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面肥啥时施?施什么肥好
发布时间:2025-08-16 08:32 浏览量:2
水稻喷施叶面肥是提高产量的措施之一,只有选对时机、肥料才能取得应有效果。为此,特介绍叶面肥喷施技术。
一、水稻叶面肥的最佳喷施时期
(一)苗期
在苗期喷施叶面肥能够为幼苗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根系生长和叶片发育。一般来说,苗期叶面肥的喷施时间宜在水稻移栽前3-5天或直播稻出苗后10-15天进行。此时可选择喷施含氮量较高的叶面肥,如尿素溶液(浓度为1%-2%),配合微量元素肥料(如锌肥、钼肥),能够促进幼苗的光合作用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幼苗的抗寒、抗旱能力。
(二)分蘖期:
充足的养分能够提高分蘖的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为高产奠定基础。分蘖期叶面肥的喷施时间通常在分蘖初期至分蘖盛期进行,即水稻移栽后15-20天左右。此阶段应重点补充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2%-0.3%)与尿素(浓度为1%)的混合溶液,同时配合喷施含硅、镁等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硅元素能够增强水稻茎秆的强度,提高抗倒伏能力,镁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能够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分蘖质量。
(三)拔节孕穗期:
拔节孕穗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转折期,此时水稻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茎秆迅速伸长,幼穗开始分化发育,是决定穗长、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达到高峰,尤其是对磷、钾元素和硼、锌等微量元素的需求较为迫切。拔节孕穗期叶面肥的喷施时间应在幼穗分化初期至孕穗期进行,一般可喷施2-3次。第一次在拔节初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3%)和硼肥(浓度为0.1%-0.2%),能够促进茎秆粗壮和幼穗分化;第二次在孕穗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3%)和钼肥(浓度为0.05%-0.1%),能够提高花粉活力,增加穗粒数,为后续的授粉结实创造良好条件。
(四)灌浆结实期:
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最后阶段,此时水稻的主要任务是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输到籽粒中,实现籽粒灌浆饱满,提高千粒重。此阶段水稻对钾元素和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营养的需求较高。灌浆结实期叶面肥的喷施时间宜在齐穗期至灌浆初期进行,可喷施1-2次。常用的叶面肥包括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3%-0.5%)、氨基酸叶面肥(浓度为1%-2%)和腐植酸叶面肥(浓度为0.5%-1%)。磷酸二氢钾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运输,提高籽粒的饱满度;氨基酸和腐植酸叶面肥则能够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二、叶面肥类型选择
(一)大量元素叶面肥
大量元素叶面肥主要含有氮、磷、钾三种主要营养元素,能够为水稻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其中,氮肥(如尿素)能够促进叶片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增加叶绿素含量,适用于苗期和分蘖期;磷肥(如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浸出液)能够促进根系发育、花芽分化和籽粒灌浆,在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施用效果显著;钾肥(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钾)能够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抗病性和抗逆性,提高千粒重,在灌浆期喷施可有效提高产量。在使用大量元素叶面肥时,需要注意控制浓度,避免浓度过高导致叶片灼伤。
(二)中微量元素叶面肥
中微量元素虽然在水稻体内的含量较低,但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硅肥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元素,能够增强茎秆的机械强度,提高抗倒伏能力和抗病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能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喷施效果较好;锌肥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预防和矫正水稻的缺锌症状(如僵苗、缩苗),在苗期和分蘖期喷施较为适宜;硼肥能够促进花粉的发育和受精过程,提高结实率,减少空秕粒,在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效果显著;镁肥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在叶片出现黄化症状时喷施可有效缓解。
(三)氨基酸类叶面肥
氨基酸类叶面肥是以氨基酸为主要成分,配合其他营养元素制成的叶面肥。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基本单位,能够直接被水稻叶片吸收利用,参与蛋白质合成和其他生理代谢过程。氨基酸类叶面肥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为水稻提供营养,促进生长发育;二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三是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病等;四是改善水稻的品质,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类叶面肥适用于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尤其是在灌浆期喷施,能够显著提高千粒重和产量。
(四)腐植酸类叶面肥
腐植酸类叶面肥是以腐植酸为主要成分,含有多种官能团和活性物质的叶面肥。腐植酸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腐植酸还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缓解土壤酸化、盐碱化等问题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腐植酸类叶面肥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和灌浆期均可喷施,尤其适用于土壤肥力较低或存在障碍的田块。
(五)生物刺激素类叶面肥
生物刺激素类叶面肥是一类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的物质,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菌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赤霉素等,能够调节水稻的生长节奏,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微生物菌剂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能够通过与水稻根系共生,产生有益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和养分吸收能力。生物刺激素类叶面肥在水稻的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效果较好,但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浓度和用量进行,避免产生药害。
三、水稻叶面肥喷施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叶面肥的喷施效果,提高水稻产量,在喷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控制喷施浓度
叶面肥的浓度过高容易导致叶片灼伤,浓度过低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施肥效果。不同类型的叶面肥和水稻不同的生育期,适宜的喷施浓度不同。在使用叶面肥时,需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稀释,避免随意提高或降低浓度。对于初次使用的叶面肥,可先进行小面积试验,观察无不良反应后再进行大面积喷施。
(二)选择适宜的喷施时间
叶面肥的喷施时间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此时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叶片表面的气孔张开,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同时能够减少叶面肥的蒸发损失。避免在高温强光的中午或阴雨天气喷施,高温强光会导致叶面肥迅速蒸发,降低利用率,还可能灼伤叶片;阴雨天气则会使叶面肥被雨水冲刷流失,无法发挥作用。
(三)注意喷施部位
水稻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有气孔,但背面的气孔数量更多,吸收能力更强。因此,在喷施叶面肥时,应重点喷施叶片的背面,同时兼顾叶片的正面,确保叶片能够充分吸收养分。对于水稻的生长点、幼穗等部位,也应适当喷施,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四)合理搭配喷施
不同类型的叶面肥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搭配喷施能够提高施肥效果。例如,将大量元素叶面肥与中微量元素叶面肥搭配喷施,能够实现养分的全面补充;将氨基酸类叶面肥与腐植酸类叶面肥搭配喷施,能够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和光合作用效率。
(五)避免与农药混用不当
在水稻生产中,叶面肥常与农药混合喷施,以提高作业效率。但需要注意叶面肥与农药的相容性,避免混用后产生沉淀、分层、失效等问题。在混用前,应先进行小面积试验,观察无不良反应后再进行大面积喷施。同时,应遵循“先稀释叶面肥,后加入农药”的原则,避免直接将农药与浓叶面肥混合。
(六)注重喷施次数
叶面肥的持效期较短,一般为7-15天,因此需要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和营养需求,合理安排喷施次数。对于营养需求较高的生育期,如拔节孕穗期和灌浆结实期,可适当增加喷施次数,以确保水稻能够持续获得养分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