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血泪史:尊重孩子和静待花开就是两大天坑,能劝一个是一个

发布时间:2025-08-11 23:18  浏览量:3

“昨天明明说好去上学,怎么今天又反悔!”

静待花开一年后,我终于忍不下去,爆发了。

前一天晚上,女儿答应好的“明天去上学”。可第二天一早,又起不来床,任我怎么敲门都不应。

她的同学都读初三了,都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冲刺中考,可她却在家躺平摆烂!

网上都说,“尊重孩子天性”、“静待花开”就能帮孩子安稳度过青春期。

可怎么我尊重、静待花开了一年,女儿怎么变得越来越难管,又懒又馋,一副“我就不上学,你奈我何”的样子。

有好几次被她气得都要犯心梗!

01

静待花开只会迎来蹬鼻子上脸

女儿第一次说请假的时候,是上初一。

我记得那会儿她初一下学期刚开学没多久,她红着眼站在厨房门口:

“妈,我不想住宿舍了,和同学处不来。而且熄灯很早,作业写不完就要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写。

我实在撑不住了,想在家休息几天。”

我看过不少育儿书,书上都讲:

青春期孩子敏感、难管都是正常的,父母要坚持用爱感化孩子,只需要静待花开就可以迈过这道坎。

我当时也天真地以为:

女儿只是偶尔犯懒,我只需耐心的等等她,说不定她在家调整调整就能恢复心态,顺利去上学。

没想到,这一静待花开,“不想上学”这几个字成了往后日子里最常听到的话。

从八年级上学期末开始,她就断断续续请假。

一请就是一个星期、半个月,状态好转一点再去学校,在学校待个把月又继续请假。

请假在家不学习不说,还整天抱着手机玩个没完。

不出房间门,只有吃饭和洗澡的时候才出来。

每次路过她的房间,不是听见她嗷嗷喊:“上啊!敌人在那你看不到吗?你瞎啊!”,要么就是短视频夸张的笑声。

我劝她,干脆休学一年,在家彻底调整好状态再回去上学,她不肯,说会耽误学习。

上学坚持不下来,躺又躺不平,这种滋味比上刑还难受!

我再怎么尊重、再怎么静待花开也经受不住这么个折磨法啊!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女儿竟然主动说要去上学,还说去参加生物、地理会考。

那几天我兴奋得睡不着,早上五点半就起床给她做早餐,给她端上桌放好、吹凉。

女儿也很配合,早上能起得来床,也能按时到校。

我以为,女儿想通了,可现实却狠狠打了我脸。

会考结束那天,女儿把准考证往桌上一扔:

“累死了,我再也不去学校了!”

我急得声音都变了:

“你不是说怕耽误学习吗?”

“那是以前!现在我就是不想去!”

说完,她又进了房间,门被摔得震天响。

我在外面一边拍门一边怒吼: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上学以后怎么办!”

我这边话音刚落,她房间就传来震耳欲聋的游戏声,任我怎么敲门都不应。

我这心里就像被猫爪子挠了一样,想发火却没处释放。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乖,都能照常上学、照常考试?我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孩子!

那段时间,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闺女以后怎么办。

我被折磨得身心俱疲,却不敢倒下。谁来教教我该怎么办!

02

这种静待花开是错的

那段日子,我经常看视频、查资料,上班魂不守舍,脑子里就只有一件事:我要让女儿去上学!

再这么沉沦下去,她的人生就真的完了。

就在我迷茫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老师的观点,瞬间让我找到了方向,他说: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确实敏感,但这不代表父母要一味地向孩子妥协。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误解了“静待花开”的意思。

我以前认为:

“尊重”“静待花开”就是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自我管理。

但现实是,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

就像我女儿,我的尊重、等待根本换不来她的醒悟。

女儿和宿舍同学处不好、宿舍管理又严格,再加上成绩连连下滑,所以才产生逃避心理,躲在家里。

而我所谓的“尊重”和“静待花开”,其实是在纵容她逃避。

每次她说不想上学,我都点头答应。

有次她连续请了一周假,我试探着问:“要不明天去学校试试?”

她立刻崩溃大哭:“为什么非要逼我!”我慌了神,立马连声道歉

久而久之,上学成了她心里一道越筑越高的墙,越休息,越害怕。

这个时候,我们当家长的不能只站在门外等,得推开门,拉她一把。

所以,正确的静待花开,不是放手不管,也不是被动等待。

而是在给予孩子信任和空间的同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用适合她的方式引导她成长。

我具体是这么做的。

03

正确的“静待花开”让我女儿重回正轨

平和一点说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我女儿内心敏感,我说话的语气稍微强硬一点,她就受不了。

我学着把【共情式倾听技巧】融入到我们的相处之中。

共情式倾听(Empathic Listening)

是一种深度沟通技巧,其核心不在于解决问题或给出建议,而是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经历,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那天晚上,我特意去她常提起的那家甜品店,买了她最喜欢的草莓蛋糕。

我捧着蛋糕走进她房间,小心翼翼放在桌上。

她瞥了眼蛋糕:

“你又想劝我上学是不是?”

