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滨城科创区建设步履坚定
发布时间:2025-08-16 12:11 浏览量:2
津滨海讯(记者 牛婧文)8月15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滨海新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刘朱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滨城科创区作为滨海新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一核一区一带N园”创新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滨海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3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862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
从全球首款可开源的“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到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等一批颠覆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在滨城科创区建设过程中,滨海新区相继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多年来,全区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341项。
统筹规划,精准发力,协同创新。“十四五”期间,在滨城科创区构建的“一核一区一带N园”创新发展格局下,每一个板块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中,“一核”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聚焦打造成为我市对接利用首都创新资源核心载体,引领辐射全市及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支点,完成首批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复制推广,落地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截止到今年6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有北京来津企业862家,国高新、国科小等各类认证的科技型企业812家。
“一区”华苑科技园聚焦打造滨城科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积极融入我市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截至目前,华苑科技园已累计引入305家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其中京冀来津发展的科技企业84家;新入驻企业239家,入驻率居天开园各园首位;上市潜力企业达24家,在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占比达60%。
“一带”串联经开区、保税区、高新区,打造滨城特色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带,集中承载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步形成新能源、信息技术应用、高端医疗器械、海工装备、细胞产业等五个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
“N园”持续发挥主题园区的主题式、组团式创新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细胞、智能光伏、航天技术、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创新园获批市级产业主题园区。
从成果突破到产业跃迁,从区域协同到生态优化。不难看出,滨城科创区在“十四五”期间已积蓄出强大的创新驱动力。站在新起点,这些活跃的动能将源源不竭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力,持续促进滨海新区不断攀高向新、加速跃升。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