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翼,是性能黑科技还是视觉挂件?
发布时间:2025-08-16 08:56 浏览量:2
今天走在街上,你很难再找到一辆不带“小翅膀”的仿赛,即使原厂没有,也有加装的,已成了仿赛的身份证,而且也有越做越大的趋势,连摩托车设计领域大神Kar Lee的工作室Kardesign Koncepts也做了图片吐槽。
按照发展,宝马双R的定风翼到2027款可以起飞了,图源:Kardesign Koncepts
未来阿普利亚的定风翼会不会变这样?图源:Kardesign Koncepts
它们究竟是性能助推器还是视觉装饰品?
定风翼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
首先就是减阻:定风翼通过抑制车身尾部涡流(旋转的小龙卷风)的产生,降低整体风阻系数。阻力小了,极速更高。空气动力效率全面提升。定风翼把气流导向车身外侧,避免气流撞击车体产生乱流,让整车周围的气流更平顺、更“层流”,湍流少了,风压抖动也小。
其次增加下压力。在极速或复杂路况下,最怕的就是车头飘、轮胎抓不住地。定风翼会给前轮额外增加一股下压力,提升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减少翘头或失控的风险。现在250 hp、160 kg 的 MotoGP 战车,在 300 km/h 可产生 20 kg 以上前轮下压力。
“定风翼”的发展史
关于定风翼的运用,是从汽车演变而来的,而且大家都认为是2010年的杜卡迪GP10赛车首次使用,但最早在1972 年,MV Agusta 就在自家 500/4 赛车上用上了,Phil Read 在荷兰阿森赛道做了首次风洞外的“人肉测试”。
53年前 MV Agusta的已经是接近当代设计
然后是1979 年Mike Hailwood 在他的 Suzuki RG500上装过,可惜只是昙花一现。
铃木RG500
更接近的是1999年Yamaha在MotoGP的低调试水,却因安全和规则空白被叫停。
此后10年再无发展,直到2010 年德国萨森灵站上,Desmosedici GP10 首次安装上,到2015 年,杜卡迪更是在整流罩上插满定风翼,陆地飞行器具象化。
2010 Desmosedici GP10
2016 Desmosedici GP16
而到了2016 年,MotoGP规则首次明文允许定风翼的使用,却留下大量灰色地带,“飞机大战”正式爆发。
这段时间里也是定风翼技术高速发展的时间,先有MotoGP 赛车纷纷装上各种定风翼(winglets),尺寸造型越来越夸张,每家制造商都在绞尽脑汁,为自家战车打造最完美的空力套件。
到了近几年,随着赛事技术下放的速度超乎想象,近两年市售仿赛开始批量“长翅膀”,两年杜卡迪Panigale V4、宝马 S1000RR、阿普利亚 RSV4 Factory、本田CBR1000RR-R、川崎 H2 、雅马哈R1等公升级车型纷纷上身,而后中量级、入门级也标配“情绪翼”(毕竟实际效果只有3–4 kg下压力,但视觉马力猛涨),乃至部分街车 、踏板也开始“长翅膀”。
从1972 年 MV Agusta 的焊制铝片,到如今市售一体化碳纤定风翼、从赛道专用黑科技到如今几乎市售仿赛必有,虽然在市售车型上的左右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也不妨碍这对小翅膀完成了从“功能性符号”到“情绪性符号”的变化。
所以,你认为现在大部分市售仿赛的定风翼,是性能黑科技还是视觉挂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