“不是,就是想和你聊聊。”

我坐在她床边,轻声说:

“妈妈上学那会儿,也被同学排挤过,每天上学路上腿都发软。

有次她们把我的书包扔到厕所,我蹲在地上哭,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告诉你外公外婆……”

专家说,主动和孩子分享自己相似的经历,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卸下孩子的心理防御。

过了好一会儿,她突然把手机一扔,扑进我怀里,哭得肩膀直抖:

“妈,我就是觉得在学校好累,每天都喘不过气。 ”

我轻轻拍着她的背,没有立刻给出解决方案,只是默默陪着她,让她把心里的委屈全都哭出来。

这一刻,我明白,正确的“静待花开”,是先学会倾听,给孩子释放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不急于给出建议,而是让她知道自己被理解、被接纳。

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激发她的内驱力

内驱力有什么用?

心理学认为,从孩子的兴趣点切入,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叫“内驱力”),内驱力可以让孩子更能投入到一件事当中。

我留意到,女儿虽然抗拒去学校,却愿意在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于是,我主动学习使用她常用的社交软件,注册账号后,试着给她分享一些温暖的小故事、有趣的绘画教程。

一开始她只是默默浏览,没有回应,但我能看到她“已读”的提示。

我们之间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

考虑到她对画画的热爱,我没有急着让她回到常规的学习轨道。

我和她一起关注绘画领域的博主,看那些从零基础开始学画,最后成功举办画展的励志视频。

她看得特别专注,有时候还会不自觉地用手在空中比划。

我开始意识到,画画能让她找到快乐,或许能让她从画画中重新找回信心。

我还找到了本地一些绘画爱好者的线下活动,试探性地问她:

“青少年活动中心有个水彩画体验活动,听说会有专业老师教,还能认识很多喜欢画画的朋友,你要不要去试试?”

她犹豫了很久,最终点头答应。

那天她其实很紧张,毕竟一年多没有出门跟外面的人接触。

但在看到其他参与者专注画画的样子后,她渐渐放松下来。

活动结束时,她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画的画拿给我看,眼睛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

我女儿,心底好像重新燃起希望了。

帮孩子制定小目标,一步步找回信心

我们一起列了张【小目标清单】,写在素描本上。

“每天九点前起床,这个能做到吗?”我问。

她犹豫了下:“试试吧。”

第一天闹钟响了,她按掉继续睡。

换作以前,我可能又要发火,但这次我没催不骂,只是把早餐端到她床边:

“饿了就吃点,吃完咱们出去走走?”

我知道,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花朵绽放需要时间,我要耐心等待她慢慢适应。

等女儿作息规律了,我们又定了学习计划,从每天背五个英语单词开始,慢慢增加时间。

她想学画画,我就给她报了线上课,还特意买了新的数位板。

有次她画完一幅画,拿给我看:“妈,这幅画送给你。”

画上是一对母女牵着手的女孩在阳光下散步。

我摸着画纸,眼泪吧嗒吧嗒掉在上面,她慌了:“妈,不好看吗?”

我紧紧抱住她,泣不成声:“好看,特别好看。”

原来,正确的“静待花开”是陪伴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在她需要时给予肯定和支持,最后迎来花开。

给孩子选择权,但也要守住底线

关于未来的路,我和女儿查了整整三天的资料。

职校、高中各个选择的利弊全都跟她讲清楚,明确好一个底线:

不论哪个选择,都不能有怨言,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那天,她盯着电脑屏幕,眼睛一眨不眨,突然说:

“妈,我想考高中,读美术特长学设计,以后开自己的工作室。”

我握着她的手,能感觉到她手心的汗,也感受到了她的坚定:

“选好了就不回头,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扛,妈妈永远支持你。”

从那天起,家里的氛围慢慢变了。

为了补上落下的课程,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白天跟着网课学数理化,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暂停、回放。

还专门准备了错题本,把每一道错题都抄下来,认真分析原因。

晚上再接着练习画画。

有一次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她房间的灯还亮着。

推开门一看,她正趴在桌上画速写,我劝她睡觉,她说想多练几张,把手感练出来。

备考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女儿还是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有一次数学模拟考成绩不理想,她拿着试卷回到家,一言不发就进了房间。

我敲开门,看到她红着眼眶,盯着画满了红叉的试卷发呆,声音也跟着哽咽起来:

“妈,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我把她搂进怀里,轻轻拍她的背:

“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看哪里没掌握好。”

那天晚上,我陪着她,她对着解析答案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

看着她这么拼命,我既心疼又骄傲。

皇天不负有心人,女儿终于被一所普通高中的美术特长班录取。

虽然不是顶尖的高中,但我也知足了。

录取通知书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我和女儿抱头痛哭。

现在回想这两年,真的像一场噩梦。

但好在,我们走出来了。

我特别想告诉各位家长朋友:

“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尊重孩子也不是一味纵容。

而是父母以规矩为剪,以习惯为绳,一寸寸修剪出孩子挺拔的模样。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和我一样的困境,别害怕,别放弃。

那些在深夜流过的泪,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

我们一起加油,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