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秀美 清静雅逸——钟声的书法艺术
发布时间:2025-08-16 06:34 浏览量:2
临苏马湾界域刻石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邃的美学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脉与审美理想。尤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书法更是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书法创作的重要命题,在于如何在传承中实现创新。“书圣” 王羲之的书风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对后世书法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书法家中,钟声传承了这一书风,他的作品清静雅逸,笔意自然,点画多变,形态丰富,布局疏密得当,既有雄豪壮伟的气象,又有风流闲逸、平淡洒脱的韵味。
《醉翁亭记》欧阳修
钟声,祖籍闽东蕉城,现居于江苏无锡。他年幼时跟随著名书家李敦甫先生读书写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业于著名书家庄希祖先生,并入庄门研习翰墨。钟声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深厚,笔法灵动,尤擅行书、草书。其行书自然而不造作,秀美而有神韵,其草书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笔势起伏跌宕,散逸流畅,呈现出温润秀美的艺术特质。
《元夕》辛弃疾
《陋室铭》刘禹锡
纵观钟声的书法作品,一股清静雅逸之气便迎面而来。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洋洋洒洒,布局疏朗有致,笔法变化多端,取势纵横自如,刚柔相济,笔意相发,颇有王羲之《兰亭序》的神韵。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曾言:“笔以发意,意以发笔,笔意相发之机,即作者亦不自知所以然。”笔意相发这种艺术境界,只有对书法坚持不懈的专研和苦练,对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得心应手,落笔之际,似得天机。
《桃花源记》陶渊明
欣赏《菩萨蛮·黄鹤楼》一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品轻重缓急、浓淡枯湿对比强烈,章法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唐寅的《桃花庵歌》……在这些作品中,钟声笔墨清秀俊逸,节奏明快跌宕,奇正相生,虚实相间,把书法与诗词的思想和意境融为一体,将这些诗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菩萨蛮·黄鹤楼》
《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诗》李白
苏东坡曾言:“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神”指的是作品呈现出的精神,“气”即是气势,“骨”指笔力,“肉” 指笔墨之浓淡,“血” 指用水、用墨之技巧。只有具备了这五项,才是一幅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为了实现“神、气、骨、血、肉”的统一,钟声在深入钻研前人经典碑帖的同时,不断思考探索,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墨内涵,又没有被古人的笔墨程式所束缚。在书法创作中,钟声以“二王” 为宗,集百家之所长,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内涵不仅在于对技法的呈现,更在于创作者人格襟怀与内在精神的体现。多年来,钟声既执着于书艺的精进,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夜泊牛渚怀古》、《钱塘湖春行》、《村居》……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真情实感、人生阅历、诗意憧憬,化为钟声笔下或疾或涩,或浓或淡,或枯或湿的笔墨线条。在流淌的笔墨中,在动人的诗词间,传递出其内心的旋律。这些极具张力的线条和作品所呈现出的气势无不使观者在品味诗词意境的同时,感受到书法的独特魅力。
《村居》高鼎
《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
内心的空灵和宁静是一个书法家极为可贵的心境状态。正所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古典秀美,清静雅逸不仅是钟声的艺术风格,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欣赏钟声的作品,我们能看到笔墨与诗词相互结合,可谓互为辉映,相得益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忙碌的社会,只有放下功名利禄,远离浮躁和喧嚣,才能做到心意合一,使笔下的作品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
《元宵争看采莲船》姜夔
艺文兼备,是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现实要求。古人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钟声的书法作品里充满了诗的情怀、诗的表达,呈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年来,他在书法之路上不断精进,不断拓展着书法的文化内涵,彰显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面对诸多诱惑,钟声视名利为无物,始终坚守着书法的本体价值和人文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这无疑为当代艺术家们做出了一个难能可贵的示范。
《山中问答》李白
钟声,祖籍福建宁德,闽东蕉城人。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随师于书法家李敦甫先生,师从书法家庄希祖老师。其潜心书法艺术几十年,临池不辍,曾多次在全国书画赛事中获奖,作品被国内外众多机构及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