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95年江西夫妻花60万囤茅台酒20年后急用钱,才发现真实价值
发布时间:2025-08-16 08:25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和现实无关。
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望知悉。
“我要离婚!”
陈丽华猛地将结婚照摔在地上,玻璃碎片四处飞溅。
林志强呆立在原地,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
“你别冲动,60万不是我们全部身家,我们还有其他积蓄。”
陈丽华声音颤抖,眼泪夺眶而出。
“还有什么?你知不知道这是我们全家的血汗钱!”
“你背着我买了两千瓶酒?你疯了吗?”
五岁的儿子林浩然被吵醒,揉着眼睛站在卧室门口,怯生生地看着争吵的父母。
这是1995年的江西,一对普通夫妻因为一次冒险的投资,掀起了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家庭风波。
没人知道,这些堆放在阴暗库房里的茅台酒,将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
01
1995年的江西,春风和煦,游人如织。
32岁的林志强和30岁的妻子陈丽华,过着令人称羡的小康生活。
林志强在江西机械厂任销售经理,每月工资加奖金近三千元,在当时属于高收入水平。
陈丽华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担任护士长,工作稳定。
夫妻二人月收入合计接近五千元,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江西,生活已足够体面。
他们有个五岁的儿子林浩然,乖巧懂事。
一家人住在一套八十平米的单位分房里,住所虽简朴,却温馨舒适。
每到周末,林志强会带妻儿去西湖边散步,或去新华书店给林浩然买几本连环画,日子过得充实而平静。
这天,林志强在单位接到一个意外来电。
“老林,我到江西出差了,晚上有空吗?咱哥几个聚聚。”
电话那头传来许久未见的大学同学王建明爽朗的声音。
王建明从北京来江西出差,两人大学时关系要好,毕业后各奔东西,已有几年没见面。
当晚,林志强与王建明在西湖边一家餐馆叙旧,几杯酒下肚,两人打开了话匣子。
“老林,这些年过得咋样?还在那个厂子里吗?”王建明拍着林志强的肩膀问道。
林志强点点头:“还行,工作稳定,家里有个小子,五岁了,挺聪明。”
王建明一脸羡慕:“你小子福气不错!”
“我这些年在北京换了好几家企业,现在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业务经理,整天东奔西跑。”
“那收入肯定不错吧?”林志强笑着问。
王建明神秘地压低声音:“工资一般,但我找到了一条财路。”
“啥财路?”林志强好奇心被勾起。
王建明环顾四周,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照片,上面是整齐码放的几十瓶茅台酒。
“看看,这是我去年开始收藏的茅台酒,现在已经有一百多瓶了。”王建明得意地说。
林志强不解地皱眉:“收藏酒?有啥用?”
王建明神色忽然严肃起来:“老林,你想过没有,茅台酒以后能值多少钱?”
“不就二百多块一瓶吗?”林志强有些困惑。
王建明摇摇头,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现在是二百多,但你想想,茅台是什么?国酒!
产量有限,需求却只增不减,再过十年二十年,哪还能是这个价?”
林志强来了兴趣:“那你觉得能涨到多少?”
王建明抿了一口酒:“三千?五千?甚至更多,谁能说得准!
我认识北京一个收藏家,他说翻个十倍八倍不成问题。”
林志强心头一震,脑海中浮现一串数字:二百多一瓶,十倍就是两千多,一百瓶就是二十万…要是收藏更多呢?
回家路上,林志强满脑子都是茅台酒和数字。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他依然辗转反侧。
“怎么了?”陈丽华被他的动静吵醒,迷迷糊糊地问。
“没事,你睡吧。”林志强轻声回应,心底的念头却愈发清晰。
次日清晨,林志强握着计算器坐在饭桌前,口中喃喃自语。
“爸爸在算什么呀?”林浩然好奇地发问。
“爸爸在算一笔重要的账。”林志强摸了摸儿子的头,眼中闪过异样的光芒。
陈丽华端着早饭从厨房走出:“什么账算得这么认真?”
