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八大中心建设 走好老年医学高质量发展之路——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存泰教授 | 主委访谈
发布时间:2025-08-16 10:40 浏览量:2
张存泰
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复杂,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共病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常伴有身体功能及认知功能的下降以及老年综合征等。随着我国
老年人多病共存现象极为普遍。一项发表于Ageing Research Reviews的研究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多重疾病患病率高达35.1%。如何避免或降低老年共病带来的多重用药风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们科室会诊过1个病例,患者身患19种病,在专科门诊看了一圈后开了29种药,每日服药量达52片。经过我们老年病科综合评估与治疗后反而减少了用药量,做到了多病共治及合理用药。”张存泰教授表示:“传统的‘专病专治’亚专科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老年共病存在的这种复杂性。”
在张教授看来,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有很多老年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对于这部分人群,核心策略是维护和提升老年人的内在功能,保障患者生存质量。”他强调,“老年医学不仅仅关注寿命延长,更应注重健康寿命的延长。”
2025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2025年6月,
标准化血管衰老管理中心(VMC):人体各脏器均受血管支配,血管健康是长寿和脏器功能维持的基础。以血管健康为切入点,通过标准化管理血管衰老进程,预防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从源头延长健康寿命。
老年健康管理中心:通过体检实现疾病的风险预测,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重大疾病;同时识别和管理亚健康状态(如骨质疏松等早期风险因素),做到“关口前移”,在疾病形成前进行有效干预。
老年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以罹患急危重症,常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强调多器官综合保护与支持,科学评估病情、预后与治疗价值,避免无谓的过度抢救。在疾病不可逆转、生命末期时,适时转入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同时重视家属陪伴在老年患者救治和心理支持上的积极作用。
老年营养中心:应对老年人面临的营养不良、肌少症等问题,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预防因肌少症导致的跌倒等。
CGA中心:在分会前任主委王建业教授的带领下,分会出台了《
老年脏器康复中心:通过评估、运动、药物、营养、心理干预、睡眠管理等,提升重要脏器(心、肺、肾等)功能,维护内在能力。
老年围手术期管理中心:针对老年患者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如谵妄、感染)多发的特点,覆盖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及术后恢复全程。
老年照护中心:整合护理、康养、缓和医疗及医养结合等核心内容,贯穿疾病管理、功能维护到生命末期的全程关怀。
“不一定每家医院都要建成八大中心,可以根据医院定位、资源条件和区域需求,选择重点建设方向。例如通过优先发展老年营养中心、脏器康复中心等,带动老年医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张存泰教授解释道。
谈及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的愿景,张存泰教授强调:“分会将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理念,从学科建设、基层赋能、政策推动和国际协作四个维度,共同描绘老年医学高质量发展新蓝图。”首先,在学科建设方面,深化八大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老年肌少症门诊、骨质疏松门诊等建设及规范管理水平,通过开展
关于本次年会,张存泰教授介绍道:“年会以‘融合创新·智汇老龄——共绘老年健康新篇章’为主题,邀请国际专家分享老年医学发展模式,聚焦血管衰老、干细胞应用等尖端领域,关注智慧老龄化设备的创新实践,希望将前沿创新科技融入老年医学实践,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深度结合,促进
在访谈最后,张存泰教授总结指出:“在历届主任委员的带领以及分会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老年医学从无到有,逐渐壮大,构建了蓬勃向上的学科生态。当前,青年才俊为老年医学注入了新生力量,面向未来,我们将传承学科精神,着力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融合创新,为应对
文字 | 郑梦莹
编辑 | 郑梦莹
责任编辑 | 任嘉霖
审核 | 刘红霞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