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最具战术价值的大口径铁道炮—K5列车炮
发布时间:2025-08-15 10:04 浏览量:3
K5(E)“利奥波德”铁道炮是二战中德军较为著名的重型武器,被认为是二战德军最有战术价值的重炮,主要因其射程远、威力大、机动性相对较好且用途广泛。
一战后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被禁止发展大口径火炮,但德国以发展海军为借口继续研制。1933年开始研制K5列车炮,克虏伯公司凭借技术积累,于1935年拿出具体方案并被德军认可,1936年正式服役。
口径实际为283毫米 。炮管长21.54米,全炮长41.23米,战斗重218吨 。采用深膛线,炮管不需抬起,支撑在普通炮架上,由2台12轮铁道车运输,车身前后分别有6轴,每轴荷载18吨 。可通过炮身两旁及中央的液压装置和铁道上的地台转盘作360度旋转 。发射255千克普通弹时射程为61.2千米,1940-1942年发展的248千克火箭增程弹,射程提高到86.9千米,后期改为滑膛,口径扩大到310毫米,发射尾翼稳定弹时射程可达151.3千米。射速为每小时8发,高于之前所说的每3分钟1发 。可发射高爆弹(如28厘米G35重255千克,含30.5千克TNT;28厘米GR39m.hbgr.z稍重,含约44.5千克TNT)等多种弹药。
涂装很特别
该炮于1936年服役 。曾参与了德军大多数主要军事行动,在法国战役中,1940年配备GR35式榴弹的两门K5(E)被秘密运到法国多佛尔海峡沿岸,向海峡对岸的英国本土射击,英国因射程不足无法反击。在苏德战争中,两门配属于特别列车炮团的K5参与了围困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早期行动。
特别是在1944年意大利安齐奥战役中,德军将名为“利奥波德”和“罗伯特”的两门K5列车炮运到安齐奥附近,指挥官弗雷德里克-菲尔辛格上校把列车炮隐藏在安齐奥附近的铁路隧道中,既能避免被盟军空中侦察发现,又能在轰炸过后迅速开出隧道开火,盟军反击时还可撤回隧道躲避。此外,德军还用木头与铁架搭建了大量假列车炮目标,并用伪装网和闪光模拟器提高拟真度,每当真炮开火时,假炮也会“开火”以混淆视听。轰炸攻击登陆的盟军,截至1944年3月初,两门K5火炮已向盟军阵地发射了超过300发炮弹,将盟军压缩在小小的滩头堡达四个月之久,严重阻碍了盟军的推进。给盟军造成极大伤亡和恐慌,获“安齐奥特快”绰号,此战隆美尔还发明了用K5列车炮打坦克的战术,对盟军坦克装甲部队进行火力覆盖。此外,它还曾被部署在大西洋墙,阻止盟军穿越多佛海峡,有一门甚至藏在码头附近美术馆,但仍难逃盟军侦察和轰炸。
德军士兵反馈认为它是二战中德国设计最成功的铁道炮,深受德军炮兵欢迎,被称为“苗条的贝尔塔”。其射程远、威力大,在远程火力覆盖方面表现出色,隆美尔还曾用其配合“虎”式坦克打击盟军坦克。
K5(E)“利奥波德”铁道炮凭借其远射程和强大威力,在二战中对盟军造成了一定威胁,但随着德军制空权的丧失,其机动性受限,生存能力下降,最终大多被敌军摧毁或被德军自己销毁。