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锅圈创始人杨明超:做一家冷静的企业

发布时间:2025-08-16 09:46  浏览量:3

要有在低毛利中生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根扎得足够深。

|《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文静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受访者

杨明超穿着宽松的白色T恤,大步走进办公室,尽管已经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但他西装革履的时候并不多。有一次,他穿着西装到北京参加活动,朋友打趣他,“像个农村的土大叔”。他总把“土”挂在嘴上,说:“我不是什么企业家,说白了就是一个搞餐饮的,还是个农民,对土地感情很深。”

鹿邑是杨明超的家乡,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是河南距离郑州最远的一个县城,素以“老子故里”闻名于世。他出身于鹿邑县枣集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初中加高中坚持读了10年考上郑州大学,“没有别的办法,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这也形成了他后来创业的底层基因——专注、务实、执着。

锅圈食汇在河南省郑州市开的第一家门店。来源:受访者

2017年,他创立锅圈食汇,最初定位为火锅烧烤食材超市,开辟出“在家吃饭”的新解决方案。目前,锅圈已经转型社区中央厨房,门店和线上业务已覆盖火锅、烧烤、一人食、快手菜、卤味、饮品、西餐、生鲜等品类,加盟门店过万家。2023年,锅圈在香港上市。

2019年,杨明超选择反哺家乡。他回到鹿邑,牵头在这里投资建设澄明食品产业园。6个月后项目正式落地,第一代番茄火锅底料下线。园区里每个工厂都只生产一个品类,锅圈旗下的7家工厂中有3家在这,分别是澄明食品、和一肉业、丸来丸去。

这座产业园被杨明超视为锅圈的“根”,是锅圈在生产端、供应链端的网络。这座产业园也是杨明超尝试产业助农的开始。他发现用数字化改造的供应链,可以将三二一产串联起来。在一地建起产业园,不仅给当地提供了就业,还能带动一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2023年,锅圈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锅圈乡村振兴研究院”,探索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国的可能性。

近几年,锅圈仍在持续加大产业链投入,2024年在湖北投资的欢欢食品投产,紧接着又收购了广西的逮虾记,在贵州黔东南州成立了苗苗酸汤食品。

采访中,他再三说到:本分、本色、本质。在他看来,做生意,就是要回归本质,老老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产业链之外,锅圈过去几年还搭建了冷链物流,搭建了信息化系统。这些都被杨明超称为基础建设,没有这些,未来面对更多变化和创新时,“我们都是无线风筝,没有根,即使开出5万家门店也不踏实。”

在本次采访结束后不久,锅圈发布了上市以来最好的一期财报,净利润同比翻番。但杨明超最想做的事,仍然是回到他生长的鹿邑,找个地方坐着,泡壶茶,冷静地观察、思考自己和这个世界。外面纷繁复杂、躁动不休,他说现在是最需要冷静的时候。

6月13日,《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锅圈创始人、董事长杨明超,聊了他的创业经历、锅圈的布局逻辑及未来发展计划。

以下为对话内容(有删减):

创业

《中国企业家》:创办锅圈以前,你有什么样的经历?

杨明超:我这一辈子挺平凡的,也挺不平凡的。

我没有什么背景。从这里往东北30公里,有一个非常小的村庄,那就是我的出生地。父母都是农民,家中姊妹多,我是长子,地又少。想走出农村,唯一的希望就是读书。

我初中上了6年,没别的办法,无论如何都要上学,只有这条路能改变命运。或许这也养成了我们今天创业的底层基因——靠自己,专注、务实、执着地走下去。

高二分科的时候,我选择了理科,学了两年,化学考23分。我觉得再继续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学,于是毅然决然地转文科。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但我当时铁了心,谁的话也不听。高考那年,河南省本科线是427分,我恰好考了427分,就这样上了郑州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完全靠自己的决策,做成一件事。

上大学后,我骨子里的不安分和潜在的商业意识开始慢慢显现。

杨明超 摄影:邓攀

我在1990年入学,1991年就开始摆地摊,卖明星画,每个月能挣10元零花钱。我还去过广告公司打工。做广告涉及很多专业知识,我自学了很多广告知识,看了一些书——如《定位》《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等。那时候还没有喷绘,都是直接出广告牌,用排笔手写美术字。就这样,直到毕业。

《中国企业家》:毕业后去了河南郑州的中州国际饭店?