林志强深吸一口气,决定和妻子坦诚想法:“丽华,我昨天见了大学同学王建明,他给我提了个投资建议。”
“什么投资?”陈丽华警觉起来,放下手中的碗筷。
“茅台酒。”林志强简短作答。
“茅台酒?那不是喝的酒吗?”陈丽华面露疑惑。
林志强兴奋地解释:“不只是饮品,更是收藏品,价值会持续上涨的收藏品!
建明说,现在一瓶才二百多,以后可能涨到几千块!
要是现在投资一些,十年后说不定能增值十倍!”
陈丽华脸色逐渐阴沉:“你是说,要拿钱去买酒?”
“对!咱们家现在有六十多万存款,拿出四十万,能买两千瓶左右。
十年后要是每瓶涨到两千,就是四百万!净赚三百六十万!”
林志强激动地说着,眼里满是憧憬的光亮。
陈丽华脸色一沉:“你疯了?那是咱们全家的积蓄!
准备换大房子的钱,浩然上学的钱,你要全拿去买酒?”
“不是买酒,是投资!这机会太难得了!”林志强强调。
陈丽华提高了嗓门:“什么机会不机会的,太冒险了!
这些钱都是咱们一分一厘攒下来的,你凭什么说用就用?”
“我没说用掉,是投资!以后会有回报的!”林志强也急了。
“回报?万一酒贬值了呢?万一保存坏了呢?你怎么谁的话都信!”陈丽华气得胸口起伏。
夫妻俩的争吵声越来越大,林浩然吓得躲到一旁,眼中噙着泪水。
陈丽华最后警告:“你别擅自做主!钱得用在正道上,不准胡来!”
林志强虽闭上了嘴,眼神里的坚定却未消退。
他表面上默许了妻子的决定,心里却早已打定了主意。
接下来的几天,林志强显得异常平静,好似已将茅台酒的事抛诸脑后。
但实际上,他每天下班后都奔走于江西各大酒行和批发商之间,暗中打听茅台酒的价格和货源。
他发现,当年的茅台酒市场零售价约240元一瓶,若大批量采购,价格可压至200元一瓶。
难点在于找到稳定的货源,能提供几千瓶现货的渠道并不多见。
一周后,林志强在江西西郊寻得一家国营酒厂直销处,那里茅台酒供应充足,价格比市场价略低。
眼看计划即将落实,他开始等待行动时机。
机会很快来临:一个月后,陈丽华要带林浩然回老家探望父母,计划停留一周。
送走妻子和儿子的当天下午,林志强立即付诸行动——
他前往银行,从夫妻共同账户中取出了60万元现金。
02
那一刻,他的手止不住轻颤,额头沁出细密汗珠。
银行工作人员投来诧异目光,不解普通客户为何提取如此大额现金。
“做生意用。”林志强简短应答,随即将现金分装进几个旅行包,匆匆离开银行。
接下来三天,林志强像被注入兴奋剂般连轴转。
他数次往返酒厂直销处,分批完成茅台酒采购。
每次交易都令他心跳如鼓,紧张与兴奋在胸腔里剧烈翻涌。
第四天傍晚,两千瓶茅台酒全部入库,整齐码放在提前租好的小库房内。
那是西湖区一处老旧小区的地下室,十平米左右空间,月租五十元。
虽不算宽敞,却干燥阴凉,正是存放酒类的理想之所。
林志强伫立库房中央,望着堆至天花板的酒箱,内心翻涌着复杂滋味。
他清楚这是一场惊天豪赌,却又坚信时光会证明选择的正确性。
“十年,只需等十年。”他喃喃自语,锁好库房门,将钥匙郑重揣入衣兜。
第六日,陈丽华携林浩然返家。
一踏进门,她便察觉丈夫神情有异。
“怎么了?这几天是不是出事了?”她敏锐追问。
林志强欲言又止,决定先按下此事,等妻子情绪缓和再寻机坦白。
然而变故突至,隐瞒计划迅速落空。
次日清晨,陈丽华前往银行取钱购物,赫然发现账户内60万元不翼而飞。
她惊慌失措冲回家中,厉声质问丈夫。
在妻子惊恐震怒的目光下,林志强终于坦言:
“我用那笔钱买了茅台酒,两千瓶,全存在租来的库房里。”
陈丽华如遭电击,脸色瞬间惨白。
“你说什么?你真把全家的血汗钱都换成了酒?”
