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生这个职业再思考后,我有5点感想
发布时间:2025-08-16 12:09 浏览量:2
最近常听到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各种评价,有说伟大的,有说高风险的,有说辛苦的。
今天是第⼋个中国医师节,我给大家讲⼀讲,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再思考后,我的5点感想。
1. 医学是科学,但医生不能只做科学家
手术刀能切开病灶,却切不开患者内心的恐惧;药物能调节血压,却调不平患者情绪的波动。
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面对的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承载着疾病的人体与人心。现代医学教育让我们精通各种指南、数据和循证医学,但临床实践却一再提醒我们: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我曾见过许多同行,他们对最新研究如数家珍,对手术技巧精益求精,却在与患者交流时显得笨拙甚至冷漠。这不是医学的本质。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排在首位不是偶然。当患者躺在检查床上,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操作者,更是一个能理解他们恐惧、解答他们疑惑、给予他们信心的伙伴。
医学的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医生若只做科学家,就辜负了这个职业的深厚内涵。我们需要在保持科学严谨的同时,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在解读CT片的同时,也能读懂患者眼中的忧虑。这不是对医学专业的背离,而是对医学本质的回归。
2. 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医患之间的信任
现代医学发展迅猛,冠脉介入、射频消融、ECMO……技术让许多过去无法救治的疾病有了转机。但技术越是先进,越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掌握最新技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并非如此。
我曾见过患者因恐惧手术而拒绝治疗,也见过家属因对医学期望过高而无法接受不良预后。技术可以疏通堵塞的血管,但无法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药物可以调节心率,但无法抚平家属的担忧。
医学的核心始终是“人”,而不仅仅是“病”。再精准的支架植入,若缺乏医患之间的充分沟通,仍可能引发纠纷;再完美的手术,若患者不理解风险,也可能导致信任崩塌。
3. 医生不仅要会治病,更要会“治心”
心血管疾病往往来得突然,心梗、心衰、猝死……这些词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心理冲击。患者躺在导管室里,恐惧远大于疼痛;家属在ICU外等待,焦虑远超过理性。
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延长寿命,更是改善生命质量。一个成功的治疗,不仅要让心脏恢复跳动,更要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
我曾见过心梗后的患者因过度担忧而长期卧床,也见过心衰患者因抑郁而放弃治疗。这些情况,单靠药物和手术无法解决。
医生必须学会观察患者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恐惧。
4. 不确定性是常态,确定感是假象
医学教科书描述疾病时往往给出清晰的病理机制和典型的临床表现,但真实世界中的患者很少按教科书生病。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是每个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日常挑战。
心血管疾病尤其如此。同样的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梗死也可能是心包炎;同样的胸痛症状,可能是心绞痛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即使在介入治疗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会遇到无法解释的病情变化、难以预料的治疗反应。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医生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自信,用武断的判断掩饰内心的不确定;另一种是过度谨慎,用无尽的检查拖延必要的决策。成熟的医生能找到平衡点——他们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同时有能力在不完美的信息下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这种能力不仅来自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来自临床经验的沉淀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它要求我们既保持科学的怀疑精神,又具备行动的勇气。
5. 医生的成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医学知识更新极快,今天的标准治疗,明天可能被推翻。作为心血管医生,必须持续学习,否则很快会被淘汰。
但技术的精进只是基础,真正的成长在于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它不仅是科学,更是人文;不仅是治愈,更是关怀。
医生这个职业,注定要在不确定中前行,在技术与人性的交织中寻找平衡。我们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痊愈,但可以确保自己始终以专业和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
这,或许就是医生这个职业深刻的意义。#第八个中国医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