杨明超:一开始,我被分配到旅游局,后来去接待办,再后来才去了中州国际饭店。中州国际饭店是服务单位,在那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我想,在那待下去没啥意思。工作几年后,我离开了那里,用2.8万元买了两只种羊,回了老家,养羊。

《中国企业家》:你回农村养羊,身边人理解吗?

杨明超: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反差太大了。我正儿八经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去。那时候,在农村,考上大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代表的是一个家族的希望。结果,我又回来养羊了。

我当时陪羊吃、陪羊住,我母亲气得不给我做饭,我就买方便面。不过,我也给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

《中国企业家》:2.8万元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

杨明超:我工作几年就攒了那么多钱,全用来买羊了。这两只羊很宝贵,后来还被偷过,被偷到鹤壁,我又追回来了。

我将两只羊从小养到大,再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运用胚胎移植技术,用本地山羊代孕。因为如果用本地山羊杂交,生出的羊不值钱,所以要进行胚胎移植,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了。我请来了中国最权威的专家主导,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当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一只本地羊,后面跟着一群外国羊。那大概是在2001年、2002年的时候。

这是我对商业模式的第一次探索,“公司+农户”就是商业模式,并运用胚胎移植技术解决了效率问题。我一边给羊做胚胎移植,一边收购老百姓的二代羊,再卖出去。

靠那两只种羊,从30岁到35岁,我养羊养了5年,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财富自由。

到2003年的时候,规模已经很大了,没想到遇到非典,羊不流通了,价格大跌。我手里的钱,都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羊肉。除了收获了一点经商经验,我一无所有。我又回到郑州。

这之后我在郑州创业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啤酒广场,一个是火锅连锁“小板凳”。但那时候抵挡不住诱惑,与合伙人开了很多店,加盟费从4万元涨到30万元。最后,因为没有商标,供应链又弱,走得太快,两三年后,“小板凳”出现了危机。

2015年,我把小包一背,去了火锅文化的发源地——成都,在那泡了三年,专门“磨”供应链。

《中国企业家》:在成都的三年,你是怎么“磨”供应链的?

杨明超:看食材、看火锅底料,走访了很多工厂,也认识了很多工厂老板。其实就是围绕火锅场景,研究供应链和产业逻辑。我开始建第一家工厂,从火锅底料做起。那个工厂就是今天澄明食品的前身,最早它在四川。

但我觉得不能再做To B的生意了,毛利太低。我在思考,如何创新?不开店、不请厨师和服务员,能不能做餐饮?后来我无意中捕捉到一个场景——一个老人、一个小孩在家吃饭,一年要花1万块钱。受到启发,我开始转向社区。2017年,“锅圈食汇”诞生。

扎根

《中国企业家》:你是怎么发现一老一小在家吃火锅的场景的?

杨明超:我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忙工作,他由姥姥照顾,姥姥做的饭,他不吃。于是两个人就去买火锅食材,在家吃火锅。那时候的火锅其实就是乱炖、中原大烩菜,但一年要花1万块钱。我觉得很有意思,开始琢磨,后来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尝试开了第一家店,一试发现还可以。

《中国企业家》:对你来说,这也是一次新尝试,你当时心里有底吗?