林志强忙解释:“没全用,还剩十几万……
丽华,你听我讲,这是个难得的投资机会,十年后肯定能翻好几倍。”
“我不想听!”陈丽华尖叫着打断,“你背着我干这种事,心里还有我们母子吗?
那是买房的钱、浩然的学费、全家的生活费!”
林志强试图劝慰:“我们还年轻,就算从头再来也来得及,十年后这笔投资能让咱们彻底财务自由。”
陈丽华泪如雨下:“简直胡扯!我要跟你离婚!”
她抓起结婚照砸向地面,玻璃碎片四散飞溅。
被惊醒的林浩然站在卧室门口,怯生生望着激烈争吵的父母。
林志强呆立当场,额角青筋突突直跳。
“别冲动,这不是全部家当,咱们还有其他积蓄……”
“还有什么?”陈丽华声音发颤,泪水夺眶而出,
“你难道不清楚?这是咱们这辈子攒下的全部心血!
你居然一声不吭买两千瓶酒?你是不是疯了?”
争吵持续整整一日,最终以陈丽华带儿子回娘家暂居收场。
独守空屋的林志强瘫坐在沙发上,生平第一次对自己的抉择产生了动摇。
次日,林志强的父母与岳父母同时赶到江西。
四位老人得知真相后,震惊得久久说不出话。
“志强啊,你怎么能这么冲动?”林父语气沉重,“那么多钱,可不是小数目!”
岳父怒不可遏:“你这是拿全家的未来开玩笑!我女儿嫁给你容易吗?你就这么糟蹋她的心血?”
“儿啊,赶紧把那些酒卖了吧,能收回多少是多少。”林母流着泪劝说。
面对长辈们的指责,林志强低头不语,心中的信念却丝毫未动摇:“我不会卖的,这是我们家未来的希望。”
在双方父母的调解下,陈丽华最终同意回家,但提出了条件:
林志强必须承诺,若一年内茅台酒未升值就全部卖掉;
且今后不得擅自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家庭事务必须共同商议。
林志强勉强答应,内心却清楚,自己绝不会在一年内放弃这个梦想。
茅台酒一事从此成为家中禁忌。
陈丽华不许任何人提及那些酒,林志强也不敢再在家中谈论投资。
表面上,生活似乎回归平静,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然形成,往日的亲密无间荡然无存。
林浩然成了这场风波的无辜受害者。
他不明白为何爸爸妈妈突然变得陌生,为何家里的气氛总是紧张压抑。
曾经的欢声笑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沉默与偶尔爆发的争吵。
夜深人静时,林志强常独自前往存放茅台酒的库房。
他打着手电筒,一瓶瓶检查这些被他寄予厚望的酒。
在狭小昏暗的空间里,他仿佛看见自己憧憬的光明未来:“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证明自己是对的。”他在心底默念,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席卷整个东南亚。
香港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中国大陆虽未直接受冲击,但经济增速放缓,不少企业经营困难。
林志强所在的江西机械厂效益下滑,订单减少,奖金大幅缩水——
原本每月能拿一千多元奖金的他,如今仅能拿到三四百元,家庭收入骤减。
陈丽华的工作相对稳定,但医院也开始控制成本,加班费减少,工资停滞不前。
经济压力让家庭氛围愈发紧张。每到月底盘点家用,陈丽华总会意有所指:
“要是那60万还在,咱们也不至于过得这么紧巴。”
林志强唯有沉默以对。他知道,在妻子心中,那60万早已成为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林浩然上了幼儿园,各项费用接连支出。
虽说单笔费用不算高,但在家庭收入下滑的情况下,仍成了负担。
深夜,林志强辗转难眠,起身轻手轻脚走到客厅。
窗外,江西的夜色静谧深沉。他拿出账本,仔细核算家庭收支,眉头越皱越紧。
“若没把钱投在那些茅台酒上,眼下的日子或许会轻松不少。”
这个想法刚冒出来,就被他硬生生压了回去:“不,我的决定没错,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他在心里默默给自己鼓劲儿。
第二天一早,陈丽华起床后发现林志强已经出门,桌上留着一张字条:“有事外出,晚上回。”
