显陈旧,但“普托”炮因射击精准和较高的射速而受士兵欢迎,其高爆破片弹对敌步兵有较强杀伤力。运输时,这门炮可以用轮子拖曳,也可以拆解成三部分携带。德军缴获大量该型炮,并以“3.7 cm Infanterie Geschütz.152(f)”的型号编入装备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