杨明超:没那么有底,但一定要创新,守旧肯定不行。餐饮已经是一片红海,必须另辟新路。我选择做轻,但要把价值感做出来。

《中国企业家》:“锅圈”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你之前说过,一开始叫这个名字的时候,别人都不知道锅圈是卖锅的,还是卖圈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杨明超:也是因为一个场景。我们回农村过年,吃饭的时候,菜绕着锅边在灶台上摆一圈,一家人围炉而坐,热气腾腾。这个场景很有烟火气息。食材围着锅边摆一圈,就是“锅圈”,它代表的是一种亲近、和睦、其乐融融的文化。我们总说欠家人很多,其实最好的陪伴就是回家吃饭。

《中国企业家》:2020年以前,锅圈真正上台阶是在什么时候?

杨明超:其实在2020年以前,锅圈门店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且已经开始搭建信息化系统、物流体系,这时候已经确定这种模式可行。

只不过2020年开始,锅圈抓住了机会加速发展,使价值得到放大。那时候,我们释放了一半股份去融资,换来了二十多亿元,用于建冷链物流和信息化系统,布局产业链。

这几年,锅圈慢慢生态化了,既有终端网点渠道,也有物流冷链和数字化基建,又有产业端布局,把产供销打通,使得产品、供应链、渠道可控。今天的锅圈虽然“重”,但我们可以看到,锅圈横向的宽度和纵向的深度,以及品类、应用场景的延展性都已经搭建起来了。

回过头看,锅圈过去几年每一步踩的节奏都恰到好处,该拿的钱拿了,该投资的厂投了,该建的数字化建了,该做的物流做了,该升级的组织也升级了。现在大家都觉得我们命好,在短短几年里开万店,顺利完成上市,其实是因为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中国企业家》:稀释这么多股权,你不担心公司未来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吗?

杨明超:不担心。我觉得怎么把公司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不但要让公司挣钱,而且要把公司做得值钱。

《中国企业家》:锅圈做的不是一个高毛利的生意。

杨明超:低毛利是核心竞争壁垒,任何高毛利的地方都会变成低毛利。你看茶饮行业下一步会怎么卷?肯定要卷低毛利。我们要有在低毛利中生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根扎得足够深。

《中国企业家》: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要开始往下扎根?

杨明超:这就是本色、本位、本质性的认知。

门店多了,你自然就要思考供应链效率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货送不到,门店断货,他们会自采,这会导致产品混乱,影响锅圈品牌。这时候,你要想怎样保证不断货和品质安全,就自然而然地想把这些资源掌握在手里。所以,我们在2019年开始融资,2020年就开始布局产业链。

2024年,锅圈在产业端做了一些并购,未来这是常态。随着门店的增加,如果某个产品销售过亿元,我们就要关注它,要么控股,要么自建。因为它涉及面太广,会涉及到食品安全、品质稳定及保障供应等问题。它是核心产品,就是药方里的药引子,是不可能丢掉的。

我们知道锅圈未来一定会做平台公司,那靠人管理不现实,就必须实现信息化,搭建数字化中台。

在2018年初只有80多家店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建数字化系统。我们买过26套软件,后来找第三方团队,又几次自建团队开发,不断折腾,投入大量资金,最后才开发出来。有信息化的支撑,门店规模迅速扩张,到2019年就达到了1000多家,也正因此,2020年我们才能通过数字化调配资源。

我一直讲本分、本色、本质,其实就是老老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做食品,不把食品安全握在自己手里,怎么能踏实?做餐饮零售,不投入物流、不做信息化,怎么能做好链接?

打好这些基础,我们今天做事就自如很多,现在再去扩张网点,就相当于二次开始。

《中国企业家》:你说过,锅圈是个“四不像”,此前市场上没有类似模式,锅圈是一个新物种。你准备怎样向下扎根?未来“四不像”要长成什么样?

