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杀功臣,答应他留10岁孙子一命,孙子说8个字,朱:照

发布时间:2025-08-15 19:25  浏览量:2

1390年,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满脸杀意地质问大将费聚:“朕对你不薄,你为何要谋反?”

费聚竭力辩白道:“陛下圣明,臣对大明一片赤诚,绝无二心。”

朱元璋冷笑一声道:“李善长都已经招供了,你还在死扛?”

费聚听完后就不再言语,绝望地低下头,他清楚皇上一旦认定某人有罪,必然会有“证据”,这便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辩解毫无作用。

“认下罪行吧。”瞧见对方不再吭声,朱元璋脸色铁青地发出指令,“来人呐,把费聚全家抄斩。”

“陛下,臣追随陛下数十年,历经生死,恳请陛下施恩,饶过臣之孙儿,为费家留存一丝血脉。”

朱元璋沉思许久后开腔道:“念你为大明出生入死,饶他一命。”

费聚听闻此言,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不停地磕头说道:“感谢主公的深厚恩德!”

然而费聚过早地沉浸在喜悦之中,他的孙子最终还是被砍了头。并非朱元璋违背诺言,而是这孩子说了一句话,触怒了洪武皇帝。

鲁迅曾讲过这样一番话,当奴才成为掌权者后,其行事比主子更为极端,朱元璋的情况与之类似。

朱皇帝早年本是境遇最差的一介草民,生活窘迫,还曾流落街头讨饭为生。朱元璋父母离世时,他连一块埋葬双亲的坟地都没有,双亲眼看就要被弃于荒郊野外,幸得一位地主心生怜悯,给了他一块荒地,父母才得以入土为安。

人在困厄时就会谋求改变,朱元璋正是由于家境极度贫寒,才萌生出起义的念头。

他投身于红巾军起义的浪潮里,为推翻元朝的腐朽统治奋勇拼杀。

不经意间,朱元璋竟取得了成功,将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消灭,把元朝政权推翻,登上皇位成了皇帝。

朱元璋出身极为低微,在登上皇位后是否就会变得仁慈呢?并非如此。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出身,他愈发觉得幸福生活得来不易,愈发渴望江山能够世代传承,也愈发害怕失去自己的江山。于是他变得猜忌多疑,感觉身边每个人都像是心怀不轨,仿佛脑后都长着反骨,随时可能谋害他,夺取大明的江山。

于是,那些往昔跟随着朱元璋,为他在战场上拼死战斗的兄弟们,一个接一个沦为倒霉之人,被用各种各样的罪名推上断头台,大部分人的罪名是“谋反”。

实际上,稍微动下脑筋便能明白,这些罪名皆是凭空捏造的。

诚然,这些将领在其军旅生涯里都杀戮众多,没一个是好对付的角色。然而,他们最终决定追随朱元璋并非偶然,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老朱。

试问,有谁不想成为首领,有谁不想称霸一方?然而现实残酷地表明,自己仅仅是个将才,综合能力比不上朱元璋,只能让他成为领袖。想通这一点后,他们只能紧紧追随朱元璋,全心全意地为他开创基业,他享受胜利的丰硕成果,自己也能分得一杯羹。

既然是这样,他们又怎会反叛呢?

实际上并非不想,而是没胆量。造反需要特定的时势与机遇,并且投入产出比极低。一旦起义失败,现有的荣华富贵都会化为乌有,甚至还会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倘若真心打算带头谋反,在朱元璋尚未称帝之时,效仿陈友谅、张士诚揭竿而起,才是绝佳时机。新皇即位之后,人心逐渐安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百姓都渴望过上安稳生活,此时谋反的最佳时机已然错过。若非被逼至绝境,谁也不会拿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冒险去造反。

故而,那些遇害的功臣,大多是蒙冤受屈的,追根究底是朱元璋出身低贱,缺乏自信。同为开国君主,大将后裔赵匡胤则颇具自信,仅仅以杯酒释兵权之举,未采用过激手段演绎“兔死狗烹”的闹剧。

无论如何,碰到朱元璋这般的首领,他们算是运气不佳了。

据史料记载,明朝颇具影响力的开国功臣有34位,其中30位遭斩首之祸。其中李善长,被杀时已然退休,年事已高,仍未能逃过一劫,被斩首且全族被灭。

朱元璋诛杀李善长实则另有所图,企图借这桩案子达成清除“潜在威胁”的目标,让更多人受到牵连,从而为杀人寻觅托辞。

文章起始处提及的费聚,实则为李善长案的受害者。

费聚乃安徽五河人士,与朱元璋是同乡,他家境困苦,处于社会底层。尽管费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生就一副好体格,身高八尺,身强体壮、力气极大,天生具备成为将军的潜质。有算卦之人告知费聚的父亲:“这孩子不一般,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父亲听后对此深信不疑,便让儿子跟随有名的师傅学习武艺,最终学会了十八般武艺。

