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罗阳、杨纪春团队ACS Nano:时空可控DNA水凝胶网络,实现精准抗转移治疗

发布时间:2025-08-16 08:18  浏览量:2

癌症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超过90%的死亡由肿瘤转移导致。当前化疗虽能消融原发灶,却因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特性和异质性,难以阻止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治疗过程中脱落。这些CTCs通过血液迁移至远端器官,成为转移的“种子”。尽管靶向纳米载药系统可减轻化疗毒性,但CTC的防控仍是国际难题。

重庆大学医学院罗阳教授、杨纪春副教授和清华大学许华平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合作提出“SNARE”(龟入瓮中)的时空可控DNA水凝胶网络。该系统通过双模块协同:EpCAM适体识别模块精准锚定肿瘤边界,智能纳米载体模块响应肿瘤微环境pH值实现水凝胶按需自组装。SNARE将肿瘤禁锢于局部空间,从根源阻断CTC脱落,同时激活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和cGAS-STING通路,并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内源性下调PD-L1,形成“固定化-免疫激活-免疫调节”三重抗转移机制。相关论文以“A Spatiotemporally Controllable DNA Hydrogel Mesh for Focused Antimetastasis Therapy of Cancer”为题,发表在ACS Nano上。

示意图1.SNARE用于癌症聚焦抗转移治疗的方案。

智能载体精准投送

研究人员设计核壳结构纳米载体ZIF-8@CMCS(Z@C):ZIF-8核在pH 5.5(肿瘤细胞内)降解,CMCS外壳在pH 6.5(肿瘤微环境)解离。该载体负载化疗药吉西他滨(GEM)和适体-引发链(A-I),透射电镜(TEM)与元素图谱证实其100 nm的粗糙表面及双层结构(图1b-d)。电荷翻转实验显示,CMCS在弱酸性环境中脱落使载体表面由负转正,显著提升细胞摄取效率(图1f)。在三维肿瘤微球模型中,载体穿透深度达364 μm(图1g),为体内应用奠定基础。

图1 可逆纳米载体模块的性能验证 (a) 核壳结构纳米载体制备流程;(b-c) ZIF-8和Z@C的TEM图像;(d) Z@C元素分布图;(e) 载药载体TEM图像;(f) pH依赖的细胞摄取流式分析;(g) 肿瘤微球中载体渗透的共聚焦图像;(h) A-I链与ZIF-8/EpCAM结合能的DFT计算。

水凝胶捕获肿瘤细胞

EpCAM适体引导的杂交链反应(HCR)在2小时内形成DNA水凝胶网络(图S21)。该网络对高表达EpCAM的结直肠癌细胞SW620和乳腺癌细胞MCF-7表现出特异性捕获能力(图2a-c),迁移侵袭实验证实其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图2d-e)。单细胞追踪显示,水凝胶将癌细胞运动限制在局部区域(图2f)。在三维肿瘤微球中,水凝胶在表面快速形成“牢笼”,阻止癌细胞脱落(图2g-h),且外泌体分泌显著降低。

图2 DNA水凝胶模块的捕获性能 (a) EpCAM适体与不同细胞的结合共聚焦图像;(b) 细胞特异性捕获示意图;(c) 混合细胞捕获结果;(d-e) 迁移侵袭实验定量分析;(f) 单细胞运动轨迹追踪;(g) 肿瘤微球凝胶化共聚焦切片;(h) 水凝胶抑制微球解离的明场图像;(i) 水凝胶用量与微球直径的数学关系模型。

免疫调控新机制

分子对接证实EpCAM适体通过氢键与靶蛋白结合(图3a),抑制β-连环蛋白核转位和皮层蛋白表达,降低癌细胞迁移能力(图3c-e)。更重要的是,适体阻断EpCAM与EGFR相互作用,下调ERK磷酸化,进而内源性降低PD-L1表达(图3f-h)。水凝胶的有序交联网络使适体-靶标结合亲和力提升(Kd从5.1×10⁻⁸降至4.3×10⁻⁸ mol),显著增强PD-L1调控效果。这种内源调控优于直接靶向PD-L1的抗体或适体,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发提供新思路。

图3 免疫调控机制与体外抗肿瘤效果 (a) 适体-EpCAM分子对接模型;(b) EGFR通路免疫调控示意图;(c) 皮层蛋白表达分析;(d-e) 划痕与侵袭实验;(f-g) EGFR/ERK/PD-L1的蛋白印迹;(h) PD-L1共聚焦图像;(i) 细胞存活率;(j) 活死细胞染色;(k) 细胞凋亡流式分析。

协同免疫激活

GEM诱导ICD效应,促进钙网蛋白(CRT)暴露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ATP释放(图4b-c)。同时,GEM产生的双链DNA激活cGAS-STING通路,提升STING-TBK-IRF3磷酸化水平。这些信号驱动树突细胞(DC)成熟(图4e),增强T细胞杀伤活性。转录组分析显示,SNARE治疗组1468个基因上调,涉及细胞因子受体互作、TNF和p53通路;507个基因下调,抑制Wnt和MAPK信号(图4h-i)。

图4 体外免疫激活与转录组分析 (a) ICD免疫激活示意图;(b-c) CRT/HMGB1免疫荧光;(d) DC成熟示意图;(e) DC成熟流式结果;(f) 基因表达相关性热图;(g) 主成分分析;(h) 差异基因火山图;(i) KEGG通路富集分析;(j) 蛋白互作网络。

活体高效抗转移

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SNARE在肿瘤部位3小时内完成凝胶化(图5b-c)。GEM/Z@C+水凝胶组肿瘤抑制率最高(图5d),且主要器官无损伤。免疫荧光证实其显著提升CRT/HMGB1水平,并下调PD-L1(图6a)。CTC检测显示,治疗组血液中CTC数量锐减(图6e-f),肺转移结节减少(图6g-i)。更关键的是,治疗组小鼠在二次肿瘤攻击中依靠长期免疫记忆有效抑制转移(图6k),脾脏中央记忆T细胞比例达24.4%(图S69)。该系统在乳腺癌模型中也展现普适性。

图5 体内抗肿瘤效果 (a) 治疗流程示意图;(b-c) 水凝胶体内形成荧光监测;(d) 肿瘤体积变化曲线;(e) 肿瘤照片;(f) 肿瘤组织H&E、Ki67、Tunel染色。

图6 体内免疫激活与抗转移效应 (a) CRT/HMGB1/PD-L1肿瘤组织荧光;(b) DC成熟与T细胞流式分析;(c) T细胞定量;(d) 细胞因子检测;(e) 对照组CTC荧光图像;(f) CTC数量统计;(g) 肺转移结节(Bouin染色)及H&E切片;(h-i) 肺结节与肺重定量;(j) 长期免疫记忆实验设计;(k) 免疫记忆组肺转移抑制结果。

临床展望

SNARE首次实现通过时空可控水凝胶网络在体“活捉”肿瘤细胞,根源性阻断转移链。其独特的内源性PD-L1调控和免疫记忆激活能力,为开发替代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提供新范式。通过替换适体识别模块,该平台有望拓展至多种高转移癌症治疗,成为抗癌转移的通用型武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