杨明超:现在社会瞬息万变,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加速演进,我们必须适应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也在博弈——拼战略方向、拼模式、拼效率。在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创新,没有创新就跟不上时代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坚守本色。

锅圈既有创新的地方,又有坚守的东西——在销售模式或渠道上创新,但在产业链、物流冷链、数字化上要做压舱石,也就是外部做轻、内部做重。

过去几年我们不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今天我们不做这件事,未来即使开5万家门店,也不踏实。像鹿邑的澄明食品产业园,就是锅圈在生产端、供应链端、食品产业端的网络,没有这一板块的布局,未来面对更多变化和创新时,锅圈就是无线风筝,没有根。

另外,我们要思考,锅圈做事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锅圈应该做什么?我认为应该将过去七八年探索出来的美食制造和美食平权,普惠更多老百姓。

很多农村老百姓至今还没有吃过毛肚,没吃过酸菜鱼,在美食自由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锅圈应该下沉到县乡,去农村,去更偏远的山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锅圈路还很长。

大家觉得锅圈很新,是因为它发掘出新的价值,找到新的解决方案。锅圈其实也很传统,它仍然是餐饮行业,是物流配送行业,是服务行业,做的依然是老百姓一日三餐的事,这是刚需。从这个逻辑来讲,锅圈就应该务实地做实业,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是我们要向下扎根的一个原因。

2009年,我拉团队创业的时候就定下了16个字——“钻木取火、水滴石穿、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因为我们从一无所有,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靠的就是务实,从底层做起,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今天我们同样要拥有这样的务实,踏踏实实干实业,把目光放长远。

老百姓未来不可能不吃饭,如果我们这家企业倒了,一定不是行业的问题,不是消费者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思考问题后,我们放下了很多包袱,因为行业始终存在,消费者始终有需求,如果你不能持续成功,那就是因为你没有持续去探索,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蹲苗”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在2023年下半年提出“蹲苗计划”?

杨明超:锅圈快速发展那三年,受限于客观条件,很多人开了店,我们不能去选址,也没办法给他们培训。尽管门店规模很快突破万店,但基本功不强。

2023年下半年,我们发现消费者都捂紧了口袋,客单价下降,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开店了,要回归日常经营,把基本功练好。因此,我们启动了“蹲苗”计划。经过两年“蹲苗”,现在我们找到了方法,那就重新开始往前走。

《中国企业家》:关于“蹲苗计划”,做了哪些事?

杨明超:第一,调整加盟商结构。不合适的加盟商门店,要进行流转,找适合的人接。

第二,在原有的增长基础上做创新,比如AI零售、抖音直、会员运营、爆品打造、套餐设计、组织驱动、品牌下沉等,通过这些让门店获得持续增长。

《中国企业家》:你对很多门店进行了调改,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杨明超:在加盟商调改之外,第一,进行了产品调改。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他们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好产品,追求性价比。我们必须改变自己,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现在可以做到,一串羊肉串只卖一块钱,且保真,靠的就是供应链设计和管理。

第二,店面调改。比如陈列,一些销售数据不好的商品及时撤下;再如品类规划、品类管理、品类杀手等等,都是这两年反复去做的事情。

第三,外部市场发生变化,新的商业游戏规则已经出来,本地生活成新增长极,我们对经营思路也进行了调改。

《中国企业家》:你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提到三个创新:品类创新、场景拓展以及运营创新。在品类方面,去年锅圈启动“爆品工程”,推出的毛肚自由套餐在去年的销售额突破5亿元。你打造爆品的逻辑是什么?

杨明超:消费者吃饭,一般会先考虑吃什么,再考虑去找谁,也就是先品类后品牌。我们要建立这样的心智:在家吃火锅就找锅圈,吃锅圈火锅就吃毛肚自由套餐。

过去,锅圈提供的是一站式食材解决方案,消费者挎个篮子就去了,但是都是散的。今天,锅圈直接准备好一篮菜,消费者连思考都不用了。

过去的营销讲的是差异化,就像一筐白鞋中,突然出现一双红鞋。今天,一筐都是五颜六色的鞋,怎么办?那就做标准制定者。锅圈毛肚自由套餐,就是川渝火锅标准的制定者。

今年,锅圈的品类杀手也会陆续浮出水面。每一个爆品就代表了一个产品品类,代表了一个吃饭场景,也代表了一个烹饪技法。

《中国企业家》:场景上计划如何拓展?