她眉头微皱——最近几个月,林志强变得越来越沉默,经常早出晚归,有时深夜才回家,身上还带着浓浓的烟酒味。
她不知道丈夫每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却隐约感觉到他正在经历某种煎熬。
傍晚,林志强回来了,脸上写满疲惫,却又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神情。
“你去哪了?”陈丽华的语气里既有关切,又有不满。
“找了份兼职,晚上和周末去开出租车。”他简短地回答,“多挣份收入,家里能宽裕些。”
陈丽华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她没想到丈夫会做这样的选择。
一方面,她为林志强愿意为家庭付出更多而感动;另一方面,心里那个疙瘩依然存在:如果不是那60万,他根本不用这么拼命。
“你这样会累垮的。”最终,她只轻轻说了一句。
林志强笑了笑:“没事,我身体好,能扛得住。”
03
就这样,林志强过上了“白天上班、晚上跑车”的双重生活。
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只睡四五个小时。
他的身体迅速消瘦,眼里布满血丝,却从不抱怨一句。
陈丽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渐渐不再频繁抱怨茅台酒的事,有时还会特意做些林志强爱吃的菜,用行动默默支持着他。
家庭氛围稍有缓和,但经济压力依然沉重。
1999年,互联网浪潮在中国兴起,江西作为新兴科技城市,吸引了许多IT企业入驻。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林志强的朋友们有的辞职下海经商,有的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只有他还坚守在效益不佳的国企,兼职开着出租车。
一天晚上,林志强接到一位特殊的乘客——大学同学王建明,也就是当年建议他投资茅台酒的人。
王建明一上车就认出了他,惊讶地喊道:“老林?真的是你!你怎么开起出租车了?”
林志强苦笑道:“兼职赚点外快。你呢?来江西出差?”
“是啊,公司在江西开了分部,我过来帮忙。”王建明顿了顿,压低声音问,“对了,你当年听我的建议买茅台了吗?”
林志强握方向盘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买了,两千瓶。”
王建明倒吸一口凉气:“两千瓶!老林,你太有魄力了!我才买了两百瓶,现在涨到三百多一瓶了,已经小赚了一笔。”
林志强的心猛地跳了一下:“现在市场价多少?”
“三百五左右吧,比95年涨了四五十块。”王建明说,“不过涨得比我预期的慢,我本来以为这会儿能到四百多呢。”
林志强的心猛地沉下去,这样的增长速度,离他预期的翻倍增值目标相差甚远。
他不禁想起家里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还有妻子那双常因操劳而红肿的眼睛。
“建明,你说茅台真能涨到咱们当初想的那个价吗?”他语气里满是焦虑。
王建明沉吟片刻:“从理论上讲没问题,茅台的品质和文化价值摆在那儿。
但市场变幻莫测,得有长期持有的心理准备。你该不会动了卖酒的念头吧?”
林志强赶忙摇头:“没,就是有点担心。”
王建明拍拍他的肩膀:“别慌,这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坚持下去,总会有回报的。”
送走王建明后,林志强在车里静坐良久,思绪杂乱如麻。
茅台酒的增值速度远远不及预期,可家里的经济状况却一天比一天紧迫。
他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深夜回到家,屋内一片昏暗。
林志强轻手轻脚进门,本以为妻儿早已入睡,却看见陈丽华坐在客厅沙发上,手中捏着一份文件。
“还没睡?”他轻声询问。
陈丽华抬起头,眼底尽是疲惫:“刚给浩然辅导完作业。”
她顿了顿,将文件递过去:“你看看这个。”
林志强接过一看,是份医院的体检报告。
他快速扫了一眼,脸色瞬间凝重:“血压怎么这么高?什么时候查的?”
