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住院的人频发?医生:不管多大年纪,牢记“4不做3坚持”
发布时间:2025-08-15 22:11 浏览量:2
这波肠胃炎,来得比以往凶猛。从7月开始,我们医院的消化内科几乎天天爆满。不是年轻人吃坏了肚子,就是老年人腹泻脱水住进了病房。
前两天夜班,我接诊了一个63岁的阿姨,原本只是拉肚子,结果一查,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稳,差点进ICU。这不是个例,是趋势。
最近两个月,全国多地医院肠胃炎住院人数激增。广东某三甲医院7月数据显示,消化道感染相关住院率同比上升了38%。北京疾控中心也发出预警:夏季高温潮湿,是肠胃炎的“高发季”。病毒型、细菌型、食源性肠炎交织而来,成年人和孩子都难幸免。
但问题不是“得病”,而是“轻视”。很多人以为肠胃炎就是吃坏了肚子,忍忍就好。错。这类“低级错误”,是导致病情恶化、反复住院的元凶。
我们得把这事讲清楚,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希望你能避开那些看似小事的“大坑”。先说说肠胃炎到底怎么回事。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肚子疼”。在临床上,肠胃炎指的是胃黏膜和小肠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细菌污染(如沙门氏菌)、寄生虫、药物刺激,甚至是应激反应引起的内分泌紊乱。
典型表现包括:腹泻、呕吐、腹胀、发热、乏力、食欲下降。严重时还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肾功能异常,特别是老年人,身体代偿能力差,一次剧烈腹泻可能就把他推到崩溃边缘。
研究显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播性极强,10个病毒颗粒就能让人发病,而且耐酸耐热,消毒剂都未必杀得干净。2023年《中华传染病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夏季肠胃炎病例中,病毒占比高达61.8%,其中诺如、轮状病毒最常见。
你以为是吃坏肚子,其实可能是病毒正在你肠道里“放烟花”。很多人一开始拉肚子,就去药店买止泻药,吃下去见效快,心里也安稳。这是误解最大的一步。
腹泻,是身体在“排毒”。病毒、细菌、毒素通过粪便排出,这个过程是身体的自我保护。你一止泻,病原体被困在肠道内,局部炎症更严重,后果更凶险。尤其是肠道细菌感染,贸然止泻,可能引发中毒性结肠炎,甚至败血症。
临床上我们一般不建议在没有明确病因前自行使用止泻药。先补水、补电解质,观察病程,必要时送检大便培养,再做对症治疗。
但光知道这些还不够。如果你真的不想被“拉”进医院,有4件事千万别做,3件事必须坚持。
不做第一件事:剩菜反复加热吃干净
这条是无数家庭的“隐雷”。冰箱不是保险箱,细菌在4℃以下也可能缓慢繁殖。特别是高温天,饭菜放几个小时就可能变质。反复加热虽然能杀死一部分细菌,但细菌产生的热稳定性毒素(如葡萄球菌肠毒素)依然存在,吃下去照样中招。
尤其是晚饭吃剩的炖菜、汤类、海鲜,第二天中午热一热再吃,很多人就是这样“吃”出肠炎的。
不做第二件事:拉肚子还照常喝奶茶、吃烧烤
真见过病人,在医院挂着盐水,嘴里还嘟囔着“等出院了去吃顿火锅”。这不是玩笑。乳糖、辛辣、油腻、高糖类食物会刺激肠道,加重腹泻、恶心和呕吐。尤其是奶茶,里面的乳糖和奶精对受损肠道来说简直是“火上浇油”。
拉肚子期间,最好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白吐司、煮烂的面条。汤水为主,少油少糖,肠道才有机会慢慢修复。
不做第三件事:孩子腹泻只喂白粥,不补电解质
这是老一辈常有的误区。孩子拉肚子,大人就只喂粥喂水,觉得“清清肠子”。但孩子身体小,水电解质比例变化快,一旦脱水,后果比成人更严重。尤其是钠、钾流失,可能引发抽搐、昏迷。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腹泻首选口服补液盐ORS,按体重和排便次数计算补液量。很多药店都有售,别怕麻烦,别觉得“看起来不严重”。
不做第四件事:自己乱吃抗生素
“吃点头孢试试”“阿莫西林我家有”——肠炎患者中,乱用抗生素的比例非常高。但病毒性肠炎根本不需要抗生素,用了反而会扰乱肠道菌群,增加二次感染和腹泻反复的风险。
抗生素不是万能钥匙,而是“重锤”,用不对地方,后果更糟。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抗生素,会根据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以及是否伴随高烧、黏液脓血便等综合判断,千万别自己“瞎开锁”。
说完“四不做”,再说“三坚持”。
坚持第一个:腹泻时首选“口服补液盐”而不是白开水
水丢了,电解质也跟着走,光喝白水不行。口服补液盐按照科学比例配比了钠、钾、氯和葡萄糖,能快速恢复体液平衡,不仅能防止脱水,还能缓解疲劳。医院常用ORSIII型,大人孩子都适用,药房售价也不贵。
如果实在买不到,可以临时自制——一升温水加六勺糖、一勺盐,搅匀饮用。但这只是应急,远不如正规配方稳定。
坚持第二个:腹泻后至少观察7天饮食,不可骤然恢复重口味
很多人一停泻就大吃一顿,结果第二天又复发。肠道黏膜修复需要时间,即使症状消失,肠道菌群也未必恢复正常。建议症状缓解后至少7天内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逐步从清淡到正常饮食过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建议“立马出院就吃火锅”,你不是好了,是“表面平静”。
坚持第三个:每年春末、夏初定期检查一次粪便常规
别嫌恶心,这一检查,能帮你排查慢性肠炎、寄生虫感染、菌群失调等早期问题。尤其是有反复腹泻、便秘交替的人群,粪便常规+便潜血+肠道菌群分析,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2024年《中华消化杂志》一项社区研究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25.6%存在轻度菌群失衡,易导致反复肠炎。早排查,早干预,省得反复折腾。
说到底,肠胃炎不是“吃坏肚子”那么简单。它是一场肠道防线的溃败,是身体对不良饮食、环境污染、生活节奏的抗议。不是年轻就扛得住,也不是老了才需要注意。
别等到挂吊瓶才意识到,那个你不当回事的腹泻,其实是在敲警钟。我们活在一个“吃得快、吃得杂、吃得临时”的时代,但身体的修复速度,永远跟不上你对它的折腾。
从今天起,记住这“4不做3坚持”,你不是为了不拉肚子,是在给自己的生活留一个缓冲垫。胃肠是沉默的器官,它不说话,但它记得你对它的每一次怠慢。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强.夏季病毒性肠炎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7):526-530.
[2]李慧.不同年龄段急性胃肠炎住院病因分析[J].临床医学,2024,42(3):288-292.
[3]吴晓东.社区人群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腹泻关系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4,44(5):35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