杨明超:场景上,最初我们只做晚上的休闲餐饮,挺冷门的,一个月一次。那丰富化的早餐、中午的快餐、晚餐以及宵夜怎么解决?所以我们要持续提供一日四餐的餐饮方案。

像酸菜鱼、羊蝎子、猪肚鸡,都是一道中餐,但加了汤,开火涮菜,就是有料火锅,它们是可以变成快餐的——这是我们正在做的探索。

《中国企业家》:现在你们也做抖音运营?

杨明超:对,本地生活是一个趋势,消费者在往线上转移。过去是门店买马上得,今天在线上买,也要马上得。

《中国企业家》:会不会涉及到与线下门店利益协同的问题?

杨明超:不会,我们为门店引流,一切交付都在本地门店。

《中国企业家》:锅圈线上产品的价格,有时候优惠力度挺大的,打折的成本是由总部承担还是门店?

杨明超:这里面是有科学设计的。比如,我们正在做精酿啤酒“买一赠一”活动,这就是培育市场的过程,通过培育,让消费认识到我们的啤酒好喝且不贵,进而形成复购。它背后是有设计和逻辑的,包括钱花在哪、从哪找回来。另外,它能引流,扩大顾客群体。

有内容、有场景,能培育更多新消费者,为门店引流,这是我们做抖音的逻辑。它某种程度上是第二品牌部,也是直销部门。

《中国企业家》:“会员工程”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杨明超:2024年才刚刚开始,到了年末会员数达到了4130万(2025年6月最新数据为5030万)。锅圈上市的时候只有2900万会员,是这么多年攒下来的,是自然的、松散的。虽然有几亿元的充值,但会员画像模糊,我们不知道会员买了多少、买了几次,也不知道性别。以前忙着开店、上市,当这些工作完成后,回过头看,发现我们居然还有这么多会员。

所以,供应链企业很有意思。你会发现,供应链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长出新东西。不管外部市场环境如何,我们只要把目光转向自己,就会很惊喜地发现,又找到一个新增长点。因此你要不断深入进去,有很多新东西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企业家》:锅圈上市之后,你有更大压力吗?

杨明超:没有压力。我很自信,股票跌了我就回购。不断地完善上游、扩充网点,把这两点做好,就会有增长。不用慌、也不用忙,把该做的事做好,我觉得锅圈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杨明超参加业绩发布会,与资本市场交流锅圈上半年业绩表现。来源:受访者

《中国企业家》:锅圈的管理团队做过调整吗?

杨明超:总部搬到上海后做过一些调整,因为和过去不一样了,人才需要更加多元化。

《中国企业家》:最初做锅圈的团队和做啤酒广场的团队是同一拨人吗?

杨明超:有一部分是,这一部分人带来的是锅圈草根创业的基因。只有我们能做这个事,因为我们不怕辛苦,别人做不下去。

《中国企业家》:锅圈的第一批加盟商来自哪里?

杨明超:有我们过去做餐饮的时候的老加盟商。我们做啤酒广场、小板凳火锅等项目的时候积累了很多客户,有些客户很信任我们团队和锅圈。当然,那时候的创业氛围也很好,包括锅圈在内的很多品牌都是受益者。

《中国企业家》:你在创业之初,就决定采用加盟模式?

杨明超:对,我是坚决支持加盟的。麦当劳、肯德基也是加盟,加盟不是一个贬义词,核心是能不能让加盟商赚到钱,这在于投资模型的设计。

做一个项目,最本质的问题是,这个项目所有的指标能不能让加盟商尽快回本。这是最朴素、最实在的,说其他的都没用。

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如门店面积多大、人员多少、上多少产品、毛利多少、一天卖多少、怎么卖、水电费多少等,有很清晰的数字模型和效率设计。这是一套很专业的玩法。

《中国企业家》:今年3月,你提出,锅圈已启动第二个万店计划,未来5年将新增1万家门店。你对门店规模仍然有追求?