当日,朱元璋于街道上行乞,遭恶少嘲讽。

“叫我一声爷爷,我手上这玩意儿就归你。”纨绔子弟举着一张夹着块肉的烙饼,那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朱元璋闻言火冒三丈,狠狠地瞪着那纨绔子弟,可他人生地不熟,也只能把怒火往肚子里咽。

恰在此时,一名少年勇敢地站了出来,怒目指着恶少喝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浑蛋,在这儿瞎咧咧,尝尝我这拳头!”话落,便挥起拳头一阵猛揍,直打得那恶少鬼哭狼嚎,灰溜溜地跑掉了。

费聚便是那个在路遇不公正之事时挺身而出的少年。

朱元璋瞧见那少年气宇轩昂,便与他结为了至交好友。

朱元璋随郭子兴起义之后,获知了一则关键信息:在安徽定远张家堡存在一支民兵队伍,由于缺乏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们的境遇十分糟糕,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郭子兴得知此事后,便萌生了派人去招抚他们的念头,然而却没有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听闻此事后欣喜不已,此时,他才把郭子兴的养女(日后的马皇后)追求到手,在起义军里尚无威望,迫切需要立下功劳来证明自己。于是朱元璋来到营帐,对郭子兴说道:“岳父大人,让我去试试!”

郭子兴听闻后,马上就表示应允。

朱元璋并不具备武艺,他之所以敢前往,完全是仗着小弟费聚为自己撑腰。在费聚的帮助下,他们抵达了宝公河,震慑住了这支部队,收编了三千余人。

此事过后,郭子兴愈发看重朱元璋。随后,费聚乘胜追击,又成功收编了豁鼻山的一股武装力量。

实际上,和之后费聚立下的功劳相较而言,这些都微不足道。

此后,在朱元璋带领下,费聚夺取灵璧,攻打泗州、滁州,平定江东,鏖战长兴,一路克敌制胜,势不可挡。安排费聚辅佐耿炳文,出任元帅一职。正是有费聚从旁协助,朱元璋才击败对手张士诚,扫除了称帝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朱元璋对待费聚也颇为优厚,于洪武三年,封其为平凉侯,每年的俸禄达到一千五百石。费聚深受激励,又立下新的功劳。洪武四年,云南爆发叛乱,费聚跟随傅友德一同前往,历经一连串艰难战斗,将叛军首领擒获。

云南被平定之后,费聚未曾停歇,一鼓作气拿下大理,稳定了西南地区的局势。明朝的军队撤离后不久,各个少数民族再度发起叛乱,费聚毫不退缩,再度出兵征战,最终成功平定了“蛮地”。

朱元璋欣喜不已,委任费聚为当地行政长官。洪武十八年,费聚再度领兵出征,成功平定了广东的叛乱。此时的费聚,宛如朱元璋的应急先锋,危险出现在何处,他便现身于何方。

然而,随着局势逐步平稳,费聚对于大明而言已变得多余,到了卸磨杀驴的阶段。洪武二十三年,正在云南担任长官的费聚,忽然收到朱元璋的圣旨,上面写着“朕思念你了”。

费聚对朱皇帝怀有情谊,见到圣旨后未作过多思索,即刻启程返回京城。怎料一到京城就被人控制住,被绳索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

他一边奋力挣脱,一边大声质问道:“凭什么抓我?”

大理寺长官面无表情地回应道:“你妄图谋反。”

“你们这是恶意中伤,我要面见皇帝,圣上向来圣明。”

“少自我陶醉了,没有皇帝的旨意,有谁敢把你抓起来?”

我对大明有功劳,你们不能如此待我。

“哼,就说功劳,胡惟庸、李善长的功劳哪不比你大?你就认命吧。”大理寺长官冷笑着说道。

费聚听闻此言,瞬间恍然大悟,他这才想起历代开国帝王在平定天下之后,这般行事乃是常规操作,再正常不过了。那些帝王大多一个样,只能一同历经艰难困苦,却无法一起共享安逸快乐。他并非不通晓历史,只是难以抵御诱惑,无法像范蠡那样果断抽身、及时隐退。

当下,脑袋马上就要不保,还能去埋怨谁呢?费聚有气无力地耷拉下脑袋,陷入了彻头彻尾的绝望之中。

然而在执行的前一日,也许是朱元璋顾念往日情谊,现身于天牢里,这使得费聚心里再度燃起了希望。

如此一来,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在法律之外给予宽容,做出决定,饶恕费聚年仅10岁的孙子费兴,以此为费家延续后代。

这时手下前来禀报,凑到朱元璋耳畔低语道:“费兴那家伙在咱们查抄他家时,讲了八个字。”

朱元璋满是好奇地问道:“是哪八个字?”

“倾巢之际,岂有全卵?”

朱元璋听闻,脸色一沉,杀意重现:这孩童小小年纪便能说出这般话语,待其长大还得了?看来我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养虎遗患,必成大患。随后朱元璋颁下一道旨意,费家上下一个不留,尽数诛杀!

10岁的费兴也很不幸地遭遇了多数反派的宿命,那就是因喋喋不休而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