“今天下午,医生说是长期劳累和精神压力大导致的,让我注意休息、减轻压力。”陈丽华语气平静。
林志强心口一阵刺痛:“那你请几天假休息一下吧,家里有我呢。”
陈丽华打断他,声音里满是无奈:“怎么休息?你的工资加上我的收入,刚够维持日常开销。
浩然的学费、书费、补习班费用怎么办?
你白天上班晚上开出租车已经累成这样,我实在不忍心再给你添负担。”
林志强伸手想握住妻子的手,却被她轻轻避开。
“别说对不起了,没什么用。我去睡了,明天还要上班。”她起身走向卧室。
望着妻子疲惫的背影,林志强心中像扎了根刺般难受。
他清楚,是自己的决定让这个家承受了太多压力,让妻子吃了太多本不该吃的苦。
当晚,林志强又一次来到存放茅台酒的库房。
在手电筒昏暗的光线下,他一瓶瓶抚摸着酒箱,内心挣扎不已。
“到底该坚持,还是该放弃?”他低声自语。
这些茅台酒早已成了他的信仰与希望,却也成了压在他肩头的重担、束缚他的枷锁。
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卖掉一部分酒,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这个想法一旦出现,便如燎原之火般在他心底蔓延,再也无法遏制。
第二天一早,林志强悄悄联系了一位酒商,以每瓶310元的价格卖出100瓶茅台,换得3.1万元。
虽然每瓶比买入时赚了100多元,但离他期望的翻倍收益还相差甚远。
他没敢告诉陈丽华卖酒的事,只谎称自己做点小生意赚了点钱。
陈丽华半信半疑,但看到银行账户里多出的三万元,还是松了一口气,按照医生的建议休息了一周。
这一次小小的背叛之后,林志强愈发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茅台酒真的会如预期那样大幅增值吗?他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吗?
家庭能承受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压力吗?
2000年,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国加入WTO在即,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
国企改革是其中的重头戏,大量效益不佳的国企开始裁员或重组。
林志强所在的江西机械厂也未能幸免。
一天,厂长召开全厂大会,宣布工厂将与一家民营企业合并,需要精简人员,鼓励内部退养和自愿离职。
听到这个消息,林志强心中一沉,以他的年龄和职位,很可能会被裁掉。
果不其然,一周后,人事部门找他谈话,委婉地表示希望他能自愿离职,工厂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林志强回到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陈丽华。
补偿多少?陈丽华问道,语气出奇地平静。
林志强回答,十八万,按工作年限算的。
陈丽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接受吧,反正你在那个厂子也没多大发展了。
林志强有些意外,你不担心我失业后的生活?
04
陈丽华苦笑一下,有什么好担心的?这些年你晚上开出租车,我不是照样过来了吗?
再说,十八万补偿金,够我们缓一阵子的。
林志强握住妻子的手,丽华,你受苦了。
陈丽华没有抽回手,轻声说,我们都不容易。
就这样,林志强接受了工厂的补偿金,结束了在国企的工作生涯。
他原本打算找一份新工作,但江西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企业都在裁员,而不是招人。
无奈之下,他决定全职开出租车,虽然收入不稳定,但也能维持基本生活。
陈丽华继续在医院工作,两人的收入勉强够支付林浩然的学费和家庭开销。
2001年,是林志强人生中最艰难的一 year。
全职开出租车的工作比他想象的要辛苦得多。
每天十几个小时坐在车里,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
江西的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又湿冷刺骨,车厢成了他的牢笼。
最痛苦的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精神上的煎熬。
他曾经是风光的国企销售经理,如今却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社会地位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
每次遇到老同事或老朋友,他都会下意识地避开,不愿让人看到自己的窘境。
一天晚上,林志强在西湖边停车休息,望着月色下的湖水,不由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苦闷。
如果当初没有投资那些茅台酒,现在的生活会不会完全不同?