杨明超:门店是基础设施,没有足够大的门店规模,没有线下教育、线下品牌、线下体验,市场宽度不够。我们要先做深度,再做宽度。我们将场景从火锅,延展到烧烤,再到一日三餐,也是同样的逻辑。

冷静

《中国企业家》:看你的创业经历会发现,从养羊到锅圈,你所有的创业都有一根主线——你关注几件事:效率、可持续、可复制性,此外要有根,脚踏实地。

杨明超:除了对市场发展判断不清外,我们投资的成功率较高,可能与效率设计也有关。我们追求极致效率。到现在我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助理,只有一名司机。

《中国企业家》:你是一个善于精算的人吗?

杨明超:可能因为学了三年理科,又学了文科的原因,我既关注品牌张力、场景,也追求数学逻辑的理性分析。我特别喜欢算模型,每件事情都要有模型。比如门店开业,一天有5万元营业额,还是7万元、10万元?不同水平需要不同的配置,这都需要提前算出模型。

《中国企业家》:鹿邑是老子故里,老子文化对你创业有影响吗?

杨明超:老子哲学太深奥,不过确实会受到一些影响,像看本质、追求朴素自然与极简等。

比如,我认为园区管理不要过度,工厂只要保证三个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这“三个安全”不出问题,其他的都不是大事。企业越大,你越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但底线出了问题,有可能会让你一夜之间塌掉。

《中国企业家》:你一路走过来,肯定有过被骗、被欺负的经历,你怎么看待这一路吃过的亏?

杨明超:走到今天,我确实受到过很多曲解、误解、委屈,很正常,这就是自然法则。但这么多年,我在认知上有一大收获,就是发心很重要。我们从农村一步一步走出来,带着公司去香港上市,既觉得踏实,又觉得不敢相信。后来我总结,觉得一切成功源于发心。今天我做乡镇市场,或者建园区,出发点就与过去不一样了。

《中国企业家》:平时有什么爱好?

杨明超: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写写画画。我还喜欢足球,所以连续三年赞助中超。上大学的时候,我体育课修的就是足球,工作后又在职工队踢足球、打比赛,那时我踢边锋。后来,我还在自己的小院里专门辟了个足球场,但现在跑不动了。

我也经常走街串巷,寻找“苍蝇馆”,吃地摊。我到一个城市,每天要吃4顿火锅,最多的时候一年吃了347顿火锅,一个是看消费的温度,真实感受社会餐饮的市场,另外看一些门店在食材、营销、菜单上的创新——所有这些创新都能提升效率。

我还喜欢去田间地头,寻找好食材,了解它们是如何种植、养殖的,再通过品牌、产业赋能,把它们转化成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这些事让我觉得特别踏实、有意思。

现在我更多的时间是在路上。我喜欢旅行、登山、徒步、坐越野车(因为我自己不会开车),有时带一帮朋友或者企业家一起出去玩。我每年都要去藏区,走过了藏区所有的路。这也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时候。

我喜欢独处,自己待在一个小院子里,可以待一个星期。有时候回老家,我会去地里转一转、逛一逛,再回到小院子,坐一天。

有时候我更愿意与外界保持距离,看电影都爱坐最后一排,这让我有更开阔的、清晰的观察视角和更冷静的思考,遇事不慌。

有一次,我和客户一起吃火锅,卡式炉突然炸了,里面的东西喷出来,从我耳边穿过去,打穿了后面的玻璃。有人衣服烧着了,有人头发烧起来,他们都惊慌地站起来,躲远了。只有我坐在那岿然不动,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

做企业很不容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故事太常见了。外面的世界纷扰复杂、躁动不休,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冷静,审时度势,掌握节奏,在自己的专业里持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