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笑看小丑跳梁,江水东流不回头,十年过去,小丑换了人
发布时间:2025-08-16 08:07 浏览量:2
转自 有素质的大学生
莫言:骂声再大,也掩不住真话的牙齿
莫言那首诗,最近传得挺远。
“千夫所指闹哄哄,小丑跳梁称鬼雄。”
有火药味。
也有一种“算你们狠,可我还得写”的倔劲。
我记得2012年,他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几天媒体全堵在他跟前,外国人说他是“高粱地的魔幻现实主义天才”,
国内就热闹了——有人祝贺,也有人骂。
“丢人”“抹黑中国”“不爱国”……帽子一顶一顶扣下来。
这场景,鲁迅一百年前看得太清楚了。
说实话,那些骂他的人,有好几类。
有一类是连书都没翻过一页的,看了个标题就开喷;
有一类是明明看懂了,却装作没看懂;
还有一类,纯粹是借着热闹刷存在感。
这事儿,你换成谁站在台上,他们照骂不误。
莫言自己在《放宽心吃茶去》里说:“对骂你的人,不必争辩。他想赢的,不是道理,而是情绪。”
这话放在现在的网络上,看着真凉快。
他写的书,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鸡汤。
《蛙》里,有政策的冷硬,也有产房里撕心裂肺的哭声。
《丰乳肥臀》里,那个母亲一口口把八个孩子拉扯大,背后是饥荒、战乱、政治风暴。
这种写法,不是给祖国化妆,而是替它洗脸。
脸脏不洗,才是害它。
我见过有些人,书没读完两页,就在网上下定论:
“这是抹黑”“这是低俗”“这是媚洋”。
其实就是不愿意承认——他写的,是真的。
真实,比骂声要扎人得多。
莫言小时候的生活,你要是听他说过,就知道他写的那些苦不是编的。
高密东北乡,穷得一锅高粱米里都能咬出沙子。
一口下去,牙酸得冒冷汗。
母亲抹眼泪,父亲闷着头抽旱烟。
这样的日子,他没有美化成“田园牧歌”,是原封不动搬进了书里。
《红唇绿嘴》这个短篇,外行一看是故事,内行一看,全是影射。
里头那群人,嘴上漂亮,心里肮脏;
台上唱正义,台下忙算计;
表面是卫道士,实际上拿着小算盘过日子。
现实生活里,你肯定见过这种人——
追热点、喷作家、喊口号、装清高,但从不真碰生活的硬骨头。
诗里的“小丑”,不是一两个人,是一类人。
他们嚼字咬文,嘲李杜;
追风捕影,乐鸡虫;
善意真情,他们第一时间用乱箭射穿。
因为这类东西,照见了他们的丑。
你问我为什么他们怕莫言?
因为他的笔,老是往疼的地方戳。
他写劳苦大众,写运动下的小人物,写饥荒、压迫、荒诞、欲望……
这些东西,会让某些人夜里翻身睡不踏实。
鲁迅当年写《药》,茶馆里的人宁可嚼人血馒头,也不肯照镜子。
百年过去,人换了,心态没换。
“放宽心吃茶去”,表面是退一步,其实是另一种硬。
莫言的硬,不靠吼,靠一寸寸写下去。
等骂声退潮,他的文字还在架子上,还在被翻译、被重印。
而那些骂得最响的,大多数早就换了新目标。
鲁迅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莫言这一点,算是接过了那根烫手的接力棒。
百年前有竖子,百年后照样有。
他们的嗓门大,但命不长。
骂声散了,书会留下。
我敢说,再过些年,人们会发现:
当别人忙着粉饰时,有人还在烤火,把湿冷的土地烤干。
这火,不是为了自己暖,而是让后来的人好走路。
莫言,就是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