都是我的错。他自言自语道,眼中噙着泪水,我害了这个家。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铃声将他拉回现实。
是陈丽华打来的,询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吃饭。
马上回去。林志强简短地回答,然后发动车子,驶离西湖。
回到家,餐桌上早已摆好了饭菜,都是他爱吃的家常菜。
林浩然坐在餐桌前,正在写作业。
爸爸回来啦!林浩然抬头喊道,脸上露出天真的笑容。
嗯,爸爸回来了。林志强挤出一丝笑容,心中却充满了愧疚。
孩子还小,不知道父亲的挣扎和痛苦,不知道家庭正在经历怎样的艰难时刻。
陈丽华从厨房出来,将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快洗手吃饭吧,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
林志强看着妻子疲惫但坚强的面庞,突然感到一阵心痛。
这些年,她承受了太多,却从未彻底放弃过这个家,这段婚姻。
丽华,我……林志强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陈丽华似乎明白他的心思,轻轻摇摇头,别多想,吃饭吧。
饭桌上,林浩然兴高采烈地讲述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稚嫩的笑声让沉重的家庭气氛稍稍缓和。
林志强和陈丽华相视一笑,眼中都闪烁着对儿子的爱和骄傲。
就在这一刻,林志强下定决心,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为了这个家,为了妻子和儿子。
2002年初,林志强决定改变现状,仅靠开出租车,他看不到未来。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动用一部分积蓄,开一家小型建材店。
江西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升温,建材行业有不错的前景。
他选择了一个新开发的住宅区附近,租下一间小店面,投入十万元开始创业。
陈丽华对这个决定持保留态度,你懂建材吗?万一赔了怎么办?
林志强安慰她,我在机械厂做销售多年,和不少建筑商有联系。
再说,现在开出租车也挣不了多少钱,总要尝试一下。
就这样,林志强的建材店开业了。
开始的几个月异常艰难,客源稀少,销售惨淡。
他不得不继续开出租车补贴店面的开支。
每天早上去店里,下午关店后开出租车到深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半年后,情况才开始好转。
通过老客户介绍和自己的努力营销,建材店逐渐有了固定客源,每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虽然不多,但比开出租车稳定得多。
就在生活刚有起色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再次打乱了一切。
2003年春,非典疫情席卷中国,各地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江西也不例外,大量商店关闭,交通受限,经济活动几乎停滞。
林志强的建材店被迫暂停营业,出租车也因为乘客锐减而无法维持。
家庭收入骤减,只剩下陈丽华的医院工资。
作为医护人员,她被调去支援发热门诊,工作更加辛苦,风险也更大。
每天看着妻子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去上班,林志强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担忧。
他想帮忙,却什么也做不了。
林浩然也被要求居家上课,整天憋在家里,情绪低落。
一天,他突然问道,爸爸,为什么周子轩家能住那么大的房子,我们却只有这么小的房子?
林志强一时语塞,周子轩是林浩然的同学,家里条件优渥,住在新开发的大户型公寓里。
林浩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林志强试图解释,我们以后也会有大房子的。
林浩然低声说,眼中含着泪水,可是马丽萍老师说我们是实验小学最穷的学生之一。
其他同学都笑话我……
林志强心如刀割,蹲下来抱住儿子,林浩然,爸爸保证,以后我们的生活会变好的,你要相信爸爸。
看着儿子失落的表情,林志强下定决心,要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非典疫情期间,他偷偷去了茅台酒库房,拿出100瓶茅台酒,找到一位收藏家出售。
此时的茅台酒市场价已经涨到了约450元一瓶,林志强以420元的价格卖掉了这批酒,套现42000元。
这笔钱帮助家庭度过了疫情最艰难的时期。
但他没有告诉陈丽华和任何人,在所有人的认知里,这些钱来自于他多年的积蓄。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被他寄予厚望的茅台酒,正在一瓶一瓶地减少,而增值的幅度远不如预期。
非典疫情过后,江西经济逐渐恢复。
林志强重新开张建材店,并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一些装修材料和服务。
生意慢慢好转,家庭收入也稳定下来。
2005年,林志强的建材店已经小有规模,每月能有七八千元的纯收入。
加上陈丽华在医院的工资,家庭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他们开始考虑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林浩然也即将升入初中。
一切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直到一个噩耗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